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欢迎关注。
比如轮船和火车都是悲剧名词, 市内电车和公交车则为喜剧名词。 不懂其中缘故的人便不配谈艺术。 太宰治《人间失格》
拆房:翟飞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严谨一点讲,抄作业这个词就不太严谨。 抄作业其实不叫抄作业。语文上叫借鉴;数学上叫类比;英语上叫copy;地理上是迁移;生物上是转入;物理上是参考系;历史上就叫文化大统一。 而在建筑上,官宣:《建筑标准设计图集》——要抄就给我抄正确答案。
全班共抄一本作业的完美结果就是全班并列第一名。
不完美结果就是,抄着抄着——B就成了13,q就成了9,∮就成了f。全班罚站一节课。 但这却给某些建筑系同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做方案没灵感怎么办?照着语文抄数学,就是灵感本感。
“有轨电车”这个词儿连同这个物件都已经功成身退进历史书了。
始建于1872年的波尔图有轨电车也不例外。2000年后,仅有1号线、18号线、22号线这三条线路作为历史遗产还在运行中。
2010年,交通运输协会STCP翻出了压箱底的宝贝:1872-1959年的多辆有轨电车,并决定为此建一座博物馆。
馆址就选在了1915年建成的马萨雷洛斯热电厂原址上——位于波尔图市中心南侧紧邻杜罗河河畔的一块约12600㎡的场地上,整个基地东侧道路北高南低,最高处与最低处地面相差十米左右。
说白了,就是要把这个热电厂改造成电车博物馆。 热电厂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为电车供电的变电站大楼以及辅助电车运输的运输维修车间。变电站大楼早已停用,而运输维修车间现在仍正常运营,作为现存18号线路的电车停靠点,并为现存的三个线路的电车提供维修服务。
整个建筑由四跨构成,均为双坡屋;但四跨各有不同。
第一跨是曾经的变电站机房,为一个16.5mx96.6m的大空间,屋顶由桁架结构支撑;桁架结构跨度为4.6m,屋顶最高处为20.4m。
第二跨是一个17.7mx123m的大空间,屋顶也由桁架结构支撑,南北两端屋顶高度不同。
第三、四跨为现存的运输维修车间,由两个双坡屋顶构成,均为15mx116m的空间;同样使用桁架结构支撑,屋顶最高处为10.6m。
根据甲方的要求,除了保留东侧两跨的运输维修车间继续使用外,还要保留原有机房作为展览,同时需要增加电车展览、教育空间(包括儿童教育空间和活动室)、办公空间(档案室、管理室、办公室)、以及商店、咖啡厅、餐厅等休闲空间;此外还要提供90个左右的车位的停车空间。
林林总总算下来,总建筑面积约12000㎡左右。
另外,甲方爸爸又说了:建筑立面不能动;建筑结构也不能动。 这儿也不能动、那儿也不能动,四跨有两跨不能动,能动的还要保留机房来展览——甲方爹地,您要不要考虑直接把招标改成室内装修?
刚刚成立不久的波尔图本地事务所OODA和他的小伙伴Lencastre Arquitectos开动脑筋逆向思考了一下:如果只是做一个室内设计,甲方爸爸何必大张旗鼓搞一场国际竞赛?!
小O觉得,事情肯定、必须没那么简单。
现在内部的空间可以说是一目了然,就是两个通高20米的大长条。不想搞装修,就要会装X——我的意思是,就要搞一个复杂空间。
老厂房要被改造为一个博物馆,博物馆中最核心的当然是展览空间。而展览空间设计的本质是创造一个合适的观展环境。 电车博物馆就是要展示电车及轨道电车的发展史,博物馆最主要的展品就是1872-1959年的多辆电动汽车实物。
通常情况下,展品在展厅里就像一个个圣物,与人保持一定的观赏距离。
所谓观赏距离,就是“莫挨老子”的文明说法。
U1S1,你要是三星堆的金面具,让我挨我也不敢挨;但是电车??? 作为土生土长的波尔图人,小o的记忆里电车就是沿着轨道缓缓地在大街小巷与人擦肩而过,熙熙攘攘、叮叮当当;是最日常的烟火背景音。
所以,小o觉得电车博物馆需要展示的不仅仅是留存的电车本身,更应该是人们对于电车的记忆;也就是在城市街道环境里的电车、与人没有距离的电车。
而这个在街道里的电车的展览空间便是小O想要的复杂空间。
换句话说,小O想要的复杂空间,就是城市街道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城市街道空间怎么构建? 当然是抄作业啊!照着语文抄数学——把街道路网抄进建筑里不就行了?
小O将波尔图市原本最辉煌时期的电车线路放到整个建筑中,成为建筑里的路径,也形成了整个建筑的空间骨架。
然后,让我们恭喜小O——给自己强行整了个大trouble!
