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都设设计(dushejianzhu),欢迎关注。
都设2021新春学术周(二)
“作为完成度控制之道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这篇文章综合性的提炼了近十年来我在项目设计中的一些总结和思考,从甲方乙方两个维度去诠释如何提高完成度。认真的看完,应该至少省掉十年的自我探索。” 本文所选取案例均为都设原创项目
流程管控与目的管控是影响项目完成质量的两个极端。无论中外,“设计管理”都被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然而大部分是流程管理,以“完成”作为目标,质量并不是考核的关键;而目的管控是以达到项目本身的设计目的为出发点,除了完成,质量更是目的性管控的首要目标。
项目管理不是做一大堆表格来增加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而是通过体系建设,指导并推动设计团队有统一的价值观,高质量的完成项目。由此展开,是“建筑师”而不是“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牵头人。我一直说自己是一个坚定的“方法论”者,在目的管控的基础上,以“高完成度”为目标,我总结了各个阶段的一些“打怪攻略”。
现状
设计报建、概念细部、室内景观、灯光幕墙、机电结构、工程造价。。。对于甲方来说似乎要求无所不能,业主的设计管控似乎无处不在,业主的设计人员必须样样全能,所以往往是累死自己,烦死别人,效果堪忧。而乙方缺乏经验和控制力的话,对甲方亦步亦趋,最后也得不到消停。
如何做一个优雅的甲方乙方呢?
成熟的管控体系+成熟的设计体系=轻松地把事做好,甲乙双方需要各司其职,甲方的管控体系要成熟,乙方的设计体系要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对于都设的建筑师来说,这些高完成度的照片背后,是系统性的设计体系 对于都设的业主们来说,这些高完成度的照片背后,是科学性的管控体系
建筑是一个整体,成熟的体系让幕墙顾问、灯光顾问、电梯顾问等等紧密的围绕在建筑师周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综合的团队作战相比孤军奋战在大型的项目里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当下政府投资的项目大部分能够采用设计总包的方式进行,但开发商的采购体系往往采用入库的方式,这就造成了建筑设计和专项设计需要分别在库里去选择,如同一个足球队,球员是从不同的地方临时选派过来组成,可以想象结果是啥。所以如果坚持“入库”,那么开发商的重点复杂项目的完成度是不太可能达到最优解的。都设的项目大多是一体化的总包模式,从室内到景观到灯光幕墙,都设已经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采购链,“一体化”的大前提是产业链的“最优组合”,每一种类型的建筑可能有不同的最适合的顾问,就像足球队,面对不同风格和档次的对手应该采用不同的组合,这个权利应该在教练(建筑师)手上。而现今的开发商的采购体系将这些完全分开,临时拼凑,就像中国足球队的领队,插手谁打前锋谁替补,那自然里皮也救不了。
一体化的好处不需要再说了,因为没有争议
一、甲方减少管控对象,乙方技术能力过关、拥有一体化设计的能力,甲方从管理一群人到管理一个人自然就轻松了; 二、甲方减少了协调成本,乙方呢虽然付出了更多的工作,但是在设计中与合作单位的扯皮减少了,推进的速度和效率提升了; 三、甲方减少无效学习,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乙方,不是所有技术问题都需要甲方弄明白。相应的乙方需要有符合要求的专业素养,让甲方放心。
这样一来甲乙双方是不是都轻松了呢。所以设计管控者就像俱乐部官员,任务就是选好教练,然后考核教练。有人问那我觉得我选的建筑师不行咋办?这个无解,谁让你要选个听话的妈宝男,那你就只能承担当妈的后果,要么就是所托非人抱憾终身。 ▲都设的设计总协调复杂项目
都设的很多项目业主并不是职业的开发商,很多完全不是这个行业的人士,但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论证了一体化设计的优势。
管得少好于管得多
“这家公司服务好”是很多业主的口头禅,设计作为服务行业,尽职尽责提供好的技术,产品完成度高才是最好的服务,而不是对甲方言听计从就是好,言听计从的背后是甲方的过度参与以及乙方缺乏起码的专业素养。“听话”绝对不是一个褒义词。甲方做好支持,乙方做好专业,甲方不要当妈,不要找个听话的小孩当儿子—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以都设自身的项目为例,同一个业主、同一个设计团队、同一种造价,不同的管控,不同的结果。
这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在一个层面的建筑非常清晰的证明了以上的观点。完成度低的那个项目的管控团队累得半死,设计师几次摔杯子不干了,而完成度高的那个项目的管控团队轻松地喝茶,设计师也愉快的不加班,双方都优雅的轻松的做好了一个项目。“less is more”至少在大型公建领域的管控里是成立的。
