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A当代建筑(CAjournal),欢迎关注。
建筑学是具有高度系统性的专业,其本质工作是协调各种有形与无形的关系,因其与价值观及审美观密切关联的因素,主观判断及其个性的表达烙印不可避免。通常认为大院的设计是难以产生个性的,但随着中国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建筑界的主场之一,以及建筑专业化市场的细分,建筑学实操属性促使了大院中以个人或若干个体组成的工作室的产生。内在成因一般为:①个性化创作应对了市场的需求;②志同道合的良好生产关系可成为促进生产力的动因;③团队磨合协作,共同进阶提升的需要。
在我国现有的行业机制中,大院有管理体系成熟严格、工作方法系统性强、配套建筑的相关专业链较完整、承担国家层面的技术标准制定及相关科研工作、为项目完成度的控制提供了雄厚支撑等特征。因此,其承担了国内大多数的基础建设及战略性项目,也广泛涉及功能复杂、技术难度大的项目。事物存在利弊共生的现实也让我们看到,大院因机制问题也存在众多“放弃思考”的“标准”设计,此时,大院工作室的出现便是对大院机制缺陷的修正与反思,是大院克服内卷化的转型之举。
大院工作室的工作不同于大院多专注于生产性设计的状况,大多是以产、学、研并举的方式开展设计,并具有明确的设计管理理念及价值观主导方向。他们涉猎的领域广泛,常反复适应于形态、尺度差的转换之中;他们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独特的设计方法,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们在执业建筑师方面的探索不乏思考,先行先试,是大院设计创作的一股清流;他们不同于明星建筑师,鲜少受到媒体追捧和热议,却依然脚踏实地地在残酷的市场中博弈,为城市建设带来有价值的思考。
胡越工作室/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HU YUE STUDIO / BIAD
胡越工作室是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胡越的率领下,组成的具有很强的设计原创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的设计团队。设计高质量的精品建筑是工作室的战略目标,也是团队的精神表达。在专业上,工作室以创新为主要目标——我们认为,创新的前提是对建筑所面临的各种条件、问题和矛盾进行缜密分析,创新必须立足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简单的形式翻新不是我们的目标。BIAD(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国内民用建筑设计业最著名的品牌之一,它拥有辉煌的业绩和雄厚的综合技术实力。胡越工作室作为BIAD第一批成立的独立工作室,在强大的技术实力支持下,锐意创新,积极进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能打硬仗的团队。
我们工作室成立于2003年,是国有设计院中最早一批成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虽然团队规模始终控制在30人以内,但依托于“大院”平台,我们也有机会接触到比较大、比较复杂的项目。
——胡越
董丹申平衡建筑工作室/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CENTER FOR BALANCE ARCHITECTURE / UADUAD
董丹申平衡建筑工作室多年以来立足于平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在具体的建筑创作中践行平衡的建筑之道,其思想基础源自“知行合一”的传统哲学思辨。UAD董丹申平衡建筑工作室的成员同时又是全院各大大小小部门的领军人物,正是通过这样的各层级团队承接,使得“平衡建筑”能够成为大家共同遵循的纲领,纲举而目张,从而把整个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有机地协同起来。关于对平衡建筑的探索和思考,我们还在不断积累和发展;如何通过建筑平衡来实现平衡建筑,我们还在不断尝试和总结。当下,我们不是要建构大而全的准则模式,而是以一种开放的结构和方式归纳出一些特征与规律,以期对当前与今后的建筑设计有所指导和帮助。
一系列的设计理念与我们院的企业气质,最终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词——“平衡”。我们也似乎找到了一个家园,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大家园。
——董丹申
城市建筑工作室/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URBAN ARCHITECTURE LABORATORY / AESEU
城市建筑工作室成立于2006年,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设的以城市建筑领域的研究、实践和研究生培养为主要特色的开放型专业机构。其谋求学术研究、工程实践和研究生培养的互动和融合,致力于创造一种既轻松又严谨,既丰富多彩又特色鲜明,既利于机构发展又鼓励成员进步的工作室文化。城市建筑工作室依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建筑学院,建立集学者、职业建筑师、学员于一体的团队。该工作室由韩冬青、马晓东、高崧、王正共同发起创立,经过十余年成长,团队成员已有50余人(包括15位专职建筑师、5名学院教师兼建筑师、3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等)。其在从事研究和教学的同时,承接包括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两种类型项目,具备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全过程技术服务的核心能力。
给团队命名为“城市建筑工作室”时,我们并没有预见到十多年后的今天,城市设计在中国会受到如此重视,但我们当时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建筑与城市之间内在的复杂联系。
——韩冬青
