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欢迎关注。
分手对我来说, 就像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疯狂的石头》
拆房:盖岑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本以为早起就要被喂狗粮,没想到先上热搜的是离婚官宣。
有人说,结婚的反义词不是离婚。结婚是为了追求幸福,离婚也是。 人生本质上是一个单刷的游戏,有王者组队带飞是运气,但升级打怪靠的还是独自上路的勇气。
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筑师就很像一个活在旧时代的传统典范,相信自己的职业人生要靠另一个人的成全才能圆满。
但很可惜,另一个人叫甲方。听名字就有点渣。没钱就算了,还总是假大方。 我们一边吐槽甲方不通情理难以沟通,一边又想方设法的去沟通;我们一边抱怨甲方想法奇葩难以满足,一边又绞尽脑汁的去满足。
如果甲方是一切设计问题的根源,那直接解决掉甲方不就好了吗?谁离了谁,还不能过了咋地?
大B哥最近就看所有甲方都不顺眼。就是所有,没有例外。 原谅你B哥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换句话说,老子不伺候了,要去拯救地球了。 真的是去拯救地球。大B哥可能看过电影《未来水世界》:2500 年的地球两极冰川大量消融,地球成了一片汪洋,人类只能建起浮岛在水上生活。
虽然这样的未来未必会到来,但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不少国家和城市确实正在消失,比如有数据表明马尔代夫将在 100 年后沉入海底。到 2050 年,世界上最大的 10 个城市中有 9 个都将面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 大B哥英雄主义爆棚,觉得与其畏惧上升的海平面,不如将这占据地球三分之二以上面积的广阔资源利用起来,直接在海上建造漂浮城市,让人类发展出海上新文明。
漂浮城市的说法其实也不算新鲜,事实上现在已经有300万的人生活在水上了。在柬埔寨,淡水湖洞里萨湖的居民就生活在浮动房屋中。 但人家大B哥要玩的是高科技。
此处,BIG利用了一项创新的海岸保护技术——Biorock 生态岩石。
【拆房部队小科普】这种岩石是电解积聚溶解在海水中的矿物质所形成的物质。只要有电流流动,结构就会无限制地增长,如果损坏也会自动修复,也就是说如果用Biorock 生态岩石支撑起漂浮着的建筑底座,那么随着时间迁移建筑结构反而会越来越坚固。这种礁石比混凝土或岩石海堤和防波堤便宜,而且在海岸保护和海滩生长方面也更有效。生物礁石是任何大小或形状的可渗透的、多孔的、生长的、自修复的结构,通过内部折射、衍射和摩擦耗散来耗散波能。它们不会引起坚硬的海堤和防波堤等海浪的反射。最重要的是生物珊瑚礁恢复的速度比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快,是适应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 以上看不懂没关系,BIG自己也不见得完全明白。我们只需要知道,这玩意儿技术成熟可落地,价格实惠量又足就行了。
总之就是,BIG发现了这个新技术,然后决定搞个设计拯救沿海各大城市。
虽然没有甲方,但大B哥还是很严谨的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易普及可持续的问题。毕竟,新科技产品投入市场最重要的就是抢占先机。如果产品本身过于复杂,那就只能起到一个科普新技术的作用——瞬间满世界就都是物美价廉的替代品了。 所以,大B哥没怎么犹豫就选定了——没错,就是你想的那个——模块化。
模块化生产的建筑形体,具备自由生长的潜力,且将模块首先建造在陆地上,然后再拖到海上固定在适当位置,能够节约经济成本。
由于是在水上建造建筑,所以除了考虑模块易于组合、拼接无缝隙外,还需要考虑模块原型本身在水中的稳定性,增强城市“海上漂”的能力。 但其实也没有太多选择了。因为你只需要考虑边最少的三角形和无限边的圆形两种临界情况。 面积相同的三角形和圆形建筑底盘,在水中的浮力及阻力相同;但在生长拓展形成城市的时候,三角形可以拼接的更加紧凑,在形成同等规模城市的时候占水面积更小。
所以三角形胜出成为了漂浮城市的最基本单元——社区的原型,而三角形组合形成的六边形(考虑到蜂箱内部的井然有序,六角形被广泛认为是最有效的建筑形状之一)则成为下一级村落的原型。 原型确定后还需要确定原型的大小——没有甲方就是这点儿不好,啥数据都得自己定。 按照BIG的设想,一个三角形模块就是一个城市社区。而我们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社区尺度以保证人们日常居住生活和工作的舒适性。
那么,问题来了:你说要保证人们生活的舒适性——人在哪儿呢? 也就是说,漂浮城市所定位的目标人群是谁。 大B哥将注意力集中在例如美国纽约、洛杉矶、迈阿密,英国伦敦、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秘鲁首都利马、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澳大利亚首都悉尼和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此外,亚洲的许多重要城市,如韩国首尔、日本东京、大阪,泰国曼谷、印度孟买、中国香港、深圳、上海等也在射程范围内。 道理其实很简单:这些城市有钱有需求。而且作为各个国家的主要城市,本身就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如何合理调整人口密度(根源问题),改善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物价过高的局面,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