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高质量完成复杂的项目
接下来本文从方案、扩初施工图、深化设计三个阶段来讲一下如何控制项目,甲乙双方在这方面没有本质的区别,关注点的一致性很强。
方案阶段关注什么
What to control in the scheme phase
造价、周期、施工能力是横梗在大家面前的三大难题,这三大难题必须在方案阶段解决,否则给项目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
01. 在方案确认后锁定造价
我在接到一个项目之后,第一句话往往是你们的预算是多少?脱离预算做设计最后是打自己的脸,业主也必须要有这个意识,不能只有刷涂料的预算却要选择参数化的立面。在方案阶段锁定造价不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设计师协同幕墙顾问一起,把主要的节点在方案阶段就做到招标图,计算出造价。以武汉西北湖项目为例,A地块办公楼塔楼主要是两种幕墙,所以方案结束后,设计师将这两种幕墙的节点做到幕墙招标图,然后确定材料,计算出造价。因为这两种幕墙涵盖了80%的幕墙面积,所以基本上能推导出整体的幕墙造价。
在计算出此幕墙单元造价为1700之后,我们和业主一起讨论,业主的预算是1500,所以在这个阶段进行成本优化,一方面减少玻璃肋的进深,另一方面在背面看不到的地方将玻璃肋改为金属肋,这样就将造价降低但效果依然能够保证。而这个阶段将造价确定后,效果图也重新制作,最后保证了后期不走样。最后幕墙结算价格为1480/平米,既达到了业主的目的也保证了设计的效果。方案阶段锁定造价也让业主单位的成本部门提前介入,参与讨论和决策,以免到了后期来拍脑袋。
在武汉西北湖B地块的设计中,业主要求幕墙的造价控制在1400,而采用单元式幕墙是保证完成度的关键,通过“模数化”来节省造价就成为关键点。同一形式单元式幕墙模块的多少会在幕墙价格上有10-20%的差价,也就是说1400-1700的差距在效果上完全看不出来。这个项目严格的计算幕墙单元的模数,主体塔楼的单元模块就两种,造型的变化通过外挂的金属肋的进深来体现,最后1400的幕墙实现的效果非常惊艳。
02. 在周期确认后采用相对应的策略
每一个项目都是有自己的建设周期的,短周期的项目设计中就必须考虑施工的快速性以及对施工的误差的容忍度,在赶工的时候施工单位总会以工期为理由来压甲方接受他们的“偷工减料”,如果设计不根据周期来做考虑,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双输。甲方在选择方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项目的建设周期,和造价一样,很短的周期却选择很夸张的方案,最后怪谁呢?南京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是一个2.6万平米的改造项目,周期非常紧张,从设计到建成只有12个月。在这个前提下,倒排出来外幕墙的施工时间只有1个半月。这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策略保证施工方面对的是一个很容易理解、安装简单的幕墙方案并且这个立面能够达到业主方、设计方对于造型方面的追求。
依据周期,采取的策略是:1是施工要快,这就要求必须是模块化的外墙,尺寸必须一致,安装简单和可复制,一个样板做好了所有的工人都能同时施工;2是作为既有建筑改造,墙体和幕墙最好脱开,这样墙体和幕墙可以尽量少的产生交集------采用“包裹”的做法来应对。
设计里考虑到易懂性并考虑足够大的容差,忍受施工的粗放,采用了只有两种模块的折形的打孔板,折形铝板比平板强度更高(一般来说你要求4毫米铝板大概率会被偷换成3毫米的);接缝设在凹缝内不容易被看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造型的铝板可以掩盖弧形墙面弧度不均匀(弧形的墙面施工中总是可以做的乱七八糟)。
白云亭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一个被广为临摹的建筑,最大的功劳应该就是方案阶段对周期的充分考虑并采取了相应的策略。
03. 方案的实现度是否和施工能力相匹配 现在基本上没有盖不出来的房子,但是盖出来的的精度是千差万别的,在日本可以做很简约的建筑,施工和材料的精细度摆在那里,但是在中国幕墙施工的是农民工。所以一个优秀的方案出来后,甲方要审核是否能够和自己选择的施工队的施工能力相匹配,乙方需要做深入的设计来研判。
姑苏雅集取意于苏州意向,最大的特色就是薄薄的屋顶。方案完成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屋顶的完成度的问题,这中间有两个难点:1是屋面的收边;2是曲线屋面和墙体的交接。
钛锌板是非常柔软的,不能做为檐口材料,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特殊的节点:屋面系统包裹屋面之后垂直收边,薄片的效果通过外挑的同质感型材来形成,同时外挑的型材压住墙面的石材【知识点:用可控的工业化的型材来压不可控的材料】,这样形成了平滑的墙面与屋檐的交接。
