本文为河北工业大学城市规划概论课期末结课论文,题目《我的家乡城市》,由我和两位同学合作完成,选择了家乡河北省保定市作为对象分析,查阅了大量文字资料,期间多次实地调研,到规划部门走访,由于不便整理,文中原来配有的图解丢失了不少,望谅解。
本文由C.Leung原创,发表于E拓建筑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关于新时期古城改建与发展问题的讨论
—— 以保定市为例
摘要
保定市地处河北省中部,位于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是一座有2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元明以来,历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保定是1986年国务院命名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管辖四市,十八县,三区,拥有1100万人口。曾经一度是北方的著名发达城市,建国后为河北省会。
然而,在近代这个对中国有着深刻影响并引起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保定逐渐走向了封闭与落后,古城反而成为了制约发展的镣铐。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旧城更新经历了不寻常的三十年,从最初鼓舞人心的利民工程到如今出现一些饱受垢病的民愤工程,从当初小心翼翼的小规模更新到现今大刀阔斧的推倒重建,从最初各具特色的历史城区变成了当今满目苍咦的城市怪胎。面对这一令人痛心的现实,主导开发的城市政府、城市规划难辞其咎。我们的家乡保定市也曾面临这些问题,然而经过科学的调研分析,吸取前人经验,在近十年来,在旧城更新,古城建设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主要表现在:古城风貌建设并确立文化符号、地区产业引导发展及路网扩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保定的古城更新发展策略,对新时期古城改建与发展问题作综合总结归纳。
目录
摘要…………………………………………………………………………………………(1)
第一部分
1.1国内相关背景分析……………………………………………………………………(2)
1.2保定改建发展情况概述………………………………………………………………(3)
第二部分
2.1古城风貌建设并确立文化符号………………………………………………………(4)
2.2地区产业引导发展及路网扩建………………………………………………………(7)
2.3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12)
第三部分
3.1主要结论………………………………………………………………………………(15)
3.2参考文献………………………………………………………………………………(16)
第一部分
1.1 背景分析
旧城区更新一直以来是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一部分。与其他建设领域不同的是,城市旧城区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邻里传统,当代人要做的是传承这条脉系而不是推翻重建,因此其更新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工程的意义要远大于其作为一项建设工程的存在,然而这项工程远比我们预期的要艰难,其建设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使其可控性远远超出政府预测。我国大规模的旧城更新活动恰逢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也充分体现旧城更新过程中。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三十余年间,我国也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8年的45.68%,城镇化水平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城市经济迅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但这种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双重改革背景,使我国城市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城市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发展逐渐暴露出城市用地的盲目扩张、城市人口就业紧张、城市环境恶化以及城市资源的滥用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普遍落后的古城中,城市发展表现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原有文化遗产的急功近利的表现,结果往往造成原有文化遗产的流失,即潜在的巨大可开发资源白白浪费,这种城市发展模式会形成恶性循环,直至完全沦为资本操纵的发展模式,丧失应有的城市文明、城市精神,因此,保护原有古文化遗产十分重要。
但事实证明,古城改建发展活动远非城市政府所想之简单。我国三十余年的旧城更新路程使城市旧城区的利益格局和空间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结果却表现为:城市规划的技术性在旧城中毫无用武之地,善于规划“美好蓝图”的城市规划在旧城更新上却显得有心无力。
总体上说,当前我国旧城改建发展面临三大困境:
一、经济问题,即旧城更新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何以获得?通常以土地出让方式让开发商进行开发的模式,是否能保证开发后旧城依旧能保持活力,可持续的资金运转是工程的关键;
二、社会问题,主要涉及到因房屋拆迁导致原居民住房、就业、生活以及社会结构重组等己产生或可能产生的新的社会矛盾;(一、二两个条目参考百度文库)
三、历史文脉问题,即如何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与旧城的历史文化相融合,保持其传统特色。
古城改建发展的城市规划决策做出也往往围绕这三大问题而困惑,决策的做出如何能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决策机制在保障社会公平的制度上该如何构建?历史文化特色在城市化进程中又该如何彰显?但这些问题也仅仅只是表象,关键是要挖掘这三大问题所产生的根源,即为何我国旧城更新决策处于当前的困境之中。
下面我们对旧城、古城这一概念进行探讨研究:当前学术界关于城市旧城区的界定内涵基本一致,只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如:方可认为旧城“只是用来专指城市由于历史发展形成的现存环境并不带有任何贬义,同时在含义上不仅限于物质实体环境,也包括附着在物质环境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非物质环境”(引自《当代北京旧城更新》,方可,2000年)。万勇从城市功能、结构、形态上认为旧城“是指在功能上己经不能有效满足使用者实际生活需要,在结构上日益危旧,在形态上呈现历史遗痕的居住建筑集中成片的区域”(引自《旧城的和谐更新》,万勇,2006年)。郭湘闽则主要从历史价值上对旧城作出定义,即是“大城市区域中由于历史悠久而形成的集中性传统生活区域,一般都曾作为该城市历史上的中心区域发挥较大的影响力”(引自《走向多元平衡—制度视角下我国旧城更新传统规划机制的变革》,郭湘闽,2006年)。综合以上各定义概念,城市旧城区是指在历史发展下形成的居住建筑集中成片区域,通常具有历史性、生活性和危旧性等特征:
