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A当代建筑(公众号ID:CAjournal),欢迎关注。
编者按:当下中国建筑行业面临重大挑战与机遇,建筑设计企业急需转型升级,重新规划总体发展思路,统筹企业自身资源,走创新发展之路。身处其中的总建筑师工作职责繁杂多元,既要掌控技术问题,又要激发建筑师的创作热情,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战略,确保企业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高效运转。《当代建筑》官方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策划“总建有话说”专题,邀请各大设计机构的总建筑师们从多维时空视角和多元社会需求语境来探讨行业发展态势。
盛宇宏 Eric Shing
汉森伯盛国际设计集团董事长、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广州市空间设计协会(羊城设计联盟)会长
01在按下暂停键的时刻继续前行
一晃眼,2020年已经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了。这一年实在是过得匆忙与焦虑。匆忙的是,当我们年初还盼着疫情能在夏天消退之时,转眼间已经是初秋的季节。刚刚结束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让我的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疫情爆发的时期里,纵然感到有所焦虑,但也深刻明白到作为一名建筑师, 不能“独善其身”,疫情打破了建筑设计过往的常态,迫使从思维到行为进行新的变革和技术创新,如何令建筑更加贴合后疫情时代人类生活模式的改变和更为细分的需求,如何设计出“生命至上”的建筑,我们责无旁贷。
02所有渺小的改变,都是我们坚信会重逢的美好
所以,在很多事情都被按下暂停键的时刻,我依然选择了继续前行。今年以来,我参与了多场线上、线下的学术交流论坛和会议,关于如何构筑更符合人居环境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了今年的主流方向。疫情发生以来,我也和我的团队一直在研究后疫情时代的户型设计,我感受到了建筑界里的每一个“份子”都在为了每一个渺小但重要的变化,而做出了前赴后继的努力,一切正在慢慢地发生聚变。今年我还参加了一个“小建筑,大师造”的计划,我负责的是广州珠江边上的一个公共驿站的设计,我希望它可以为城市和市民留出一处可供运动、休闲、社交的共享空间,也可以为这座城市留下一道生态有机的建筑记忆,陪伴着这座城市成长,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美好变化。
很多人说,希望2020年能重启。对我而言,这一年也给我不少重新思考的机会。与哈佛GSD合作的研究课题——《台山:中国乡村的复兴》的点评工作是在一个接近凌晨的夜里开始的,作为在地实践经验尚算丰富的我,为学生们完成了工作室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点评,看着学生们满满的研究成果和热情,让我对城市发展的未来有了重新的思考。“关注场地本质与精神,活化乡村历史建筑”是当今城市更新发展浪潮下的必然选择,我们不但要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要积极探索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再利用,激活改善老化了的城市功能与建筑景观,才能再次唤醒城市的生命。
我很享受这种思考的过程,我希望能利用一个空间载体来重新打造场地的记忆和文化印记,红星学校生活社区的改造可以说是我的一次新的尝试,从建筑到室内到艺术景观装置的设计,不仅保留和延续了红星学校原有的场地记忆,也为它的未来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从孤立的个体到复合多元的社区,从陈旧破败到有机更新,点点滴滴的微小改变,也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很喜欢川端康成的一句话,他说:“时间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以同样的方式流动的,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穿越时间。”在广阔的宇宙面前,我们都是渺小且有限的个体,但如果能在有限的生命和时间里,能去做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并为之奋斗,难道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