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欢迎关注。
我让生活一直打击我,直到它打不动。 然后我会反击。这就是典型的以逸待劳。 《爱乐之城》
拆房:娄严墅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建筑学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普度众生的学科,没有之一。 虽然你很难做好一个方案,但你也很难做坏一个方案。 绞尽脑汁,甲方最多评价“还可以”;闭眼瞎做,金主也能来句“有亮点”;反正后面都得有“但是”。
早就有人说过,做个废物方案是需要天赋的,我们普通人只配好好查规范。 毕竟,废物方案的另一个名字很可能就是因吹斯汀艾迪尔。
位于韩国首尔芦原区的Sopoong-gil社区想建一个社区中心。由S社区的社区委员会负责开发。就相当于咱们的居委会。 基地选在社区中央临街地段,用地面积300㎡,建筑面积要求280㎡。
居委会第一次当甲方有点兴奋,也有点抓瞎。秉着“人人参与,和谐共建”的原则,居委会开始集思广益,让社区的每个人都说一说对新社区中心的设想和要求。 然后,居委会就更瞎了。居民们给这个280平米的小房子提了至少2800条意见。
这一大波儿意见堆在眼前,居委会只想原地爆炸。你说你听吧,听不过来;你说你不听吧,牛皮都吹出去了。 面对进退两难、左右为难、强人所难的局面怎么办?
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直接躺平。天塌了,有个儿高的顶着。 个儿高的就是建筑师。居委会利落干脆的把锅甩了出去——需要什么功能你自己看着办吧,我什么都不知道。 建筑师:?
由于基地面积与建筑面积近乎相同,最简单的体块就是基地多大我多大。
接下来按理说应该布置功能了。但甲方甩了锅,让建筑师随便。 “随便”是个什么功能?具体说就是,随便干点儿什么都行。建筑学行话:通用空间。 对社区居民日常活动所需空间进行分类,社区中心需要满足具有流动性的展示展览、休闲运动等空间以及具有聚集性的图书阅览、舞台演出等空间。
确定了需求后,对狭长的矩形体块进行功能空间划分。将聚集性空间体块设置在中间,外围设置回字形线性空间。
由于基地形状使回字空间的长边过长且单调,成了一个筒,因此需要设置节奏丰富层次。
先尝试将中央的聚集空间进行分割延伸到线性空间,打断单调长条丰富内部空间层次。
但这样把本来就不大的聚集空间变得更小——那还聚个啥啊,不如去KTV。
横向不行,那就尝试竖向打断。也就是把闭合的回字形变成螺旋形,形成三维的流动空间。
由于攀升向上的线性空间在室内坡度为1/12,其下部空间在高度攀升到3m时才能得到较好的应用。因此在线性空间下部增加底层公共空间,并向内退让,留出基地内的外部活动空间场地。
再向底层延续线性空间,最后生成三层盘旋向上的外围流动空间。
然后在每层的短边处再次加入聚集空间,满足更多公共活动需求。
但这样的三维线性空间,只能生成单一导向的行进流线。也就是说,无论你干什么,完事儿之后除非继续往上爬,否则就只能原路返回。
因此继续对转弯处的聚集空间进行高差处理,联系不同层高的公共空间,形成多重闭合流线——在任一点都能转个圈儿回来。
沿线性空间设置书架等可移动的软边界限定体块,将流动空间和聚集空间分开。
最后沿线性空间攀升向上赋予建筑清水混凝土材料和大小不一的开窗。
打完收工。
这就是UnSangDong事务所设计建造的Sopoong-gil社区活动中心。
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在这座小建筑当中,建筑师很巧妙地顺应狭长地形,应用三维线性空间包围错层聚集空间的形式,解决了在狭长地形中长边建筑空间过于单调的问题。
只要你想,这个方法基本适用于所有长条地形。我们可以称之为——躺平伸直设计法。 做法很简单。第一步:躺平。也就是说,如果你碰到长条地形,别总想着开中庭去重构长宽比;你还可以直接躺平,它长任它长,它多长你多长。
第二步:伸直。也就是顺着长边,能伸多直伸多直。除了上面案例使用的转圈伸直,你还可以折叠伸直、对角伸直等等等。