一、历史性,即城市旧城区多历史久远,仍保存一定数量的、带有历史遗痕的建筑物、街巷空间等物质要素和具有传统历史特色的习俗、术语、生活习惯等非物质;
二、生活性,城市旧城区多为住房体制改革以前建设的、包含有生动、鲜活生活内容的、以公房和私房两种房屋属性为主的成片居住建筑集中区域;
三、危旧性。指由于历史原因,城市旧城区逐渐出现形态、功能、设施和结构上。
当前,我国对于古城的改建问题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是改造、改建或再开发:指比较完整地剔除现有环境中的某些方面,目的是为了开拓空间,增加新的内容以提高环境质量;
二是整治:指对现有环境进行合理的调节利用,一般只做局部的调整或小的改动;
三是保护:指保护现有的格局和形式并加以维护,一般不许进行改动。
1.2 保定改建发展情况概述
保定市强调古城改建发展的计划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1986年保定市被划为历史文化名城后,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指导下,由市有关部门和清华大学建筑系李钰年教授等师生共同编制了《河北省保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接着有关部门又在1993年编制完成了《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1998年又根据当时的情况结合原来的《保护规划》推出了跨世纪的《保定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都对名城保护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
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是2.3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古城区内重点保护大慈阁周围街区、城隍庙街、北大街以及以总督署、莲花池、文化广场为核心形成的清代建筑风貌区和西大街、光园等段“东西合璧”的清末民初建筑街区,同时加强保护以淮军公所为主的淮南特色建筑景观区和清真寺周围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回民居住区。
目前对名城的各项建设工作正在逐步实施,直隶总督署经过全面修复,已成为旅游与展览相结合的博物馆,直隶总督署前的大旗杆已复建,署前广场也已动工兴建,将成为古城旅游、购物和文化活动中心。
国务院于2001年批复了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在国务院的批复中,保定被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冀中地区中心城市”。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保定市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916.3平方公里。国务院在批复中强调,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管理,要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重的原则,注意调整用地结构,加强对“城中村”的改造工作,要发挥保定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严格控制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保持耕地、节约用地、合理用地。要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风貌保护,要正确处理历史文明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严格控制并逐步疏解历史文化保护区人口密度,保护好古城的基本格局和风貌,不得进行任何与古城环境和风貌不相协调的建设活动。
在产业方面,保定大力引进汽车,新能源,动漫等项目,从而为城市发展带来强大动力,近年来,保定市积极申请,竞标全国乃至国际重大项目,并且根据市区的情况,规划了富有特色的产业分布格局,依托旧的产业基地,拓展并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系列新的产业基地,实现联动,从而达到古城的现代化建设,完善产业市场机制,加强环首都经济圈和京南新城的建设。
发达的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保定市中心城市将形成高速外环、次中心城市形成高速十字交叉、其余县(市)实现通高速,真正成为接轨京津、接轨沿海、西联晋蒙的高速交通枢纽城市。疏通路网是保定古城打开大门高速发展的重要一步。
保定在生态城市规划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除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外,兴建水利工程,引水入市,规划了多个人工湖泊,解决饮水问题并提升城市形象,疏浚护城河,完善市区污水处理系统,投资规划以及建设大量园林、绿化带,向着古城的可持续化以及生态和谐化发展。
第二部分
2.1 古城风貌建设并确立文化符号
2.1.1实施古城改建的基本原则
实施古城改建的总体原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古城改造与城市总体发展相适应,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执行有关政策与维护群众利益相一致、古城改造与改制管理相配合的原则,加强各级各部门对古城改造项目的规划引导、政策引导、思想引导,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着力防止和化解各种矛盾问题,稳步推进古城改造,促进城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具体原则包括:
(1) 坚持城市规划为主导,采用市场机制来运作。
(2) 提高人民居住生活条件、完善城区服务及商业功能。
(3) 古城改建要与扩路拆迁、街景建设、配套完善同步进行。
(4) 保障广大被拆迁人的根本利益。
2.1.2古城改建的基本程序
2.1.3古城保定改建的基本政策
保定市规划局制定了《城市风貌特色管理规定》,对城市色彩、建筑、街道、绿化、水体、照明和城市家具等,作出规划控制要求和导引范例,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特色风貌区进行保护性改造,彰显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着力打造精品工程,加强规划设计市场规范管理,推进规划方案比选和重要建筑方案设计招标。
2.1.4古城改建的基本措施
1、历史文化古迹的开发与保护
