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普利兹克获奖感言,来源于网络。图片已有标明。
我在微博的浅议,还有其他人的观点也一并发上来了,欢迎更多有质量的见解。
E拓建筑网:王澍的困境在于:他对现代建筑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与批判,却未能提出自己完整清晰的建筑学观与建筑实践观,事实上他只能对比着现代建筑的理论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他觉得获奖是“不期而至”的原因吧。
E拓建筑网:王澍的困境还在于:他几乎把建筑的所有东西都归纳于文化、理念、价值观等形而上的东西,而这种形而上的东西,由于他的文人气质,他最终将其指向于自己内心深处,并通过建筑表达出来。他对城市环境、社会公众、建筑功能等另外一种宏大实在的东西(这种东西也可能会击中建筑的本质)似乎没有多大的兴趣。
Arch_Steven:这不是王澍的困境的问题,而是王澍始终把建筑作为其个人主义实现的手段。对于建筑的本质,是一个永远可以公开讨论的公共性话题。但当形而上+文人偏好,这就变成一场个人主义的秀,与大街上公共生活中的建筑毫无关系。王澍得奖,重要的不是他的建筑观点,而是他多年的坚持,正和当年安藤得奖一样。
E拓建筑网:王澍的困境似乎也是中国建筑师的困境,当然王澍未必乐于与中国建筑师放在一起讨论。坚守自己的内心,会让作品更真实更有感染力。但在当代中国的建筑领域,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建筑“作品”,而是全国上下连建筑“产品”都没办法做好,连基本的建筑师职业道德都没办法做到!
E拓建筑网:王澍的出现,或者说他的获奖似乎有一点超前。他的建筑理念与建筑实践,如果抛开中国文化这个可里可外的东西,也许在欧美一些完成大规模建设的国家,会更有生命力与时空存在的审美价值。王澍获奖,在中国,只在圈内引起了浮躁的几声赞美与喧哗,但鲜少有人做出像样的建筑与文化评论文章。这是一种悲哀。
孙建华ATENO :王澍得奖令人鼓舞。假如认为中国建筑到了该庆贺的时刻,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中国建筑正经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时期---最庞大的建设规模,却是最无序的建造思想。这些天来感触最深的就是建筑价值浅缺资讯封闭和评论匮乏。不好的土壤永远不会有好的果实。@E拓建筑网
E拓建筑网:资讯封闭和评论匮乏确实是中国建筑界的通病。除了几位大师,几乎没有人去关注国外甚至国内一些知名度不是很高的建筑师,即使他们也很优秀。同时,中国人缺乏建筑或者艺术评论的土壤与规则,这是很不可思议的。
E拓建筑网: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的落寞,表现了几个鸿沟:个人语言与官方口径的鸿沟、文人建筑师与职业建筑师的鸿沟、建筑作品与城市房产的鸿沟、建筑师追求与社会公众期望值的鸿沟···在一个连房子权利都无法满足的国度,奢谈建筑作品奢谈建筑最高奖,也许有点梦幻有点后现代,所以媒体就干脆沉默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