由于东边两跨底部是保留的电车运输维修部分,也就是这部分不能动;换句话说,抄的电车路线就无法落到这部分上面——本来就没多大,再给去一半?这是打算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虽然不能改动地面,但是官方允许加建呀。
小o决定在东边两跨顶部进行整层加建,加建后这部分屋顶为平屋顶,可以做屋顶平台用于观景休闲。顺便再把第二跨后面部分屋顶抬升和其余部分平齐,方便后期统一操作。
加建之后,整个建筑都可以被用来抄路网了。
将设置好的路网系统放进建筑中;微调位置保证路网宽度满足人体穿行的舒适度。
那么,问题又来了:路网以什么形式存在于建筑中呢?再说白一点:是实墙还是裂缝? 如果是实墙,空间就会被切的稀碎,立体街道秒变鸽子笼。
但问题是虚的裂缝,同样会把空间切的稀碎。
两头堵,怎么办?小o倒是很机灵:你两头堵,我就两头分开处理。 也就是分出屋顶层和空间层,然后分别处理。
屋顶层:将整个路径切割屋顶,路径切割过的屋顶成为天窗,白天外部光线通过天窗投影到建筑内部;晚上内部光线通过天窗反映出明晰的路径。空间层:内部则以平台和台阶的形式表示;将路网变成楼梯或连廊,连接各层平台。
屋顶层好说,全部切割即可。而内部空间分别对应哪种形式,怎么处理就需要考虑到对立体街道的具体构想了。 首先将建筑分成四层。
现在已知的是最西侧一跨的北侧一部分是原变电站的机房位置,将作为机房展览空间;东侧两跨的屋顶两层,最下面均有坡度,用作设备层。由于北侧位置与道路高度一致,因此顶层作为室内停车场。
然后,建筑内部剩余部分才是电车博物馆主体空间。
现在西侧第二跨地面部分可使用空间很完整,所以第二跨将是立体街道营造的主体空间。
确定第二跨为南侧主入口;由于空间较狭长,为了让人空间上感知复杂的立体街道,采用多层多平台的形式,而平台则设置在长条空间的两头以及靠边的位置。平台位置中间部分的在低层(其中一个平台利用机房展览的屋顶),两边部分的在高层,形成视线可见的各层连接。
用路网形式切割空间的投影作为平台的形状。确定主体平台的位置,然后用相应趋势的楼梯及连廊连接各个平台。
机房空间由于路网的切割变成了三个部分,同样加入相应的楼梯连接地面层和平台层。
西侧一跨最上面一层加入连廊联通不同侧的平台并且将连廊通向室外,环绕一个标志塔;人们可以通过该连廊直接到达室外。
至此,对立体街道的路线规划就有了雏形。
但是还缺街道上的“房子”,也就是功能空间。
路网都有了,地块还能乱画吗?同理,这儿也是见缝插针地往建筑里插功能,形状神马的直接按路网切好的来。 先确定交通核位置,满足疏散的要求。
电车的展览空间都放置在首层:活动厅等教育空间放在靠北侧,商店放在南侧入口处,咖啡厅、多功能厅放在南侧顶层,接待服务办公等则在中间形成的平台附近布置。
有了“房子”加持,小O想要的立体街道式复杂空间也就慢慢呈现出来了。
盖上屋顶,将电车摆进来,在建筑内的不同角度,都能感受到以往街道的亲切感。
接下来,细化建筑内部。 主要需要细化的是四层部分:南侧交通核中间打通,形成贯通的路径;将多功能厅按要求设计坡度倾斜;下部入口形成一个喇叭口空间。加建的屋顶停车场选好入口并进行车位设计;剩余的平台就是休闲活动区域。
至此,建筑内部的立体街道塑造完毕。
人们能通过路径引导到达建筑中任何想要去的位置。
最后处理一下屋顶层。
将东侧两跨平屋顶作为屋顶休闲平台,并将底部体块局部抬升,形成屋顶层的零售和餐厅。人们可以在屋顶俯瞰镌刻的线路,也可以遥望杜罗河。
最后的最后,调整一下屋顶局部切割程度。屋顶平台局部天窗位置改变为连桥联通各个碎化的区域;去掉入口处两个原始片墙相夹的屋顶,形成入口院落。
打完收工。
这就是OODA+LencastreArquitectos设计的波尔图电车博物馆。
最后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但人类永远逃不过真香定律。甲方最终真的只是装修了一下就开张了。
但小o这个方法,还是值得拿小本本记下来的。 很多时候,复杂都不是简单的反向,而是简单的叠加。 复杂空间不是万能的,但这年头,好歹脑子里都得装几个复杂空间的模式防身不是?
图片来源:
图[1]来源于http://haiwaiyou.com/guide/1674;
图[2]来源于https://www.museudocarroelectrico.pt/museu-carro-electrico/museu.aspx;
图[3]、[4]、[5]、[6]、[7]、[8]、[9]来源于https://oodarchitecture.wordpress.com/2010/07/14/its-tram-museum-design/amp/。
其余分析图及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