日前,河北省保定淮军公所和清河道署两组清代古建筑所在区域已经进入清理拆迁阶段,修缮工程有了实质性进展。两组在历史上曾有过重要地位的清代古建,有望以原来面目重生。在被列入保定市“三年大变样重点工程”之后,清河道署和淮军公所的修缮保护工作得以迅速推进。日前,两个片区拆迁工程启动,社会各界盼望已久的修缮保护工作也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据拆迁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淮军公所、清河道署片区内所有非文物保护建筑将被拆除。目前,拆迁清理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此外,淮军公所保护规划已经得到省文物局的批复,维修方案正在审批中。拆迁工作完成后,将在最大程度上恢复两组清代古建筑的原来面貌。(文章末附图)
同时,位于保定市区东大街南侧,北大街南端,保定古八景之一,称"市阁凌霄"。又名大悲阁,亦称真觉禅寺。原建于宋金时代。现在的大慈阁是乾隆年间被焚以后重修的建筑,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是一组寺庙建筑群体,因其主体建筑称大慈阁而得名。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的山门,门楣书"真觉禅寺",门前一对石狮,分立左右。穿过山门,东为钟楼,西为鼓楼。迎面是高大的石基,高5.4米,石阶22级,面宽17.54米,进深12.24米,周作望柱,玉石栏杆。主体建筑大慈阁巍然耸立其上,歇山布瓦顶,重檐三层,直上云霄。底层面阔5间,进深2间。阁内有1尊观音像,妙相庄严,42条手臂分别执有净瓶、宝剑、禅杖、菱镜、拂法等法器。慈眉善目,神态安然。东西两侧的壁画为十八罗汉画像及经变故事,是阁内遗存的艺术精品。阁内有楼梯可通二、三层。通高约25米。角梁下皆坠风铎,风动铎响,丁当悦耳。檐脊上做蹲兽,栩栩如生。"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1983年以来,河北省、保定市拨专款重修,使大慈阁恢复了昔日的面貌。(文章末附图)
2、夜景的规划与建设
按照保定“三年大变样”工作部署,市执法局对东风路、朝阳大街进行了夜景照明亮化施工,经过两个多月紧张作业,首批 56栋建筑物亮化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对沿街楼体进行的霓虹灯、轮廓灯等亮化包装使用的是第三代绿色节能光源,秉承节能、环保的原则,采用传统光源与LED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传统光源展现楼梯轮廓,LED灯彰显城市的现代感。其中,LED数码屏采用数码控制,使得光效变化多样,从而产生流光溢彩的效果,让出门散步的市民眼前一亮。
LED路灯与传统路灯能效对比
这种LED的使用费用低、实用性强、运行可靠、便于控制、易于安装维护,能够解决道路照明能耗高和难以维护管理的问题,在节能和路灯管理自动化方面起到十分明显效果。
3、地标建筑的确立
<1>电谷锦江国际酒店
电谷锦江国际酒店只是保定市“电谷广场——1.5兆瓦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及污水源热泵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的一期工程,包括会所及周边小区开发等建设项目在内的二、三期工程将随后展开。整个工程完工后,将建成1.5兆瓦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年发电量为171万度,可替代684吨标准煤发电量。
外部采用光伏玻璃幕墙,可以实现自主供电以及向市区电网输电的世界第一个自主光伏发电酒店,就是一座可以输出电力的小型电站。 (文章末附图)
<2>万博广场
保定市万博广场总投资15亿元,其中主楼总高258米,共50余层,建成后将成为保定市地标性建筑,河北第一高楼。广场位于保定市朝阳大街与东风路交叉口东北角,是保定城市三年大变样重点工程之一。万博广场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充分满足市民一站式服务需要,集百货、国际品牌旗舰店、大型超市、美食广场、室内真冰场、动感游乐城、多厅电影院等多功能为一体,并聚合五星级酒店、国际会展中心、甲级写字楼、高端行政公寓等。万博广场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城市形象,为市区增添一道靓丽景观。(文章末附图)
2.1.5古城改造的问题思考
1、古城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旅游发展推动古城改造的同时也会给城市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旅游发展造成古城功能多样的丧失。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地方居民的迁出,和地方小产业的消失。使旅游城市变得单一。如何优化旅游结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旅游发展造成目的地过度拥挤。旅游的开发使得城市变得拥挤异常。尤其是在保定,裕华路一条街集中了所有的旅游景点,引发空间过度拥挤和历史遗产的破坏。给古城带来了更大压力,如何优化古城旅游区的交通成为有一个重大问题。
再次,旅游发展缺少对历史和文化特征的深层理解。当旅游活动过多的在广场、街道等城市的室外空间集中时,这便引发了城市建筑外观的关注,而缺少规古城文化内涵的重视简简单单的复古仿古,将使原有文化的原真性和多样性大大丧失。如何保护古城改建中城市的内涵成为第三个问题。
最后,交通问题更是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保定市区文化遗迹集中分布的裕华路恰恰是保定城市交通运输的一条重要干道,由于地处城市中央,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充足,所以,以总督府为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保定市最主要的商业街,一条商业街负荷着整个城市的旅游、商业压力,交通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合理规划交通更是发展城市旅游的重中之重。
2、古城改造如何避免“千城一面”
古城改造是一个长时间、大规模的规划行为。它具有连续性、复杂化和多层次的影响等特点。它需要考虑城市文化、人文等方面,任意多的或不足的强调哪个方面都会使城市千城一面,而少了自己个性气质。更有甚者盲目追求高质量的城市公共建筑,不当的植入现代商业建筑,与周围的民居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城市机理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保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而不是随着新时达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城市,古城的面目注定了其不可能像深圳等城市一样,追求片面的高层巨大建筑,而应该在古城的范围内,做好以文化为核心的规划。避免盲目的追求而造成千城一面的恶果。
3、古城改造如何拥有自己的气质,确立文化符号