也就是说,大B哥以解决未来海平面上升的潜在危机为出发点进行了策略转移——我们暂且不谈未来,就说当下。
海上的新城市空间可以修正如今城市发展所出现的僧多肉少的根源问题,与此同时为应对海平面上升提供了策略。
反正现在的巨型城市都在新建卫星城和开发区,还不如选这个漂浮城市:一方面疏解城市压力,一方面还应对了未来的灾难。
即时快乐和延时快乐同时满足,实用又科学。
BIG依据人们日常步行的适宜速度4-5km/h,以及不会感觉到累的适宜步行距离500米,确定了最小模块社区的规模为2公顷,可容纳300人同时生活。同时较小的社区规模平衡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体量,公共建筑不再需要动辄几万平米,只需为本社区提供服务。 所以,以6个三角形为一组,链接在一起变成一个六边形,构建一个12公顷的小村庄。三角形尖角倒圆角,优化边界空间。BIG计划通过如此复制形成可以容纳10000人、面积约为75万平米的群岛。
每一个三角形社区中的建筑同样选择基础的六边形形体,与场地设想呼应。社区中建造4-7层的低层建筑,以抵抗海上较强的风力作用。
每一个社区组团都要实现自给自足,居住、市场、零售、餐厅、研究实验室、共享工作区都得安排上,生活、工作和娱乐缺一不可。
然后扩大建筑顶面收缩底面,使内部空间和公共领域自遮阳,提供舒适性和较低的冷却成本,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太阳能。
建筑材料方面优先考虑选择当地采购的材料——竹子和木头,设计便于维护和在使用寿命结束时拆卸。具有6倍钢抗拉强度的速生竹子的碳足迹为负,还可以在社区种植。
社区农业是每个平台的核心。在平台下面,生物岩浮礁,海藻,牡蛎,贻贝,扇贝和蛤养殖清洁了水并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再生。有机农产品将在气养和水养系统中高效种植,并辅以传统的户外农场和温室。食物垃圾将被收集在气动管道中,并转化为能源和堆肥。平台将收集雨水、淡水和海水,灰水将被捕获并回收再利用,不会排放到海洋中。
解决完实际问题,我们继续回到海面上完善建筑形体。
改变六边形模块的形式,形成花样多多的建筑形体——好像各种口味的小饼干呢。
将倒过角之后的三角形边缘加以利用,设置绿化、生产、公共活动等空间。
六个社区可以聚集在受保护的中央港口周围,以创建更大的12公顷村庄,最多可容纳1,650名居民。一个有遮盖的内圈被社交、娱乐和商业功能所围绕,以鼓励公民聚集并在村庄中移动,居民可以轻松步行或使用电动汽车、乘船穿越村庄。
选择易于建造和拼装的各种矩形组合,并改变六边形建筑的排列顺序,进一步丰富村庄内的建筑形式。
然后,六个村庄可以连通以达到临界密度,并形成一个拥有10,000名居民的城市。在城市中心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受保护港口,每个城市将包括六个特殊的社区,这些社区设有公共广场、市场和学习、健康、体育和文化中心。这些地标性社区将吸引整个城市的居民,并以独特的身份锚定每个社区。
在漂浮城市中,人们可以采取电动共享和互联交通的混合形式实现健康出行。
最后,再优化一下漂浮城市。
在城市周围设置突破性的“前哨基地”,为居民提供落脚点的同时,允许额外的能源和食物生产。
至此,漂浮城市的设计就完成了。 这个架构可以适应任何文化,比如一座中东漂浮城市或者东南亚漂浮之城,亦或一座斯堪的维纳亚漂浮城市,配套上带有当地文化特征的立面就OK了。
这就是BIG在没有甲方自己当家做主设计的Oceanix City
一个漂浮在海上的“救生圈”。
最后,再来看一遍全部过程。
虽然大B哥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竟然——也不算瘦。 麻省理工学院海洋工程中心愿意提供技术支持,并得到了联合国人居署的支持:以「可持续漂浮城市」(Sustainable Floating Cities)的圆桌讨论会上首次公布了该方案。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米娜·默罕默德在演讲中说道:气候相关风险对当今的城市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漂浮的城市可以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新模式。 另有一个Oceanix公司主动冠名愿意与BIG合作进行前期投入并当说客,已经与全球10多个城市进行了谈判。
建筑为改变生活而设计,不是为甲方而设计。 世上本无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和夕阳的人。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图片来源:
图1来源于https://inf.news/entertainment/401f90870100520b22d37d17bc6ca353.html
图4来源于https://www.gooood.cn/interview-bjarke-ingels.htm
图29改自于https://big.dk/#projects-sfc
图35-39来源于https://big.dk/#projects-sfc
其余分析图及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允许转载, 禁止修改和演绎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