对条形地块来说,躺平伸直之后世界都不一样了。
不但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完美规避黑房间改善采光,还能增加公共活动空间的层次和种类。
再来看一个大size的长条怎么躺平伸直。 瑞士南部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 SUPSI )作为瑞士联邦认可的九所专业大学之一,最近得到了在门德里西奥市新建环境建设和设计学院新教学楼的机会。 基地位于城市高速公路和铁路干线之间,仍旧是个长宽比接近3:1的狭长矩形,面积10800㎡。建筑面积要求32400㎡
新建筑需要满足环境建设和设计学院五个系(材料与建筑研究所、地球科学学院、视觉文化、应用微生物学以及与可持续性发展最为契合的建筑环境应用可持续性研究所)的专业教室使用;除此之外,SUPSI一向主张多学科的融合教学以及与企业机构合作教学,所以还需要学科交叉的融合教学空间和能够让外部人员参与进来的公共活动空间。
这个基地更加狭长,我们依然采用躺平伸直设计法。 由于转圈伸直产生的水平空间较少,不能满足大部分的教学空间需要,因此选择折叠伸直生成折线形空间,盘绕在场地内部。
折线空间转弯处可以产生较大的公共空间,满足校园内部多种公共活动的需求。
缩小线性空间宽度至11m,形成条形庭院与内部空间互相渗透。
在折线空间的长向设置专业教室,并在其中间插入融合教学空间。
再在转折处设置公共活动空间。
至此水平向的空间基本处理完成。但现在公共空间较为狭长,不是很好用。
继续进行竖向设计。根据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设置空中廊道和地下通道联系校园与铁路对面的居住区。
再延伸空中廊道至校园屋顶,将其设置成逐渐抬升的屋顶花园,内部形成梯形的线性空间模式。
对折线转弯处的角部进行退让变形,扩大外部活动广场,并初步形成折线攀升的形态
扩充转弯处的公共空间,将其延伸至庭院边界,使内外空间互相渗透。
由于三组线形空间又形成了由低到高的阶梯模式,因此要对专业教室和融合教学空间重新进行调整。将专业教室布置高处,融合教学空间布置在低处。
细化教学空间的具体功能,将专业教学和研究空间分层置入,端头设置垂直交通,中间穿插辅助及服务空间。
再在较低空间部分置入融合学科教室空间,使其靠近转弯处的公共空间。
而融合教室由来自各个学科的师生使用,应消除边界感,所以增加外围公共活动平台。
延续融合教室线性空间,扩充公共空间平台,使得不同学科的学生在线性空间中自发地进行交流。
最终形成每层都有主要学科的专属研究空间+大型workshop学科融合空间+共用教室的空间布置。
置入交通体系,使学生老师和外来人员能够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进行流动教学和聚集活动。
最后布置屋顶花园绿植,赋予建筑外部幕墙材料,营造轻盈流动的建筑造型。
打完收工。
这就是隈研吾设计的瑞士门德里西奥 SUPSI校园。
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最近,很多人都在信奉躺平学。躺平是正义还是堕落,还在热热闹闹的吵吵闹闹。 但不可否认的是,躺平本身就是对传统认知的一次挑战。 反其道而行,可能越走越远,但也有可能一步到位。 毕竟,地球是圆的。
图片来源:
图[1]~[3]来源于https://www.archdaily.cn/cn/914883/sopoong-gilshe-qu-huo-dong-zhong-xin-unsangdong-architects?ad_medium=office_landing&ad_name=article
图[4]~[6]来源于https://www.archdaily.cn/cn/789097/supsixiao-yuan-xiang-mu-kengo-kuma-and-associates
其余分析图及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