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有的气质,正如浪漫的巴黎,政治中心华盛顿,经济的高速路上海,文化的摇篮北京一样。古城改建并不是一味翻新,一味扩建,而是在确定自己独有的气质,文化符号后,让自己的城市成为一颗绽放着独特光芒的珍珠。现在的保定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除了定位为古城没有任何其他的名称。华北明珠白洋淀,箱包之城白沟等等都是通过确立文化符号,从而让城市散发着独特的气质
4、对历史上大规模城市规划的反思
当我们再看西方国家的古城改造的过程时不难发现给我带来了如下启示:
1)改造规模——由政府和开发商主导的大规模推到式改革,转向小规模、分阶段式的改革。
2)改造目标——由单一的只注重环境物质的改造到经济、文化、社会也物质相结合的发展方式。
3)城市功能——由单一的城市功能改造到多功能综合开发,多层面共同发展的方式。
4)传统文化方面——有传统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累赘”,转向从历史文化角度出发,结合传统,追求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方式。
2.2 地区产业引导发展及路网扩建
2.2.1产业规划基础理论
产业规划应该是在明确区域整体战略基础上,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布局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同时注重协调好土地开发、生态保护、民生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关系。产业规划应是“条”“块”结合的强指导性规划。其中“条”是指从产业门类的视角,阐述地方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以及推动这些产业发展的策略和措施。“块”是指从土地空间的视角,剖析地方应采取什么样的产业布局以及基于具体地块的开发策略和项目建议。
因此,产业规划应该是政策规划和空间规划的统一。产业规划的本质属性为“政策+空间+协调”的统一体。
1、区域功能地位与区域功能布局:区域功能定位旨在挖掘规划区在所属大区域中的地位和价值,探索规划区所能够和应该承载的城市功能。规划区区域功能定位的确立,一般应遵循三方面原则。一是要与时俱进,顺应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下城市化的演进趋势;二是要承接上位规划的任务,更好的融入所在大区域环境中;三是要立足发展现实,充分认清自身的优劣条件,使战略定位更具有现实可行性。可见,产业规划及发展,最关键的一步是做好立足于现状的区域分工。为何要这样做?分工后又如何推动产业发展?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区域经济发展原理。
1)绝对利益理论:任何区域都有一定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若按绝对有利的条件进行分工生产,然后进行交换,会使个区域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生产率,增进区域利益。——《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1776年。
2)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没必要生产所有产品,而应选择生产优势最大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在所有产品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和地区,也不能什么都不生产,而可以选择不利程度最小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这两类国家或区域可以从这种分工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
3)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对于发展中的地区或国家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一点的先后次序进行,应先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发展关联效应大的产业,培养“发展极”,以此为动力带动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发展。
2、产业战略定位:主要基于区域功能定位的总体结论性意见,对规划区的产业发展,从产业细分门类视角进入深入讨论和规划,确定规划区要发展的产业门类、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及产业目标,描绘规划区的产业蓝图。
3、产业发展策略:指依据产业门类选择的结果,对规划区内产业发展的策略进行重新调整、规划,主要包括对规划区主要产业发展策略的设计以及具体政策措施的设计,为各产业职能部门提供最直接的工作方向和思路。
4、重点项目策划:主要从行政区域的角度,进行落地的产业项目规划。在产业发展中重点项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重大产业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往往左右着一片区域或是一个产业的发展前景,一个重点项目的落地往往会促使产业发生质的变化。
关于重点发展项目,有条件的新型城市多选择以下产业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重点。
五大新兴产业:积极培植科技含量附加值高、资源耗用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兴产业,成为“十一五”后期乃至“十二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
1)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产品、高档智能化家电产品、精密仪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相关关键元器件生产制造。
2)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船舶、电气、机车车辆、海洋工程、环保设备、医疗器械、海水淡化等重要装备及关键设备生产制造。
3)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海洋及生物制药、纳米材料、膜材料、新型建材、高能电池等生产制造;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4)创意产业。重点发展成套装备研发、建筑设计、软件开发、影视广告传媒、公司总部、贸易和投资展会、国际国内大型会议、文化体育重要赛事活动、咨询服务等。
5)临港物流服务业。重点发展海港、空港及陆路的国际国内物流、第三方物流及其它配套服务业。
5、规划实施方案:实现产业发展规划的计划和路径,主要是推动产业按照产业目标向前发展的一系列对策、措施的组合。(引自《产业规划:城市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实现途径及其经济机理分析》,马涛,2008年)
