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欢迎关注。
大家同坐一条船, 正所谓富贵又团圆啊。 《鹿鼎记》
拆房:翟飞 宋晓彤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现在做建筑师, 和楼下做奶茶的一样。 甲方在左,领导在右, 都是现点现喝。
估计还赶不上做奶茶的, 因为甲方通常在喝完之后才告诉你, 其实他是来点外卖的—— 100杯大团圆奶茶请在10月9日送到某某大厦并现场讲解制作方法。
嗯,你还没有外卖小哥来帮忙。
建筑师不配睡觉不配吃饭不配休息, 更不配拥有小长假。
715、白加黑、夜总会 (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5小时, 白天加晚上,夜里还总开会) ——加班豪华套餐才是生活主旋律。
别人加班是赶时间,加速冲刺终点线; 建筑师加班是磨时间,空中转体两周半,十五天之后回到第一稿。
别人加班是接了大case干不完; 建筑师加班和case大小没关系—— 只要甲方想让你干不完, 你就永远干不完。
很可能对面某工60000平米大展馆都画完了,你这边600平米小办公还没搞定。
英格兰普尔的恩茅斯艺术大学(AUB)打算新建一座创意中心,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为在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
基地选在学校边缘车间大楼和行政大楼之间仅剩的一小块空地上,面积只有大概240平米——不过也不用紧张,因为整个创意中心的设定也就只有600平米。
虽然面积不大,但学校的胃口很大, 预计在这里孵化30个初创小微企业。
那么,问题来了: 这个创意中心到底是个啥?
在我大天朝,这玩意儿学名叫企业孵化器,又叫创业服务中心。主要作用就是给没钱又没人空有一股子热情的创业青年们提供一个共享落脚点,功能包括共享办公空间、仪器设备室、会议室、路演室、接待室、休息区、创业培训教室、法务财务管理用房等。 因为以上所有功能空间都是共享状态且本身建筑也不大,所以根据最小使用面积分配。
即使这样也已经用去了360平米,再算上门厅交通空间,留给企业可使用的办公空间也就200平米左右,再小微吧也根本放不了几家公司。
所以得想办法“偷”点儿面积出来。 从哪儿偷? 当然是劫富济贫了。
旁边紧挨着的车间大楼靠近基地一侧的首层为多功能空间,那就顺手将相邻墙体打通,借用人家的多功能厅为小公司们提供展示、路演等空间。
二层的研习教室也可以直接借来为小公司们提供培训指导空间。
同时,创业青年们自己也得省着点儿用。能合并的就都合并了吧。
比如,会议室可以和接待室合并。
设备室也可以与办公室结合。
开放办公的边角空间塞点儿休息区。
一通节食之后,顺利瘦身。 办公空间增加到了420平米。
已经尽力了。 除非打破次元壁, 否则是不可能再有余粮了。
甭管是骡子是马,都得这样溜了。
先在靠近办公楼一侧确定主入口。
交通核置于北侧紧挨车间大楼的位置,便于将来与车间大楼共用。
在交通核南侧设置进入车间大楼路演展示厅的前厅空间。
最后置入管理办公及会议接待等空间,剩余空间用于开放办公。
二层同样在靠近车间大楼教室走廊位置设置前厅;前厅北侧为开放办公区;南侧则是小公司们可独立使用的创意studio。
按任务书的说法, 这样的studio要有6个。
将剩余的3个studio置于三层。
至此,我们得到了一个朴素实惠的两层半办公楼。整体功能都可以通过竖向交通核进行联系。
那么,问题又来了: 所谓创意中心孵化器难道就是一个mini办公楼吗?
当!然!不!是! 普通办公楼是给普通青年用的, 而孵化器是给中二青年用的。
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病情稳定; 而后者则是药不能停,间歇性踌躇满志。赶上风口就一飞冲天,进了红海就尸骨无存。但不管死活,都不可能在孵化器里呆一辈子。 简单来说,孵化器更像是一个开门迎客的餐厅,饿了就来吃完就走。堂食卡座包间不但样样具备还得一直翻台。
具体到建筑空间上就是6个单独的studio没法营业,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任意组合的复合空间才能开工。
可任意组合的复合空间听起来唬人,说白了不就是一个移动隔断吗? 饭店包厢经常使用。
移门不是问题,问题是现在6个studio在上下两层里,移到天边也合不到一起去。所以,想做任意组合的变形金刚就要先打破楼层的限制,得到一个整体空间。
拆掉高高的隔墙仅保留楼板,打破各层中的水平限定。
然后把楼板分成六份依次抬高。 楼板1抬高550cm,与二层开放办公区脱离开来;楼板2、3、4依次抬升350cm,楼板5与楼板4 相距较远,高差取600cm。这样将原本两个标高的楼板联系起来,变为一个螺旋上升的整体。同时也由高差限定了各studio领域。
楼板打断并形成阶梯状,显然常规的梁柱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它了。幸亏这个建筑本身规模也不大,所以建筑师选择了一种环保可持续且强度足以应用于10层木构建筑的的交叉层压木板作支撑结构。 这种材料由多层木板组成,其中每一层都垂直于前一层,所以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获得面板的结构刚度,面板同时具有很大抗压和抗拉能力。