最终形成的62厚的屋檐重现了吴冠中的水墨画上的那种神韵。姑苏雅集的施工方并不是大的幕墙企业,周期也非常紧,对施工能力的预判和提前设计是实现完成度的前提。
扩初施工图阶段关注什么
What to control in construction document
在大型项目中,扩初和施工图阶段属于“阵地战”,各工种的配合非常重要,纷繁复杂之中关键点其实也就那么几个,抓住重点就能事半功倍。扩初是不能省掉的,各专业的几次拍图是必须的,不按规矩是不可能做好的,这个世界没有特别傻的,只有特别坏的,所以这个阶段出图的速度和质量是成反比的。
01. 在设计中建筑与结构机电的配合 机电和结构是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很多项目中,机电设备将建筑的外立面破坏殆尽。因此在扩初施工图阶段,建筑师要协调机电和结构,将所有的外露机电设备都做建筑上的处理。
将所有的外露的机电的管线和设备建模,然后和机电工程师协调,高起的尽量归置在一起,用建筑立面的手法进行处理,让第五立面干净整洁。乙方根据这个图来控制机电的设计和最后的效果,甲方可根据这种三维的图纸一目了然地了解项目的外观成果。
建筑的底层有大量的疏散口和通风口,设计中应该结合造型统一处理,西北湖A地块项目中南面所有的机电出风口都通过一条拉通的凹进去的金属百叶来遮挡,基本上看不到。在背面的一些大型出风口的处理也是结合造型统一考虑。
▲和商业门店一致的疏散口、结构柱以及地下车库出入口
看一个建筑师的综合能力一看头(机电处理)、二看脚(一楼是否整洁),这是乙方设计的重点,也是甲方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大型项目看不到的才是最重要的。
02. 解决景观与建筑结合的痛点 | 最后一米
建筑与景观的结合处总是歪歪扭扭的,因为沉降的不同以及施工交界面的处理,并且涉及到建筑室内景观三个专项,这里总是一个建筑最难处理的地方。
将刚性连接转化为柔性是处理室内外界面交接的不二法则。在室内适当降板利用本身就不规则的卵石消解室内外的高差并且遮挡了沉降缝以及拉索幕墙的底座和玻璃的底座,室内外形成完整统一的过度。
▲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
如果施工图阶段不做建筑结构上的降板处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效果,因此在这个阶段甲方乙方都应该高度关注景观与建筑的交界处的结构面处理。
03. 解决室内与建筑交接的痛点 | 一次成型 室内外的完美沟通从现代建筑运动开始就成为建筑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室内透过玻璃完美的展现、室内成为建筑立面的一部分是办公楼从密斯开始至今每一个建筑师都在研究的。
室内外的交接一般分为两点:水平垂直面如雨棚与幕墙的交接(如何延伸到室内)以及垂直面外墙与室内的交接。
干净的交接只有在建筑室内一起设计时才可能实现,因为这涉及到结构的调整、建筑完成面和幕墙构件的交接以及室内与幕墙的交接,武汉西北湖A地块通过一个L形的型材将拉索幕墙的构件和内外墙的交接一起处理,杭州万科天空之城C16的大堂室内外采用同样的材料,内外一体化得到更强的体现,所以越是追求简洁越是需要仔细繁复的设计。在建筑室内一起设计的前提下,甲方只需要关注效果就行了。
室内的机电也是公共建筑成功的基本,二次机电配合很难超过一次成型,一个完美的室内设计要将室内的末端机电点位与室内的空间造型结合,下图的大堂里基本上看不到末端机电,空调的出风设置在中间挑空两层的中间,回风设置在两侧吊顶的八个凹槽里,这里也集合了喇叭、灯光、喷淋、烟感,为了避免地面的反光,正对八个凹槽的地面设计了八条亚光黑色大理石,这样这个大厅就非常简洁。而整个吊顶也看不到难看的检修口,因为是结合结构在后面做了检修夹层。苹果店能给人一种极致的简约,它的机电的处理也是这个原则。
幕墙深化阶段关注什么
What to control in facade development
01. 标准节点的一体化设计 | 灯光幕墙结合以及对施工问题的预判 灯光和幕墙的设计一定要同步推进,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建筑外立面上爬满了歪歪扭扭的线状灯具,更有业主直接让灯具厂商来免费做灯光设计,这就跟当年做装修送设计一样,能好得了吗?卖灯具的为了赚钱,还不拼了命的去加,所以我们的城市到了晚上就跟“城市夜总会”一样。我个人一直信奉灯光的设计要节制,“少就是多”,少做大面,多做点缀。灯具尤其是线性的如果明装在幕墙上简直就是灾难,因此设计中必须将灯具隐藏于幕墙杆件中。
标准节点的控制决定了幕墙的整体完成度,因此必须考虑到施工的误差。单元式幕墙的板块都是在工厂里生产的,质量和平整度都有保证,问题往往出在施工安装上。板块间留缝是必要且有效的------两张纸凑在一起有一点不平整就会很明显,但是扯开一点就看不出来了。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接是需要设计中解决的。