2.2.2保定市地区产业的发展实践
一、保定市自然资源概况
保定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形态分为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两大类型,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和林牧业生产。水资源由地下水和地表水两部分组成。地表水资源主要产生在西部山区、山前平原及东部洼地。土壤类型繁多。多种地形和多种土壤类型,适合多种生物生长繁育。矿产资源丰富,约50余种。钼储量居华北之首,全国第三;锌、石棉和大理石储量和质量均属全国之冠;另外,白洋淀周围及东部平原的石油、天然气、地热储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二、保定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减少现象严重,人地矛盾突出。
2、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生态环境较差。
3、土地资源粗放经营现象严重。
三、具体措施及依据
1、“南车”:基于原有汽车工业基础,利用低成本、低售价、原材料市场临近、车型需求量大等优势,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成为保定市第一支柱产业。同时积极争取海外市场,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打开了销路。
2、“北电”: 保定高新区是目前全国惟一的“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新能源)”,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这为保定市建设“中国电谷”创造了最大优势。
(1)龙头企业实力雄厚。例如,天威英利是国内惟一具有全产业链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和系统的生产企业,其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居全国首位,现已在美国纽约证券主板市场成功上市。中航惠航公司是国内目前最大的风电叶片制造商,国内惟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能力的风力发电叶片生产企业。
(2)产业集群优势已经显现。现已形成了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为核心,以新型储能材料、输变电设备、电力电子与电力自动化、高效节能设备、生物质能为配套的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集群。
(3)新能源产业研发优势明显。目前已经拥有5家国家级、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140个,取得新能源及相关国家行业标准80项、科研成果300多项、专利450项。中国首家风电叶片自主研发机构华翼叶片研发中心在保定成立,15名中科院院士和一批风电领域专家成为该机构技术后盾和新能源基地顾问,中国风能协会、中国风能网站、中国风能杂志全部设在了保定高新区北京办事处。
新能源产业是保定市的支柱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中国电谷”建设将有力促进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其建设也必将得到地方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保定市政府已出台《关于鼓励投资“中国电谷”建设的若干规定》,并在项目用地、资金、产品应用等等方面给予了“中国电谷”极大支持。因此,能源短缺背景下的政策支持为“中国电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此外,保定市地处京、津、冀三角地带,京深高速、津保高速、京广铁路、神黄铁路贯穿其中,150公里范围之内拥有首都国际机场、天津机场、石家庄正定机场三大航空港以及天津港、黄骅港两大海港;保定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清西陵、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保定军校广场等。因此保定市已经具备了高科技产业创业所需的良好环境和交通条件。
3、“西绿”: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事取决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杜能,1826年。
保定西部中山林牧矿产资源开发区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山地占土地面积90%以上,地貌特征决定了本区发展方向:以林牧为主,农、林、牧、副结合,建立林业、牧业产品基地,作为发展商品生产的突破口;同时加大矿山开发,逐渐发展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综合农业体系,使其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山区,非农业方向以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为主。
保定西部低山丘陵林农果区条件比较优越,荒山宜林、山沟宜果、草坡宜牧、平原宜农、水库宜渔,利于发展大农业和多种经营。保定市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有如下几点:
一是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是构建绿色农业体系是保障人民消费安全,提高生活质量的体现;
三是构建绿色农业体系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要保证;
保定市作为北京肉菜放心工程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有着“北方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美誉,已形成小麦、玉米、油料为主体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大枣、核桃、草莓等十大林果基地。一批如涿州的贡米,定州的蔬菜,满城的草莓,望都的辣椒等名优特色产品畅销国内外,全市有“中国特产之乡”11个,“河北特产之乡”15个,培育了龙飞集团、天香乳业等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
