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欢迎关注。
“为啥要有桥?” “因为路走到头了。” 《无名之辈》
拆房:宋晓彤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一直以来, 我都觉得人生最理想的状态就是 坐山观虎斗,桥头看水流; 闷声发大财,光吃不长肉。
然而很遗憾, 作为一个建筑师,明显哪条也挨不上。 通常情况下,都是—— 甲方逼我和虎斗,方案作废如水流; 别人闷声发大财,我连呼吸都长肉。
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 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穷的要变身了,那就变一个交通工具吧。
于是,万千建筑师在万千交通工具中很有默契的看上了同一个物种—— 桥。
大概是因为船到桥头自然直吧。
瑞典运输管理局发布了一项国际竞赛,竞赛的内容是一座桥。 然后, 一大堆建筑师就组团来抢生意了。
项目位于瑞典纳卡市,河西岸为当地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河东岸则分布着居民区,以及少量商业空间,当然也是风景秀丽,植被茂密。 河上原有的桥梁不堪交通重任,所以政府大人决定在它南侧新建一座大桥。
Trust me,他们真的只是单纯的想要一座单纯的桥而已。
但是,建筑师们不允许他们这么想。 面对这么天然优质的美景,你就只做一个冷冰冰的大钢桥吗? 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不! 在这样的环境中,你需要的是一个横跨河流的景观空间将两岸的美景连通,将自然最大限度释放到人们的城市生活之中。 敲黑板! 你需要的不是一座桥,甚至也不是一个公园,而是一个能够起到1+1>2效果的新物种——建筑景观综合体。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是建筑景观综合体? 简单说就是一段有环境的空间。
而在这个项目中, 显然环境就是“河上”。 建筑师要做的就是一段河上空间,这个空间能够容纳多个综合的系统。
说白了,建筑师们跟风转行造大桥看上的其实不是“桥”这个物种,而是这段河上的空间。 Why? 当然是因为这段空间好啊~顶呱呱啊~
首先,河面之上的所有观河的视角都是岸上无法体验的。这一点是任何陆上空间无法取代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其次,河面之上是一块天然的空间。 什么意思? 比如有一块地,我们习惯认为这是一个面,然后在平面上布功能做规划。但如果有一座桥,面的概念就很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桥上桥下一整个没有层的空间。 而建筑师最擅长的是啥? 在空间中做空间。
正是因为这两点,建筑师们才玩命的和桥过不去。
根据刚才说的,这已经不是一个平平的河面了,而是一个整体的河面上的空间。
而且不要忘记我们的目标是一个景观建筑综合体,所以将整体空间进一步划分为交通空间与景观空间。考虑到原有道路与河岸景观的标高,将交通空间置于景观空间之上。
于是就形成了两个层次的观看视角。
可现在相当于只有两个空气块,我们还需要一个空间结构去承载他们。 于是—— 对不起,对于“桥”这个物种大部分建筑师也就有这么多认识了。
但是还可以再抢救一下。
如果说交通空间你得满足甲方爸爸的需求以及各种规范限制,那景观空间咱们总可以自由发挥了吧? U1S1,这个景观综合体可是建筑师死乞白赖塞给甲方的,属于强买强卖,然后你还要甲方爸爸追加投资???
