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欢迎关注。
人性从来都是趋利避害, 可以背叛忠义仁德,但绝不会背叛利益。
《长安十二时辰》 拆房:宋晓彤 韩英卓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设计。 或许连十全九美也没有。
有且只有能不能被接受的缺憾。
招投标现场像极了 都市男女心机深沉的相亲局。 明知道日久生情才是人间烟火的剧本,却始终不死心的追逐一见钟情。 明知道一见钟情只是见色起意的借口,却依然不省心的装扮惊才绝艳。
惊艳的重点不是艳,而是惊。 就算是惊讶甚至惊吓, 至少也占个与众不同。
而最容易让人类头脑发热的就是这个 与。众。不。同。 毕竟,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每个剑走偏锋的建筑师, 赌的都是任性。 自己的任性,也是甲方的任性。
故事的开始,韩国釜山打算搞点事情。 釜山是韩国第一大港口和第二大城市,釜山港也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但凡这个世界上的著名港口多少都有点儿标志物。 纽约港有自由女神像,悉尼港有悉尼歌剧院;就连不算太著名的毕尔巴鄂港都靠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火了一把。 而堂堂世界第五大港口的釜山港竟然还没个地标?!放眼望去,除了起重机和集装箱就是集装箱和起重机。 叔可忍,婶儿也不能忍啊~
于是政府大人启动了 釜山北港区重建计划。 按照泡菜国的一贯调性,釜山港将发展成为集物流中心功能和海洋文化修养于一体的欧亚门户。 说白了就是搞一个海洋文化区,包含博物馆、邮轮中心、公园、歌剧院等一系列文化设施。
稳站C位的当然是ABC格都满满的 ——歌剧院。 计划包含一个2000座的歌剧厅和一个1300座的多功能剧院以及它们的配套设施,从规模上来讲也算是顶配了,就比悉尼歌剧院小点儿有限。 基地也是填海造了个人工岛,总面积137,640平方米,整个海洋文化区都在这个岛上。其中歌剧院竞赛场地面积为34,928平方米。
对于甲方来说,作为海洋中心文化区门面担当的歌剧院必须肩负重任,至少也要扮演好三个角色: [1]. 作为泡菜国的顶级剧院,承担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重要演出; [2]. 作为釜山市的文化标志,成为釜山市民和外地游客新的打卡点; [3]. 作为釜山港的形象工程,打造美丽的滨海风光。
而作为一个正经建筑师,为这三者做一个重要性等级排序,基本就是[1]>[2]>[3]。
首先,它得是个剧院。 我们根据人流来向设置主入口方向。
在主入口两侧放置任务书中提到的两个主要的剧场功能。 剧场的内部设计都有专业模式,最靠谱的方法就是去找专业队友。
为了避免空间浪费且节约资金,两剧院共用后勤设施,如停车、装卸、库房、排练室等。由于地处人工岛,不便于大规模的地下空间,所以这些后勤设施也全部放在了地面层。
其次,它是个公共文化中心。 两剧院之间当作公共门厅,朝向桥梁设置大台阶,吸引人流。
在大厅内分散布置各种零售商业设施,什么咖啡简餐,文创商店等等。
插入垂直交通。
围绕剧院四周设置文化广场。
至此,一个歌剧院的基本功能以及附属的公共功能都已经设置好了。
最后,它是个美美的港口门面。 这也是建筑师们最擅长的凹造型环节,比如模拟个礁石啊、海螺啊什么的,能跟海挂钩就不算跑题。
有理有据,有条不紊, 谁还不是个内外兼修的靓仔了。
在这种以剧院功能为先导的模式下,剧院这个庞大又极具压迫感的实心疙瘩就是绝对的核心,附属功能全都围着他转。 江湖人称——众星拱月。
大部分的剧院基本都是这幅龙头老大的亚子,如果去掉剧院,拿走罩子,什么大厅、商场、广场就全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但在竞赛模式下,所有理所当然就都意味着不约而同、泯然众人。 很多时候,赢的比赛和做个好方案可能不是一回事儿。
至少,某位来自战斗民族俄罗斯的建筑师就是这么想的。 我们就叫他战斗哥吧。
战斗哥觉得,一年到头能真正来听高雅歌剧的人才有几个? 能够吸引游客和市民来海边喝着伏特加唱着歌才是地标的真正意义。
前面提到三个角色的重要性排序, 在战斗哥心中就是[2]>[1]>[3]。 也就是说,做个又有活力又有吸引力的公共文化中心最重要。
但现实是胳膊掰不过大腿,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不管你是不是把剧院功能放在核心地位,人家两个辣么大辣么壮的实心疙瘩就摆在那儿了,无论身高体重占地面积都妥妥的碾压那些小不点儿的所谓活力空间,想谋权篡位没那么容易!
战斗哥再次发挥出彪悍的种族天赋。 瘦死的骆驼比一匹马大, 还能比n匹马大吗? 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这活儿咱们熟,把所有小不点儿的附属公共空间团结起来,强化活力空间的地位,怎么也能与剧院大佬过个几招吧?
