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设题目:2050: 智慧城市漫游 ——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未来社区实验授课教师:詹欣“It’s not that we use technology, we live technology. Technology has become as ubiquitous as the air we breath, so we are no longer conscious of its presence. ” Godfrey Reggio 2050年, 近70%的地球人口将生活在超级城市之中,人工智能也迫近新的奇点(singularity)。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文化流失等全球化城市病在一定程度上将更为严重。2008年,IBM公司以第四次工业科技革命为基础,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 Earth)的概念,试图通过响应式城市(Responsive City)的设计来解决这些潜在问题。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实验性“智慧城市”(Smart City)规划往往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Top-Down Approach),将城市“格式化”为某种物联信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限制下的数据输入与输出系统,而忽略了城市空间的社会性本质。此处科技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如何理解智慧城市在科技应用与科学管理以外的内涵,是对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及社区设计师的新挑战。 “循环反馈”是城市设计师 Edmund Bacon 在其著作《城市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其中有关城市设计假想的形成与修订及其实践的探讨具有很强的启发性。Bacon 引用了英国生物学家 C.H.Waddington 类比生物演变过程与人类聚居演变的观点: “……必须运用技术,让人们参与他们自己的环境演变,我们应当组织未来的形成过程,而不是未来该怎么样决定。” 由此衍生出他在城市设计实践中的一个基础认知:
“与其说要为未来强加一个硬性规定的规划,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系列可供选择的一成不变的方案,倒不如把这件事看作形成假想并对反馈作出反应以修订假想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把规划看作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秩序的系统,这种秩序能把多种多样的单个行动相互联系起来,产生某种有内聚力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