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欢迎关注。
我喜欢温柔,也喜欢温暖, 所以我喜欢人类。 《夏目友人帐》 拆房:宋晓彤 翟飞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每个成年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 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英雄。
所以说, 每个成年人心中其实也藏着一个英雄。
多大的人了还相信英雄? 我只相信自己是真的熊。
二百五的脑子林黛玉的心; 多愁但不善感,委曲却求不了全。
我拯救不了谁,谁也拯救不了我 ——因为,谁也没空搭理我。
终是庄周梦了蝶,终是李白醉了酒,
终是荆轲刺了秦,终是悟空成了佛。
是不是, 没有大智大勇就越不过大山大水? 没有大起大落就看不透大是大非? 没有大慈大悲就修不了大彻大悟?
毕竟,世界那么大, 我凭什么去看看?
近30年来都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安分过日子的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最近有点蠢蠢欲动。世道不同了,也该换个大房子了。 于是向政府大人打报告申请扩建,并举办了一场国际竞赛。
虽说是扩建,但新馆和旧馆将作为两个独立建筑运营。 从区位上来看,基地紧邻原美术馆,背靠澳大利亚皇家植物园,俯瞰不远处的悉尼港,位置可算是得天独厚。
你知道的,这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 远看像美景,近看想报警。 比如这块儿基地。
拉近了看,基地位于两个草皮混凝土平台上,且自带近10米高差。平台1是建于1997年覆盖Cahill高速起到连接作用的陆桥。平台2下方是已废弃的二战时期海军储油库。 两个平台加起来约16000平方米,扩建美术馆只要求约10000平方米,全摊开也够用了。 这算是基地条件里唯一的好事儿了。
但也仅仅“算是”。 因为基地的归属权复杂。旁边紧邻的原美术馆、悉尼港和皇家植物园都是这块地的地主。更可怜的是,美术馆只有6%的产权,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估计管个厕所都费劲。
结论就是:虽然经过各方协调,各家大佬同意拿出来建美术馆,但新建筑要受三方共同管理——挑明了讲,三方需求都要满足。
这就是传说中的举一反三吗?
先看看各位大佬的诉求。
皇家植物园:美术馆是谁?不认识。我要一个安静的美公园。道路及海事服务局:美术馆是谁?不认识。我要一个漂亮的观海台。美术馆:我。。。我不敢有要求。。。是个美术馆就行。
但其实不管甲方要求怎么样,现在做美术馆的套路都差不多。
自从库哈斯提出功能重组以后,人类就进化成了行走的二维码。扫一扫摇一摇成为朋友圈的点赞好友已经超越任务书里所有白纸黑字的功能稳坐公共建筑需求榜的第一位,官宣:公共社交空间。 这个空间要大、要炫、要引人注目气吞山河。就算结果只是大型网瘾少年玩手机现场,建筑师也要设计成童话里王子公主跳着华尔兹霹雳吧啦放电的排场。
大开大合加大手大脚的操作基本上能把90%的甲方都绕到大红大紫的迷宫里,而忘了起点还有一个美术馆在嗷嗷待哺。
很遗憾,澳大利亚甲方就不属于这个90%。他们在一众炫拽酷里选择了日系文艺小清新的—— 妹岛和世。
先听听妹岛自己怎么说的: 博物馆也好,美术馆也好,这些公共空间都应该像一个街心花园。
关键词:街心花园。 不是大公园也不是大广场就是路边随处可见也可能看不见的街心花园。
再研究一下日本的公园系统就能明白,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日本采用的就是以这种街边小花园为节点并用绿道(为市民提供游憩休闲、户外运动、低碳出行等功能需求的慢行道路系统)串联成网络的都市公园体系。 绿道系统与正常的城市交通系统相叠加,而交点就是这些街心小花园。
筑波科学城中心地区公园系统图↑
换句话说, 小花园既是绿道系统的重点, 也是交通系统的节点。
而这些街心花园本身并不是一个很强的目的性节点,只是一个可能发生偶发性停留的节点。 有空就坐坐,没空就略过。
说白了,在妹岛心中, 社交是件小事儿,主要看缘分。 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小花园就是爱的童话;没有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小花园就是个绿化。