近年来,随着“大北京经济圈”的提出,保定应主动融入北京、服务北京,努力建成面向北京、天津的绿色农副产品“大市场”。截至2007年7月底,全市推广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面积125.7万亩,无公害环评面积累计达210.38万亩,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0个,89家企业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企业,5家企业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通过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51个。全市果品面积252万亩均通过环境评价,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果品面积85万亩。全市畜牧业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企业达到122家,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的企业6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达140家,农产品加工比重达到25%;注册优质农产品商标100多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37.3%;全市拥有各类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 592个,其农产品贩销量占全市销售总量的70%以上。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建立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8个,其中市级园区35个,带动生产基地53.3万亩,向社会提供优质种苗2800万株,科技园区已经成新技术辐射推广的源头。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达714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32个,保定市工农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定州市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定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
4、“东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企业将被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区位因子归纳为3个:运费、劳动费、集散(或分散)。——《工业区位论》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年。
保定东部低洼平原区地下水漏斗现象较严重,水源不足,旱、涝、盐、碱交替出现,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但劳动力充足且区位优势明显,与京津交接,利于组织工业生产与产品集散。因此多年来大力发展纺织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东纺”产业区。
2.2.3路网疏通扩建
人云“要想富,先修路”,可见一个地区交通便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路网不仅起到联系城市各功能分区的作用,同时是工业原料与用品集散运输的渠道,可以说是城市的经济命脉。此外,由于保定市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处京津石中心地带,四通八达的路网可以联系保定与京津接轨,促进经济一体化,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契机。因此,保定市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也加快了路网的建设步伐,使其适应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为加快融入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保定加快构建以城区路网为中心、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骨架、城乡主干道为支架的大交通网络。
建设畅通的城区路网,建设了西二环,成功实现了二、三环闭合;高标准开展了双向十车道的东三环景观大道建设;高速北外环正在开展前期准备;市区10条次干路和12条支路也正在建设中;为推进主城区与“三星一淀”的路网快速连接,加快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步伐,保定市将实施七一路西延、七一路东延、朝阳路北延工程,方便城乡居民经济快捷出行。以“九纵九横”为框架的市区路网体系正在形成。
以县县通高速为目标的高速公路建设,使保定成为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主战场。启动建设张石、保阜、保沧等10条段、958公里高速公路,建成后,该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1200公里,成为全省高速公路条数最多、密度最大的设区市之一。目前,保沧、廊涿、保阜一期、保阜二期等7条段430公里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61公里,“东出西联、南北通衢”、“三纵四横一环”的高速路网格局初步形成。
农村公路年内新建里程将达到800公里,着重提高通达深度,升级改造县乡道路,逐步解决自然村通油路问题,推进第三批农村公路示范建设工程。
加快华北地区重要铁路枢纽建设。保津等5条铁路正在紧张建设。保津铁路计划2013年建成通车,将使保定告别没有“东出”铁路的历史;京石高速铁路保定段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全路段今年底将竣工通车。届时,保定铁路通车里程将达到629公里。此外,保定市将加快京津保客运一体化进程,积极与京、津相关部门接洽,开通保定至首都机场、市区至天津商业区客运班线;谋划建设保定航站楼,加快与京津公交线路无缝隙对接,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十二五”期间,保定市还将规划建设“四纵四横两环”高速公路网。届时,保定市中心城市将形成高速外环、次中心城市形成高速十字交叉、其余县(市)实现通高速,真正成为接轨京津、接轨沿海、西联晋蒙的高速交通枢纽城市。(引自《城市路网结构分析》,石飞 王炜,2010年)
2.3 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
近些年,保定市的城市规划在生态文明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精力,主要包括“大水系”工程和市区园林完善修建。
2.3.1“大水系”工程
众所周知,水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多么重要,居民生活、工业、经济发展等等,我们的家乡古城保定曾是“群泉涌,河纵横”、“水之占城十之四”的水城。但自1965年后,润泽古城700余年的一亩泉水出现断流、干涸,水资源短缺严重困扰着保定经济社会发展。 2008年,保定市开始实施总投资37.5亿元的“大水系”工程,计划通过“两库连通、西水东调,引水济市、穿府补淀”,形成西起王快水库,东至白洋淀的输水“绿色走廊”(如左图),既满足市区用水需求,又可以一定程度上补济白洋淀,缓解白洋淀旱情,调节区域气候。
