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欢迎关注。
当你试着不要去想大象的时候, 你首先想到的便是大象。
《盗梦空间》 拆房:陈天骄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没见过的风景最美,别人家的晚饭最香。 况且,别人家何止是晚饭香,早饭中饭隔夜饭都很香。
别人家的小孩是逃不过的童年诅咒,别人家的老公是跨不过的恋爱魔咒。 看别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电影,光影流转,生死恩怨都是满屏的浪漫;再看看自己,就只剩下鬼影,还是鬼影幢幢,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却忘了,自家后院的那一碗人间烟火,才是刻在骨子里的至味清欢。
泰国素林省新开发了一个旅游景区叫“大象世界”。顾名思义,主要吸引力就是泰国国宝——大象。
基地位于距泰国素林市以北52公里的农村地区,包括有大象活动区、大象宿舍大象医院以及一座主要建筑:大象博物馆。
所以,这就是泰国建了一个大象版的熊猫基地吗?这么理解倒也没错。只是,泰国人民对大象的感情却没这么简单。
在国宝界,滚滚是被全国人民捧在手心里的;袋鼠考拉基本都是散养;至于白头雕高卢鸡这种主要工作就是吉祥物,活在各种国家logo中。
但大象不一样,它们被泰国人视为家庭成员。不是野生动物,也不是蓄养家畜,更不是宠物玩具。 什么叫家庭成员?是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同气之亲。
这种奇妙的人象共生关系在泰国延续了上千年,特别是在建造大象世界的素林省奎伊族部落中最为牢固。 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为了发展地区经济,素林省的森林遭到大肆砍伐。森林被破坏后,奎伊族人和他们的大象一度背井离乡,流浪在各个旅游区或者马戏团里靠表演糊口,生活得十分艰苦。
时间一直到了2015年,人民才逐渐注意到奎伊族人和大象的艰难处境,于是政府发起了这个“大象世界”的项目。目的就是为了将素林的奎伊族人和大象带回自己的家园,并确保大象拥有舒适的生活条件,顺便带动当地旅游发展改善奎伊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大象博物馆几乎是整个园区中唯一服务于人类的建筑,主要就是科普展览,当然也包括图书室、报告厅、餐饮休闲、纪念品售卖等游客服务功能。
建筑面积不大,只有2500㎡;但基地却给了12000㎡。啥都缺,就是不缺地。
地大活儿少还不是好事儿么,正常建筑师估计挽起袖子就开始干了。但你问过大象的意见吗?毕竟这里是大象世界,妥妥的C位主场。 大象们在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跟着奎伊族人在园区到处溜达,看心情和游客互动一下。这里与马戏团本质上的不同就是一切活动都靠大象自愿。
两百多头大象轮班倒,下班之后的生活内容主要就是洗澡、喝水、吃饭、睡觉。这里面洗澡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大象的皮肤接近于裸露状态,非常容易干燥。正是饭可以少吃,澡不能不洗。
也就是说,大象在园区内的流线大致呈环形:从宿舍到主广场溜达互动→下班后去池塘洗澡→洗完澡去绿地休息吃点东西→到自己的活动广场继续溜达顺便给那里的游人看看→回宿舍睡觉或者准备轮下一班岗。
而博物馆场地就是大象从广场到水塘的必经之路。
那么很明显,我们现在就有了两种建筑布局方式:要么把建筑放中间,让大象绕路走。
要么建筑布置在一侧,给大象让路。
似乎也没有第三种做法了吧?对我们普通建筑师来说,确实没有了。
但对泰国建筑师来说,那就是——必!须!有!因为以上两种都不对。 这回接受委托的是曼谷的Bangkok Project Studio事务所;他家主创叫Boonserm Premthada,我们就叫他B叔吧。
前面说了,在泰国人眼里,尤其是素林省的奎伊族人眼里大象是家庭成员,一家人就应该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见面绕路那叫六亲不认。所以B叔第一反应就是让大象也进入建筑:该怎么走就怎么走,谁也不用让谁。
那么,问题来了:泰国原住民几百年来都与大象一同生活,觉得跟大象呆在一座建筑里完全没问题,但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可没有跟大象一起生活的经历,肯定会有人觉得不适应。特别是一些相对私密的区域,比如洗手间什么的。你肯定不想刚上完厕所就发现门口有头大象在盯着你看吧。 所以,对B叔来说,真正的设计难题是怎么在让大象自由活动的同时又避免进入特定区域冲撞游客呢?其实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利用大象和人类的最萌体型差,在特定区域用较窄的通道让大象主动放弃。