翻译一下就是—— 横着竖着扭着歪着我都ok。
在楼板断裂处加入结构墙体并开洞口。 结构墙的位置角度等都可以根据需求做出调整,只要保持结构墙位于楼板断裂处的位置不变就可以了。
结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连接各个平台。 由于高差较小,空间紧张,以及考虑到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所以通过局部坡道连接还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但真正操作起来会发现:坡道依然占用了过多面积。而且第四个studio空间,因为既要呈上又要启下,几乎被坡道挤占的啥也不剩。
所以将studio2和studio3的平台合并,减少交通浪费。楼板合并后,原来断裂处的支撑结构也可以相应删减。
原studio4空间变为公共休闲区域,也是坡道的过渡区,将拐角处形体斜切,避免坡道的多次转折。
把Studio2和studio3平台上的坡道从边上移到中部,自然划分出两个studio区域。
由于坡度限制,在新的studio4中加入楼梯,避免绕路。
偏转结构墙体,打破正交空间也就打破了studio4过于狭窄的长宽比,同时扩展了studio5和6的面积,局部调整平台形状适应坡道。
至此,我们得到了一个连续一体的studio空间。
当然,仅依靠楼板与高差的限定还是不足以保证一定的办公私密性,所以还是需要加入隔墙进行围合。但肯定不是贯穿上下的墙体,不然之前的墙也白拆了。 其实在很多办公空间中常常都可以看到这样的隔断。
高度不高,但就是能把坐着办公的人和电脑屏幕挡得严严实实。 一个画图狗办公时屏幕高度约在84-108公分左右,头部高度约110公分以下,所以我们需要的矮墙高度基本在120公分左右。
用矮墙给坡道和studio空间描个边,进一步限定了交通空间,但却保留了各层间较强的视线联通,扩大空间感受,实现了交流互动的不限定。
而在我们的方案中,这个120公分的矮墙也可以有多种用途。比如坡道扶手,临空栏板,收纳柜,书架等等。
然后挖掉三层平台部分面积作为中庭,继续强化通透的视线关系。
这一套sao操作下来,基本就形成了一个可以进行多样组合的studio复合空间。
做到这一步, 平面已经基本不能再作妖了。 别急,往上看—— 屋顶还可以操作一波。
之前的操作都是对于建筑的下半部分,也就是人真正的使用范围与活动空间。 而屋顶作为建筑的上半部分,其实对于人的行为与具体空间使用并没有实质上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屋顶与光线的半限定,影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为啥这么说? 看操作。
首先,我们也通过屋顶围合限定出各stuido空间。
为每一个stuido平台赋予围合屋顶,由于各studio平台标高不同,所以形成的各个围合屋顶高度也均不同。
由于屋顶围合空间与各stuido领域在形状,大小,位置上完全对应,实际使用空间是啥样的,空间感受也是啥样的。 咱们实际使用空间本来就不大,所以空间感也是一个字——小。
但也有解决办法,那就是: 扭。曲。 给它扭得和下边的空间不那么对应了,人也很难通过扭曲的坐标系判断实际空间的大小,从而产生一种复杂的空间感受,自然就觉得空间变大了。
变形第一步,先做一个单纯的缩放使屋顶成为锥状筒。
这个程度的扭曲还不够,所以继续变形第二步。 当空间出现焦点时,人的视线自然而然就会被引导到视觉焦点处。空房间里视觉中心习惯位于空间中心;如果我们可以将视觉中心引导至最远处的空间边缘时,使用者则可感知到更大的空间。
那么,谁来引导视觉中心呢? 答案就是—— 光!线!
准确来说是通过屋顶天窗引导光线射入边缘区域;使视觉焦点从studio中心向边缘偏移,从而扩大视线延展面,进一步扩大空间感受。
接下来为每个studio塑形。选定每个studio的空间边缘区域,在它的斜对角一侧开天窗引入光线。
【Studio1】
【Studio2+3】
【休息区】
【Studio4】
【Studio5+6】
【中庭】
【楼梯间】
至此,屋顶变形结束。
在这一步中,由于支撑结构与局部屋顶相连,所以屋顶的扭转偏移等也会导致支撑墙的偏移扭转。
根据现有结构墙体位置,重新调整一二层平面布局。并对二层楼板开洞,将光线引入开放办公区。
最后,再来一个亮眼的立面。 在正对各studio的活动区开异形窗。
外表涂成活力满满的橙色。
打完收工。
这就是 CRAB Studio 设计的 伯恩茅斯艺术大学创意中心。
最后,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建筑师的工作量本质上没有任何可衡量的标准。 就像这个600平米的小房子,需要花费的精力体力可能比一个几万平米的普通写字楼更多更麻烦。
如果建筑师加班不可避免, 那么希望你加的每一分钟班 都是职业生涯的加分, 而不是假装的勤奋。
干活儿的前提是得活着。 双节快乐。
图片来源:图[1]、[2]、[3]、[4]、[5]、[6]来源于 https://www.archdaily.com/890190/peter-cooks-crab-studio-reveals-sunny-clt-innovation-center-for-the-arts-university-bournemouth?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