划重点: 战斗哥的基本策略就是将原本附属于剧院的公共空间抽取出来自成一派且不断强化,逐渐消解掉剧院功能的核心地位,从原来的一家独大变成相对平等的二元对立。
现在问题就清晰了,想让活力空间不再是剧院的附属品,也就是在现有传统剧院的基础上新增一个独立的公共核心。 简单说,你可以把接下来的操作看成一个加建项目。
还是先设置好剧院功能。
那么,问题来了: 接下来的加建往哪加? 往四周加,基地不够用。 往天上加,结构不允许。 所以最优解还是在中间的平台上加。
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那跟之前做的方案不一样吗?都是在中间做东西。
最大的不同就是目标的不同。 原来的模式中,人进入建筑的主要且唯一的目标就是剧场功能。 而所谓加建,其实就是又给人们打造了一个新的独立目的地,也就是人进入建筑的目标从一元变成了二元。
下面在原剧院基础上加建公共核心。 广场不设置在周边,而是放在两剧场中间的核心位置。广场两端设置大台阶保证朝向大海的视线与路线畅通,并以此为主轴打造一套贯穿公共核心的路径循环,这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独立的目的地。
既然是加建,就要先把剧院的奇怪体块补补齐。留出中部广场。
局部体块削切,同时广场顺应整体趋势,向前延伸。
接下来为体块赋予功能。 近海端设置商业休闲空间,消费赏景两不误。
靠近人流来向的一侧分别设置门厅休息厅。
但是,别忘了这些功能之所以被叫做附属空间,最明显的原因就是占的地盘小啊,就广场稍大一点但还位于室外。
战斗哥的彪悍操作来了。 核心思想: 抱团取暖,联合起来才能更强大。
先是功能混合,把门厅休息厅融合一部分商业功能比如休闲茶点区,纪念品售卖等。三层休息厅局部做成室外观景平台。
广场部分也不能是纯粹的广场,可以挖洞做成下沉的庭院咖啡和露天表演区。
然后在各个体块间插入连接体,实现加建最初提到的能够贯穿活力空间的路径循环。
抱团之后还要继续加强对于空间的控制力,变着法地让自己看起来更扎眼。
想要从视觉上压制一个比你庞大好几倍的体量怎么做? 一年级平面构成知识点: 在面积相同的情况下,长条形显然比圆形的的控制力更强更突出。
所以在面向大海的一侧,战斗哥将商业空间形式改变为大长条,呈放射状设置。下方办公区也顺应做出改变。观众厅周围offset一层公共空间与周边商业衔接。
可能又有小伙伴要问了: 为啥要这么麻烦,直接加大商业空间的面积不就得了?
先不说在竞赛模式下,任务书的规定面积不能说变就变。 就算你敢变,但商业空间真的是越大越好吗? 对商业来说,不怕太小,就怕不闹。
最可怕的就是空间大而店铺少, 你不冷清谁冷清。
我们暂且不去比较长条商业空间与自由宽敞的正经商场谁更胜一筹。 反正现在形成的长条商业空间,是在增强空间控制力的大前提下保持规定商业面积又尽可能避免冷清的较优方案,同时还进一步延长了商业流线。
它的形制类似于地下商业街空间。有研究表明当地下街节点之间线性单元段长度阈值不超过65m时,长度为55m较为适宜;宽度在 3-7.5m较为合适;高度在 3-4.5m较为适宜。
但在我们现在的长条商业空间中,由于体量需要,最长的长度为85米,远超过适宜尺度。
战斗哥也是生怕你嫌太长不往里走,直接将超过适宜长度的部分放大成开放大空间,保持整体尺度合适,同时端部放大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消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带来的狭长压迫感。
开放大空间中设置休闲餐饮,端部设置超大取景框,让你从入口就能看见远处的大海,美景和美食的双重诱惑双管齐下引导你深入,整体上方还能设置露台花园。
为呼应长条形式,两侧商业空间的连接体也做成炫酷的长条玻璃电梯挂在剧院之外。同时上方也设置两个朝东的取景器。
结合当地山丘与海浪的意象,对广场进行变形。 广场逐渐向两侧延伸包裹住大厅。小剧院等空间。向后延伸包裹住沟通人工岛与海岸的桥梁。这样一张表皮同时扮演了歌剧院立面、广场、桥梁、屋顶多个角色。
东侧表皮高于屋顶,形成遮阳凉棚,局部开洞设置绿化。 较缓的坡面上设置休闲台阶。
这个巨大的多功能屋顶进一步将活力空间联为一体,成为能与剧院功能抗衡的另一个核心。
最后再解决一些建筑问题。 挑出部分加入斜撑,相当于整体悬臂做成一个桥梁式的桁架结构。
根据疏散要求插入交通核。
打完收工。
这就是俄罗斯建筑师 Ayrat Khusnutdinov 设计的 釜山歌剧院竞赛方案。
最后,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然而,正经又传统的韩国甲方选择了剧院专业户Snøhetta事务所的正经方案。 老S这是要横扫泡菜国的节奏啊~
涉世未深的才会惊艳人间繁华, 历经沧桑的只会惊艳打到自己房产证或银行卡上的人间繁华。
任性这种事儿, 下注的是乙方,开盘的是甲方。 愿赌服输, 有输就有赢。
最怕你不屑与人为伍, 又胆怯自己与众不同。
图片来源:其余分析图及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