那么,问题又来了: 从哪儿变出个景观空间来呢? 不多花钱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 ——结构。
根据我为数不多的桥梁结构知识,我知道有一种桥叫拱桥。 巧的是北侧的原有大桥也是采用的拱桥结构,所以决定使用采用拱结构承载景观空间。
这时景观空间曲化为弧。 “弧”是什么? “弧”意味着无数个标高,无数个平台,也就是无数个观河的角度。
接下来完善一下细节,连接拱圈的立柱采用直径较小的圆柱,同时加密以确保足够承载力,采用反光材质,号称是要与两岸的密林融合。
弧形的景观空间也进行深化,设置“之”字型游览路径化解较大的坡度,同时提供更多重的观河视角。拱顶处设置少量休闲设施,甚至把拱挖洞,铺上玻璃,直接欣赏脚下穿流的河水与小船,也是有点big胆了。
这就是BIG 设计的 瑞典斯库鲁桥。
看一遍完整过程:
甲方爸爸的技能卡里少不了的一张就是反客为主。 有甲方能被说服, 就有甲方愿主动出击。
有这么一项竞赛叫重塑城市C40竞赛,每年给你指定几个城市和基地搞点儿五花八门的设计。 2017年,竞赛来到了巴黎,打算在塞纳河上新建三座步行花园大桥,以改善河岸之间的联系,又能在河上创造新的目的地。
用主办方的话说就是:“它们不仅将成为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桥梁,而且还将成为咖啡馆,饭店,表演和花园等生活场所。” 这下不用建筑师纠结了,显然又是一个河上景观综合体。
基地位于巴黎十二区和十三区之间的塞纳河段上,东岸为贝西公园,西岸为 vidal naquet广场。
河岸部分为阶梯状,高差约5米。
还是先建立起空间的概念。
根据主办方的要求,这个综合体中主要包括两部分空间,即景观空间以及可以容纳咖啡、商业、办公的功能空间。至于通行的功能,肯定是有的,但通行并不是这个方案的主要诉求。
所以为保证功能空间与景观空间的连续,将整体空间划分为两部分,景观空间连接低河岸的河岸景观,功能空间连接高河岸的城市活动。
一番操作之后, 我们又得到了两个空气块。
接下来还是以桥梁为载体承载空气块,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与上一个方案类似的空间结构。
但不同的是在这个项目中功能空间是在上面。 你没有维护结构就算了,但是没有屋顶就有点过分了吧?又不是露天菜市场。
所以还要为这个载体加上一个屋顶层。 既然有屋顶了,哪有不利用的道理,再顺势叠加一条屋顶景观空间。
但由于我们将这一段河上空间具象为一个大盒子,现在不管是空气块还是空间载体,都被默认装在大盒子里。不管划分多少空间层次,他们都是天然一体的。 但现实是这个盒子边界并不存在,那功能空间跟景观空间怎么能够相互联系,融合一体呢?
方式其实和上一个项目类似,借助桥梁自身的拱圈结构。
不过这一次是—— 上下景观空间整体弯曲相交大法。
如果你再稍微去了解一点桥梁知识,就会发现这玩意儿其实相当于一个 空腹中承式拱桥, 空间设计与结构还是紧密配套的。
上下景观空间花园曲化为拱。
屋面收缩,两侧自然形成人行通路,交叉点开洞保证上方景观空间畅通。
将形体柔化为曲线形态。
至此,整体空间结构基本完成。
下面对各部分进行深化。 功能空间根据实际高度划分为三层,容纳培训室、餐饮、零售、联合办公等功能,以及部分室内绿化景观。中部断开形成中庭解决内部的垂直交通等问题,同时加强了下方景观空间与上部功能空间的视线联系, 从而加强空间交流。
上下景观空间深化,屋顶不种花改种蔬果,同时安装小型风力发电装置,下方拱圈中部设置连续的漫步阶梯。
到这里其实一个建筑师的使命就完成的差不多了,下面的工作其实可以交给专业的结构或者桥梁工程师了。
主要结构由两个双拱形组成,上拱的范围为220m,下拱的范围为153m。上拱圈两侧附加类似弓弦式的结构,拉紧上下拱圈和中部三层结构最后形成一个鱼骨状的混合结构体。局部可安装玻璃作为功能空间的外围护。
打完收工。
这就是 Vincent Callebaut 事务所 设计的 塞纳河人行天桥方案。
最后,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都说隔行如隔山,跨界难上天。
确实,我们不能拿自己的爱好挑战别人的专业。但我们可以拿自己的专业挑战别人的专业。
建筑师的专业不是设计建筑, 而是设计空间。
图片来源:图[1]、[2]、[3]、[4]、[5]、[6]来源于 https://big.dk/#projects-sbr 图[7]、[8]、[9]、[10]来源于 https://vincent.callebaut.org/object/180615_thegreenline/thegreenline/projects 其余分析图及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