对应到建筑空间上,库哈斯是把碎片化的公共空间(informal)提取出来化零为整;而妹岛则是给零碎的公共空间连了个线。 特别声明: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观念认知或者思考方式,并无对错之分、高下之别。请大家按需取用。
总结一下妹岛阿姨的“街心花园式”操作手法。 划重点: 用街心花园+绿道的informal系统串联整合formal的功能空间。既不影响正常的功能使用流线,同时也将informal节点渗透到了formal空间中。
摸清了妹岛的想法,我们回到项目中。
Whatever,美术馆是必须要盖的。 首先秉着植物园保留树木的原则确定大致建筑范围。
根据人流确定主入口方位。
另一侧设置成为新旧美术馆共用的艺术公园。
根据高差大致划分三层空间。
敲!黑!板! 下面就轮到我们的“街心小花园操作”出场了。
基本思路就是首先设置绿道系统,沿绿道插入节点小花园,然后再根据节点小花园串联整合其他功能空间。
先设置台阶连接上下平台。
再划定大致的绿道流线,目的是能够将周边大大小小的公园都串联在一起。
沿绿道设置节点小花园,与外部景观空间连接形成闭环。
围绕街心花园加入目的性功能空间,这些功能节点被一连串的花园节点串起整合,形成一个整体。
当然, 功能空间自身也存在一条使用流线。
至此,我们算画了一个气泡草图。
接下来,泡泡变身! 形成能够正常使用的盒子空间。
为减小对平台1下部的陆桥结构负担,删掉其上面的部分盒子。
顺应场地边缘线及景观朝向调整盒子方向。盒子通过扭转与花园空间产生更大范围的接触,每个盒子都被景观所包围。
根据展厅要求进一步调整盒子大小。
不要忘记地下的油库区。 将其中一半用作展厅,另一半则用于展品储藏装卸等。
接下来对绿道与节点花园盒子进行细化。 花园盒子由内向外可以分成三类,即室内花园节点、半室外花园节点以及室外花园节点。我们编号12345。
盒子1为半室外花园,所以仅保留顶棚向四周开放,下边种花种草,放放桌椅板凳都不耽误。
盒子2虽然为室内花园,但也并不容纳功能空间,仅作为入口大厅使用。所以增加高度,立面采用全玻璃材质且成波浪状,配合向外挑出的屋顶,十分通透开放。
盒子3、4、5为室外花园,仅保留底面。这也是与室外景观空间交接形成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穿越功能开放的文化广场,到达盒子3节点平台,设置草坪、硬质铺装及小凉亭。
坡道连接到达盒子4节点平台,平台朝向大海倾斜,设置大台阶全面观海,局部点缀绿化。
向下梯段连接盒子5节点平台,设置室外咖啡座及休闲凉亭。
继续通过向下梯段连接地面。细化周边绿道,形成完整的小花园+绿道闭环。
至此,花园绿道系统基本完成。
对建筑内部空间及流线进行整体深化。 首层设展厅空间,大厅开中庭化解角部咬合部分。绿道与建筑使用流线在入口大厅处重合。小公园也成为建筑中常见的景观露台。
下层协调场地原有结构与新建结构,在两者之间插入卫生间等服务空间。中间盒子做中庭联系上下层。靠近中间平台一侧设置商店吸引人流。小公园成为室内咖啡厅的室外拓展部分。
再往下同样设置服务空间、展厅及多功能厅,墙体呈钝角相交化解尖角空间。并单独设置旋转楼梯连接地下油库区。
油库区一侧设置出口并用坡道连接,观展之后可方便的到达下方海湾区。
加入结构柱。
最后统一材质。 局部屋面板和小凉亭屋面板采用光伏板,其余为绿化屋顶。
这就是 SANNA 中标在建的 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扩建项目。
最后看一遍完整过程。
建筑,或许真的是一件小事。 至少,只有当我们不再以一种走向神圣、庄严和自我悲壮化的心态去面对ta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开始了解ta的时候。
最令人惋惜的不是江郎才尽, 而是蹉跎之后才发现, 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才华, 那些天性里的美感, 一直因囿于成见而被辜负和压抑。
各位支持非标准建筑工作室的小伙伴们,拆房部队要原地过年了,今天是年前最后一更了,3月2日复更。嗯,就是果断放假一个月,羡慕吗?
图片来源:其余分析图及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