叶依谦工作室/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YE YIQIAN STUDIO / BIAD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叶依谦工作室是隶属于公司创作中心的总建筑师工作室,工作室前身为3A2设计所,于2019年正式更名。该设计团队组建于2005年,团队不仅继承了BIAD严谨、稳健的设计传统,并且富于锐意创新的探索精神。叶依谦工作室具有丰富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经验,设计涵盖研发、办公、教育、会展、商业、酒店、娱乐及住宅等多种建筑类型,设计作品大量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秀设计奖。历经风雨,在团队组建至今的十多年里,叶依谦工作室始终在秉承BIAD建筑服务社会宗旨的同时,致力于将更完美的建筑作品奉献给业主。
相对于北京院内部的综合性生产部门,我们作为单专业设计团队,更专注于设计的原创性和完成度;相对于独立工作室、事务所体系,我们在设计的专业性、整合度方面有更多的投入。
——叶依谦
傅绍辉建筑工作室/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FSH · STUDIO / AVIC CAPDI
傅绍辉建筑工作室创立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了,是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直接管理的建筑创作团队。工作室由十余名充满创作激情的青年建筑师组成。此工作室是以重点投标项目、委托项目的方案创作为核心业务的部门。其设计领域涵盖了航空工业、博览建筑、观演建筑、体育建筑、城市综合体等诸多类型。团队通过多年重要工程的建筑实践,形成了一套崭新、高效、科学的建筑设计方法,为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诸多作品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多项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国产大飞机及多种型号战斗机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研制条件保障。
无论项目大小,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精品意识是我们一贯坚持的,设计、建造好的建筑,是我们一以贯之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傅绍辉
郑勇工作室/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ZHENGY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 / CSWADI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勇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3月,是中建西南院首个以建筑师个人身份成立的名人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之初,郑勇选择了自己擅长的文化博览、星级酒店作为工作室的发展方向。在工作室成立的第一年便成功获得四川大剧院、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青白江区文化体育中心等项目的设计权,初步打开了市场知名度。通过近9年的发展,工作室又先后完成了西昌邛泸景区游客中心、成都高新体育中心、简阳文化体育中心、遂宁老年大学、成都锦城湖(盛美利亚)酒店、天府农博园度假酒店、成都尧堂公馆等多个在文博与酒店方向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设计。
成立工作室以后,我和团队一直坚持在做地域性、本土化的研究,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用于实际工程,转化成社会大众接受、喜欢的东西,我们也一直在探索。
——郑勇
大器设计工作室/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DAQI ARCHITECTS / CADG
大器设计工作室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直属品牌工作室,属名人工作室。大器设计成立于2006年7月,主任兼主持建筑师曹晓昕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大器”两个字代表着以独特的物性观和器物视角,以全尺度链的工作方式,致力于对当下城市、建筑和环境的各类设计问题的研究,为业主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和最完整的设计服务。大器设计曾参与设计上百个项目,并获得了数十项国内外重要奖项。其作品不仅涵盖文化教育、展览展示、办公综合体、商业娱乐、居住、建筑改造、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及城市设计等数十种类型,同时在家具、舞美、产品和公共艺术等跨界领域也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
大器设计团队把目光回归到对材料的认知及相关技术研发与积累上,建筑是造房子的艺术,从材料学习中获取形式的启发,我觉得我们的路子是对的,因为这回到了空间的基本问题。
——曹晓昕
第二建筑工作室/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2 STUDIO / CSADI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CSADI)始建于1952年,是国家最早组建的六个大区综合性建筑设计院之一。第二建筑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11月,是CSADI成立的第一批五个工作室之一。多年以来,工作室在设计思想上坚持以唯物主义来指导建筑实践,秉承“创新创意,至诚至精”的理念,坚持追求“形式与功能相统一,建筑形态与结构逻辑的统一,建筑舒适性与可持续性的统一,建筑地域文脉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反对形式主义的建筑,一贯坚持建筑创作必须要落地,要实现,要高完成度。建筑师既要创造形式,更要赋予它功能的意义。形式必须跟功能、结构体系、材料、构造的实现方式等息息相关。
建筑师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将创意从图纸上变成高完成度的作品。成立工作室以后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团队设计作品的完成度相比之前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以及有更多的自由和灵活度来选择项目。
——唐文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