按照规划,“大水系”工程的建设项目主要由水源工程、雨污分流工程、景观工程、防洪堤综合整治工程等组成,全部建成后,保定市区年直接可用水源将增加到8亿立方米;防洪能力由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
政府斥资进行护城河河道清理并对护城河沿岸景观进行了规划建设,大大改变了以前河内又脏又臭,河岸混乱肮脏的局面。近日竣工的北线引水工程是水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包括一亩泉补水渠新建、一亩泉补水渠衬砌、唐河灌区段整治和南伍侯入渗场至一亩泉河输水管道工程等四个标段,穿越唐县、顺平、满城和新市区4县(区),线路总长约45公里。该工程可将西大洋水库水源以自流方式引入保定市区,向市区河道、湖泊、公园提供环境用水。目前,投资1.5亿元的雨污分流工程已竣工,新增污水管道50公里,治理排污口720余处。这样,每年有3万吨污水流向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而90%以上的雨水则直接流向市内河道。
在景观工程方面,规划局将文化元素和古城特色融入水系景观,构建“两环四廊、五湖十园,青绿交映、水城一体”的城市水系格局,从而可以解决用水难题,优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位。结合环城水系在城北水上生态公园、水上体育公园、府河湿地公园、南环堤河生态公园、水上文化公园新建5个功能各异的大湖,与城区内、外两条水系形成蓝环;一亩泉河、侯河、百草沟、府河放射状横穿市区构成4个景观走廊;并在沿岸新建风格鲜明的10座主题公园,进而形成保定市“环状+放射”的水网结构。
在此,我想就保定东湖区域的规划为例来进一步阐述“大水系”工程的市区湖泊规划。东湖是外环水系“五湖十园”的重要节点和东部新城的核心景观区。位于七一东路北、南两侧,东防洪堤东西两侧,占地56.86公顷,规划水面约29公顷,蓄水量30万立方米。它以“学府新城、时尚东湖”建设东部城市文化中心为定位,以体现民情特色和时代特征、彰显文化艺术魅力为目标,包括:公园水域、生态绿地、文化艺术建筑、配套服务设施等功能分区。景观结构为“两带、四板块、八景点”。“两带”即环湖步行景观带和环湖滨水景观带;“四板块”为曲韵东湖、展望东湖、时代东湖、人文东湖四个景观区;“八景点”是碧水流翠、墨韵飘香、上谷余韵、粉墨春秋、竹径环碧、艺海绿痕、丝落花雨、一湖烟雨八个景观点。关汉卿大剧院和博物馆,是东湖核心景观区的标志性文化建筑。位于东湖湖畔,占地7公顷,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是由关汉卿大剧院、博物馆、文化名人苑和影视城四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文化建筑,既能满足大型文艺演出和会议需要,又可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服务。
外环水系是“大水系”工程中的点睛之笔,外环水系全长约40公里,随着城市的扩展,环堤河已和中心城区紧密相连,其中北防洪堤段汇集老百姓最多。有关部门规划,在原有的防洪堤整治方案基础上,对从乐凯大街到东湖约10公里的北防洪堤及环堤河两侧进行整体的大规模景观设计和建设,高品质打造绿色景观生态廊,使之成为整个外环水系建设的亮点,不仅惠及周围居民,而且能明显改善市区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在带状公园的建设中,先期选取江北紫砂艺术馆及店上村作为联合建设示范点。江北紫砂艺术馆位于东湖新区西北、环城水系黄花沟南岸。扩建后新命名为“直隶文苑”。新建的江北紫砂艺术馆依托环城水系所形成的绿化廊道,传承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借鉴古莲花池特有的北方园林建筑特色,面向保定乃至省内广阔的艺术收藏市场,以艺术品展示收藏交流为主要功能,打造成集特色商业、艺术拍卖、展览展示、餐饮服务、文化创意及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项目分为紫砂艺术区、艺术品拍卖区、特色艺术品交流区三大功能区。
2.3.2市区园林完善修建
为打造林荫型、景观型、休闲型城市绿化,古城保定将增添多处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为城市营造“绿肺”、“绿肾”。
保定市正在位于市区与满城县的城乡接合部,建设一处万亩森林公园。该园规划占地面积11500亩,将结合漕河古道滩涂治理进行建设。今年以来已完成绿化1500亩,计划到2010年全部建成。届时,该园将成为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拥有树木最多的城市郊野公园。此外,保定市还在市区南外环与清苑县连接带的南郊,建设一座千亩生态园。今年公园内外周边绿化环境整治工程现已完成,新植树木3万株,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除了建设城市“绿肺”,还将为市区打造“绿肾”,建设两座湿地公园:东湖湿地公园、西湖湿地公园,前者建在市区东部黄花沟流域,位于七一东路北,东防洪堤两侧,规划面积660亩。该园以“学府新城、时尚东湖”为整体定位,景观兼具时尚与文化特色,形成滨湖休闲、艺术展示和生态体验等功能分区;后者位于七一路北、西防洪堤两侧,定位为集运动休闲、文化娱乐、生态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市级公园。同时,该市还结合大水系建设,启动了府河生态景观长廊建设,该生态景观长廊沿市区府河,西起永华桥,东至红光桥,总长度4.25公里。
保定市委、市政府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见》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实施方案》,包括:
一、大型绿地建设
保定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以增加1个、1.1个百分点和0.7平方米的增长幅度,分别锁定在38.9%、33.9%和人均9.3平方米;在资金投入上有突破,筹资11.95亿元用于城市绿化,比前3年总合还多;在大工程上有突破,实施“一湖、一廊、四园”六大绿化工程。
规划计划如下:
1)“一湖”,位处市区东部黄花沟流域的东湖湿地公园,规划面积660亩,投资3.2亿元。在去年冬季完成实地勘测丈量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已投资220万元,全部完成了整个园区规划任务。
2)“一廊”即府河生态景观廊,规划设计已经出炉,西从永华桥,东至红光桥,总长度4.25公里,河道沿岸两侧绿线控制宽度30-40米。涉及拆迁面积68万平方米,总投资66.5亿元。计划未来3年内,这里将形成“两岸绿地夹一水,水绿相映皆园林”的河道游园景色,成为保定市复兴府河文化,再现渔舟唱晚的标志性园林建设和亮点。
3)“四园”:一是位于市区与满城县城乡结合部的万亩森林公园,规划占地面积11500亩,结合漕河古道滩涂治理,与开发商联合投资7.5亿元,今年投资2000万元,现已种植各类乔木10.8万株,完成绿化1500亩,计划到2010年建成目前华北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树木最多的城市郊野公园。二是位于市区南外环与清苑县连接带的南郊千亩生态园,今年投资3000万元,建成一座集绿化美化于一体,供人们休闲观光的生态公园,公园内外周边绿化环境整治工程现已完成,新植树木3万株,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三是清水公园建设工程圆满竣工。为体现文化古城、体育大市的鲜明特点,在清水河畔修建百米冠军大道,建设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和轮滑四大圆形运动场及儿童、老年人活动区。四是植物园扩建工程,总面积350亩,共投资880万元,植物园的秀丽风光与北外环葱茏茂密的林带,构成市区北部一大森林景观;