02. 设计中考虑施工难度 | 将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进行特殊考虑 前面提到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接,施工中同一个面上同一材料的交接处理是一个板块是否平整的关键,以铝板与铝板之间的交接来说,一般分为开放式和打胶,开放式造价昂贵,一般的项目用不起,而打胶往往会造成表面污染不说,歪歪扭扭的影响形象,再加上施工方经常私自降低铝板厚度,所以往往效果堪忧。图上画的再好落地都是晃晃悠悠。幕墙设计的关键就是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都预先研判并在设计上处理,到现场去处理是没用的,因为木已成舟。
铝板的交界处留15宽的缝,然后打胶后用金属嵌条遮挡,解决了相邻两块铝板的不平整的问题,也解决了胶条的不平整。
03. 板块的选择 | 减少施工难度,降低错误风险
在一个项目中,模块的多少是衡量设计的重要因素,这里面不仅涉及到造价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施工的管理问题。越是少的模块组合成漂亮的方案越是设计的高手。施工方在一定的时间里如果施工的模块重复率高,那么施工中出现错误的几率也就更低,这也是对国外优秀事务所深入的研究的成果,成熟的设计公司在模数设计上是很下功夫的。
成都协信希尔顿的标准模块基本上就是一种形式,因此工人在样板施工结束后可以快速掌握。
宁波万科电商园的办公楼外幕墙造价只有单方850,设计中只有两个模块单元,重复率极高,不仅节省造价,缩短工期,而且也让工人能够熟练地施工,保证了精度。站在施工的角度进行设计是甲乙双方都需要关注的,否则就只能择责怪施工差了。我一直认为施工的问题应该在设计中来解决大部分。当然遇到恶意的偷工减料的那神仙也没办法。
西北湖A地块大堂采用建筑室内一体化模数制的设计,将模数与材料板块相对应,整板率达到了90%,人工费加工费损耗率这一块就节省了40%的造价,使用进口板材却在3500/平的造价范围内完成。
04. 谁是最后一个收工 一般来说,项目最后一个收工的是景观,但是在建筑和景观交接的地方,景观的手工加工的材料要想和建筑型材的形状完全呼应几乎做不到,会留下很不平整的缝。最好的方法是用幕墙来做最后一个收工,预留一块等景观做好之后再安装,地面铺装往里面延伸一点。这样也降低了景观施工的难度。
设计方依据这四个要点去管控和设计,幕墙的精细度不会太差。对于甲方,是不是几百上千张幕墙图都要去审核呢,完全不用,采用抽查的方式。选择性的把幕墙图的四个相关节点找出来,如果都考虑了,其它也就不用看了;都没考虑,那就是选乙方选错了,认命吧。
结语
“标准化”是现在无论甲方乙方都挂在嘴边的,似乎确定一个标准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扩大规模而不会出现质量问题。然而无论投入多少,目前还没有哪一家企业做到了高质量的扩张,随着住宅市场也进入下半场,对产品的要求和综合度越来越高,一大批习惯了流水线的建筑师和业主甲方人员都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世界上没有哪个经济体不是最后走向“强者恒强”,产业资源和人口都会向大城市集中,所以未来中国的地产也会出现“高单价低面积”的开发模式,设计也必须要适应。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是必然,从销售走向销售和出租并重也是必然,所以做出好的产品并且持有优质资产才会有市场。
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高端的住宅往酒店方向发展也是趋势,项目越来越综合性,越来越需要和运营相配合,所以建筑师必须要有综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甲方面对复杂的项目的时候也要有科学的管控能力。
“体系”不是标准化,而是在总结的基础上从方方面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树立一个“向好”的企业文化并不被眼前的利益得失所影响。建立一个体系不会是找一批人来做“标准”,而是科学的总结,明确的要求,配合优秀的评价体系以及资源库建立产业链、管理产业链,让员工有一个科学的设计方法和得到技术的支撑,最后形成“企业价值观”。这就是设计体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最重要。都设的建筑师在设计的各个阶段在这个核心关注点的指导下,掌握了一种方法,面对复杂大型项目心里不会发怵,完成度也有基本的保障
这一篇文章是过去十年来我对一个项目的从头到尾的把控的一些体会,抛砖引玉,希望中国的建筑界能从“理念”探讨走向对“体系”的讨论和研究,不再是自欺欺人的呼吁所谓的“文化自信”,而是认识脚踏实地去把每一个项目做到国际水准,否则在大型项目中面对国际大牌就会像骑兵面对马克沁一样。
科学是防止“内卷”的最佳方式,希望这篇文章能让陷于007、996的甲方乙方们解脱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