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转眼已过半,在过去半年多里,空间印象走访130个城市234个项目,到不同的现场勘察,它们大多都是已有的建筑或商圈,想要进行存量改造和商业提升,其中不乏街区、商场、城镇、社区、工业园等等,像近几年爆火的麓湖、鸿寿坊、京都新风馆、上海蟠龙天地(点击文字查看相关分享)等等这类型项目,它们都尝试着手文化艺术、特色业态、景观、社区等,从城市更新中探寻一条新出路。近日,多地“住建局”(全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更名为“城市更新局”,这一系列的举措的背后代表着什么?被拿掉的“建设”和加入的“更新”会给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呢?
城市更新局
据发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过6.6万个,累计完成投资2.6万亿元,围绕既有建筑改造利用的有78亿平方米。
全国已实施完整社区建设项目2900多个,更新改造老厂区、老商业街区等2600多个,建设和改造医疗、体育、教育、文化设施近1.5万个。
从上半年勘察的众多项目来看,甲方找到空间印象,无一例外,都提出“改造升级、重新定位、赋能运营”这类要求,走进我们的现场,时常感觉自己是一个带着野性思维的城市修补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建设进入了大修复时期。
目前国内关于城市更新主要围绕【留改拆】政策,留为主,改为支撑,必要时再拆,强调以人为本和城市活力的释放,这其实很考究商业在做策略和设计时的取舍,在未来,庞大的城市更新项目中,主要分为两大类:开放性改造和适应性改良。
开放性改造
适应性改良
开放性改造指的是项目为荒废建筑或失去商业功能的建筑,以除旧布新为主,为其重新定位、注入全新业态配置。
▼中山商场
▼吉林长白山一酒店
比如位于湖北的,两个都需要进行开放性改造的项目,一个古建街区,一个常规商场,在策略定位、空间形态和打造手法是截然不同的,改造期间尽可能规避大拆大建,利用原来的空间布局划分功能区。
另外在陕西、贵州、珠海一些项目中,它们完全裸露的毛坯工地可供我们自由发挥,没有原建筑制式的限制,可以尝试从新特色体验入手,打造沉浸式的娱乐体验场所,区别于周边以零售为主的常规商业。
▼陕西榆林待更新项目
▼珠海老旧大厦
▼贵州六盘水待更新项目
从上半年勘察的城市更新项目中,发现许多项目其实经历过早些年的存量改造大浪潮,在那时候早已进行了一波改造升级,时至今日,它们需要做的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作出自我更新、革新的举措,因此进行适应性改良的项目在未来只会越来越多,走向“微”更新、“微”改造、“微”修复的道路。 微更新 微改造 微修复如年初开业的贵阳太平路,是贵阳今年成效显著的城市更新项目,城市更新需要同时面对传统与现代,在改造这个项目时,我们注重建筑肌理与新兴文化的共生,并将贯城河注水复兴,完成社会治理的一环。
贵阳太平路的更新改造,是回答【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高分答案,新材质表现旧建筑,旧制式放进年轻潮酷圈。
美国知名社会学教授莎伦·佐金代表作《裸城:原真性城市场所的生与死》,书中提及原真性的其一特定元素【场所的归属感】,让空间与人产生连接,就需要创造“场所的归属感”,这也是策展型商业与做二次元等小众文化、圈层文化所依赖的核心。在广州便有多个需要打造“场所的归属感”的项目,它们与老破小无关,甚至临近地铁站、背靠小区商业楼,它们缺乏的商业核心正是空间印象在面对每个项目时强调的策略定位,导致品牌业态过于同质化,难以与周边或同量级的打出差异。
▼成都商业体
还有不少是工业园、厂房希望改造成文创、艺术、创意园,工改文旅商是它们完成城市更新第一步的利刃,如深圳的大体量工业园项目,勘察现场后,我们推翻了创意园的想法,因地因量制宜,利用新技术引领、新体验驱动打造特色文旅目的地,而不是局限于小型的文创园。
在工改文旅商这个课题中,“留”是重点,保留工业建筑的特性,尝试将规整单一的建筑群用出挑的美陈、特色业态来填充。
这些商业街、商场、厂房是由建筑围合起来的商业空间,公共区域占比较少,与这些恰恰相反的老城区、社区,它们最不缺的就是公共空间。
▼广西某老街
老城区、社区改造更新容易只关注居住功能,而忽视了经济职能,如何从创造社区经济过渡到打造实现社区经济的平台,最后实现社区居民自发性举办社区复兴活动,完成社区居民自治的循环模式。
▼云南商业街
▼广西某老街
位于云南的一条商业街,由当地商贩组成的摊位市集,当地民俗文化氛围浓厚,是感受风土人情的不二之选,但也正是这过于“接地气”的形式让街区无重点无规划,人道车道混杂,如何整合资源,找出突破口,便是这条街最大的难题。
过度的建设、过快的变化、过度在乎空间美学和对标准化审美的反感,共同构成了对各个景点商业之间大同小异的厌恶,它们容易忽视品牌意识和商业运作模式,这就需要将“策略先行”贯彻到底,城市更新是一个永久的课题,永远在进行时。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