二、道路节点绿化
保定市以“三线、十四个街角”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绿化景观提升与改造,“三线”即朝阳大街、乐凯大街和七一路3条重要通道,总长18.6公里,投资6583万元。按照“一路一树、一街一景”的建设思路,改造和新增绿化面积31.96公顷,增加苗木花卉品种13个,辟建街旁绿地游园28个。七一路高速引线两侧全冠栽植了胸径13公分以上的银杏大树1100多棵,连绵3.5公里,与分隔带、人行道外侧多姿多彩的花灌木相呼应,成为全市首条壮观的银杏大道。“十四个街角”分别位于市区“八纵八横”主干道交口部位,总面积15.6公顷,总投资5965.6万元。其中6个属于改造提升,8个属于新建项目。现已全部如期竣工,基本形成了“春季花红柳绿、夏季枝繁叶茂、秋季色彩缤纷、冬季翠色依然”的园林景观;(摘自《保定日报》,2009年1月20日)
三、抢救古典园林
政府斥巨资实施抢救古典园林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莲池公园3大古景恢复重建,过去被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入侵保定时付之一炬的蕊幢(佛宇)、绎堂(演武厅)、鹤柴(养鹤处),于今年4月底全部恢复原貌,使历尽劫波的古莲花池终于完整地重现了盛世风姿。备受瞩目的竞秀碑廊重建工程,也于今年4月竣工落成。廊内展放溥杰、方毅、张爱萍等大师题字、能工巧匠雕刻的97座碑刻作品。2007年因城市路网拓宽改造被拆后。为了更加完整有效地保护这些书坛墨宝,给古城广大书法爱好者营造切磋的课堂与平台,市委、市政府把碑廊重建列为民心工程,园林部门积极响应,主动把竞秀公园西北角30亩地上的花房、围墙全部拆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边设计边施工,按中国传统图文“回”文字的造型和古典建筑风格建造回廊亭榭,配置人工湖、山涧小溪,周边种植乔灌木和花草,成为保定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园林精品。
第三部分
3.1主要结论
经过本文的举例分析,我们可以从保定市的古城更改建发展历程中得出以下结论:
一、在古城改建方面,首先需要有政府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和政策依据来做保障,如:保定在更新古城市貌时,通过向国务院申请审批,获得国家的支持,此外,保定市规划局制定了《城市风貌特色管理规定》,对城市色彩、建筑、街道、绿化、水体、照明和城市家具等,作出规划控制要求和导引范例,从而对今后的规划方向有了宏观的控制,有了法律政策的保障,可以排除诸多阻力,引导各方实现联动,完成规划;
二、对于古城中存在的一定数量的、带有历史遗痕的建筑物、街巷空间等物质要素和具有传统历史特色的习俗、术语、生活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选择性保留或用新的方式使之还原体现,如:保定市西大街、总督署广场的改建工程,规划部门设计了多套保存古城古风的方案,建设了大量仿古建筑,对街道色彩、建筑风格、路灯等细节问题做了详细研究,从而在改建中保存古城原貌,同时满足现代使用需要;
三、对于古城的现代化改建,保定选择了分区建设,即尽量保留老城区风格原貌,开辟新的区域进行大规模的发展建设,如:保定高开区,从而避免了二者的冲突,此外保定的地标建筑的规划也为古城丰厚文化这张历史名片上加上了绚丽的一笔;
四、新时期,古城的发展少不了结合自身特点发展产业,对于古城产业发展方面,保定除了对一些原有产业进行重新整合外,引入大量新兴产业,其迅猛的发展势头极大地拉动了地方经济,如:保定的“南车北电”产业格局,形成市区北部以从事新能源开发的天威英利、中航惠腾公司为代表,南部以长城、中兴、长安等汽车品牌为代表的产业分布,保定目前的产值增长率居河北首位;
五、地区交通便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路网不仅起到联系城市各功能分区的作用,同时是工业原料与用品集散运输的渠道,可以说是城市的经济命脉。保定近年一直致力于周边路网拓建,完善各种交通方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双线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要想古城改建后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良的居住环境,就要建设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城市,首先生态和谐可以在保障市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极大提升城市品位形象,次之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的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保定选择了“中国电谷”的新能源开发示范城市建设项目正是由此出发,建湖筑园打造园林城市,不仅与古城的整体风貌呼应,也具有新时代气息,赋予了古城新的文化内涵。
保定的发展经验虽然比较短,并且不是十全十美,但是仍具有一定得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值得我们分析和借鉴。
3.2参考文献
《当代北京旧城更新》,方可,2000年
《旧城的和谐更新》,万勇,2006年
《走向多元平衡—制度视角下我国旧城更新传统规划机制的变革》,郭湘闽,2006年
《产业规划:城市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实现途径及其经济机理分析》,马涛,2008年
《区域产业规划指南》
《保定“中国电谷”建设的现实条件及发展战略》,王丽民,2009年
《保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定市委、市政府
《城市路网结构分析》,石飞 王炜,2010年
《保定日报》,2009年1月20日
《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见》,保定市委、市政府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实施方案》,保定市委、市政府
《旧城更新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决策分析》,胡娟,2010年
(补充)原文中部分分析图:
保定市内水域分布
保定引水工程示意
保定园林分布
还有一些分析图资料不幸丢失……
部分实地照片
保定钟楼大厦,仿古建筑代表
保定直隶总督署
淮军公所保护前后对照
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借助太阳能发电的星级酒店
保定正在建设中的万博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