具体到设计手法上,就是通过引入网格来控制空间尺度。根据对亚洲象通常活动空间的分析,B叔选定5m跨度为一级网格,形成的通道人和象都能顺利通过;宽度减半变成2.5m就可以形成二级网格,保证人通过的同时限制大象通过。
因此在场地中以5m为跨度生成第一级网格,再将跨度减半为2.5m生成第二级网格。
在建筑中间让出一条5m宽的路,让下班的大象可以直达水塘或与游客一同进入建筑。
光有一条南北向的路还不够,为方便大象在西侧的绿地和东侧的康复保健区之间往返,加设一条东西方向的5m通道。并将通道的墙体延长至用地边界,增强其引导性。
错动体块,在建筑中部为游客提供一个休息停顿的空间;同时用网格控制休息空间的大小,以保证不对大象的通行空间造成影响。
至此,供人和大象共同穿行的十字通道已经成型。
博物馆本身则被分成了四个部分,那么观展流线的设计就有了三种方式。
①四个区域一起形成大回环流线。
②四个区域分组形成小回环流线。
③四个区域各自组织流线。
选哪个?从人的角度看,选哪个都ok。但从大象的角度,答案就只有一个。
B叔用不同宽度的通道对大象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定,也就摆明了态度不会用墙这种强制限定来分隔游客和大象。同理,在博物馆内部也会继续让大象自己“知难而退”,避免进入展厅。
在人和象的活动区之间加入过渡空间,把墙体的强限定变成空间的弱限定。
加入过渡空间后,上面三种组织流线的方式就只剩下第三种可用。另外两种流线都会被加入的过渡空间打断而不能贯通。 把展区的外墙向内偏移5m,内部作为新的展区,外部作为过渡空间,四个展区各自独立。
下面分别布置四个展区。1号厅展示象这个物种的演化过程以及在泰国生活的历史; 2号厅展示泰国大象与人类的早期关系发展史,如象参与古代皇家仪式以及成为人的宠物; 3号厅展示大象的重要生活习性——喜水; 4号厅展示奎伊族人与大象的伙伴关系。 由于1号展区靠近园区主广场,因此还要布置报告厅、餐饮售卖、阅读室等功能。首先尝试把它们跟展厅一起布置在中间区域,但发现面积拥挤且难以组织交通。于是将上述辅助空间与外围的过渡空间进行置换,并在东侧墙体上开口,使得大象能够带领游人进入展区。
将报告厅后退一格(5m)形成灰空间,增强对游人的吸引力,但不让出通道,使得西南侧前来的游人只能先进入餐饮售卖区再进入展厅,心机哦~洗手间也相应后退,导致后方通道产生一个转折,不过这对大象的行进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将阅读室向外拓宽2.5m使通道变窄,避免人象活动冲突。
然后布置2号展区。这部分只有一个展区,因此用两个庭院来对过渡空间加以限定,并将外侧的过渡空间与室外活动场地融合。
尽管2号展区西侧的开口已经与1号展区错位布置,但二者距离还是太近。游客走到这里会面临二选一的状态,如果选择了直接进入2号展区那么后面很有可能就会错过1号展区。
B叔意识到问题出在笔直的通道上,游客站在通道中一眼看到两个展区的入口就会纠结。于是移动通道的墙体,在两个入口南侧设置一个左转弯,引导游客的视线先落在1号展区的入口上,这样游客参观完1号展区出来的时候也能一眼看到2号展区的入口。
随后在通道转弯处前加入值班室。
再下来是3号展区的布置。由于3号展区的主题很明确:大象亲水,因此将展厅拉长并与水池组合布置。与展区1一样,把辅助空间布置在过渡空间外围。
为了不让大象进入办公和洗手间区域,还是用上面缩窄通道为2.5m的办法对体块进行处理,让此处的过渡空间不便于大象通行。
在水池处增加墙体,进一步限制大象活动的区域,将水池分成一静一动两个区域。
最后是4号展区。还是老套路,把办公区以及后勤用房布置在过渡空间外围。
随后效仿2号展区的操作,通过移动通道的墙体增设转弯来避免游客同时看到两个展厅的入口,增加空间的“迷宫”属性同时让北侧出口正对水塘。
在院落内添加墙体,再次限制大象的活动范围,留出一个安静的庭院供人休息或思考。
由于泰国当地气候炎热、日照充足,因此将功能房间的外墙内缩一圈,与“迷宫”的围墙形成双层墙体,改善建筑热环境的同时创造更多灰空间。
最后做一下立面处理。额~这建筑好像也没啥立面,那就把迷宫墙体用当地产的红砖来建造,将之前因为形体错动而超出用地范围的墙体缩进并进行曲线处理,与场地融为一体。
打完收工。
这就是Bangkok Project Studio设计的泰国素林省大象博物馆。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完整过程。
黑泽明对于自己的电影曾有过这样一番评价:“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对我的电影反响热烈,但我认为最吸引外国观众的,是我没想取悦他们。如果你试图强调日本特色来增加感染力,并描写一个西方人认为是在外国发生的故事,他们的反应将非常消极。但作为一个日本人,如果你讲个与日本人操心的事有关的故事,它会吸引全世界的人。” 我们总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熟悉的地方有最动人的深情,最撩人的浪漫,以及,最迷人的创作土壤。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