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本站经授权转载。
我叫雪宝,喜欢温暖的抱抱。 《冰雪奇缘》 拆房:张舒雅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有的甲方像暖气,再如沐春风也掩盖不了脑子里进的水——你的方案很有创意,我觉得故宫也不错,你这么有才华结合一下呗~ 有的甲方像冰箱,再活蹦乱跳的设计也冷静的像隔夜饭——sorry,高冷冰箱甲方一般不说话,用眼神就能冻得你脑子舌头一起打结。
荷兰政府就属于高冷的冰箱甲方。
应该说,真·政府甲方一般都属于天生制冷的物种,区别大概只是功率不同。只是大多数时候,冰山都在海平面以下,能推到建筑师面前的都是图书馆剧院博物馆这种民生工程,多少也还算惠风和畅。而真正的boss们不是蜗居在历史保护建筑里就是隐居在统一模板的深宅大院里,反正都是一副生人勿进的高冷模样。
不然的话,你去外交部门口打个羽毛球试试?
但荷兰外交部最近的心情不太美丽,因为他们要搬家了。 由于荷兰政府机构规模的不断膨胀,外交部原来住的中世纪保护建筑已经不堪重负,这属于改善型刚需,本来是好事儿。可坏就坏在没分到新房就算了,特么一个二手房还得和人合住。
这栋楼原本住的是荷兰房屋、空间规划和环境部(VROM),基本等于咱们的住建部。结果人住建部搬新家去了,这个二手房就留给了外交部(BZ)——以及基础设施与水资源管理部(IenW),移民归化局(IND)总部和服务台,寻求庇护者中央接待处(COA)和回国和离境服务中心(DT&V)。 嗯,不是与1个人合住,是与4个人。说好的改善呢?怎么就变成集体宿舍了?
不过还算大boss有良心,给了一笔钱翻新改造。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单开门的旧冰箱可以改造成五开门的新冰箱吗? 可以是可以。但冰冻三尺,非微波炉无以解冻。于是,有个建筑师想——那不如就改成个微波炉吧~
我们先来看一下改造前的冰箱情况。
A. 基地原建筑基地位于市中心的风水宝地。但令人头大的是建筑跨越了一条城市道路和一道地铁线。且这条城市道路连接的是火车站,人流量非常大。也不知道是哪位大爷的脑洞,把外交部搬到火车站对面,也是醉了。
B.建筑(建设完工于1992年)
原建筑就是五个大板楼,中间用通廊连接。通廊利用建筑之间的巨大混凝土大梁进行支撑,这些大梁将地板悬挂至第四层,从而在下边提供了城市交通轨道和公共通道。每个板楼的端部也有几个水平连廊,板楼之间的边庭空间用玻璃幕墙和透明顶棚封闭使用。内部空间的单廊式办公布局小且封闭,交通核位于每个板楼与通廊的交叉点。走道内部也是完全封闭的,尽管建筑物东侧有宽敞的中庭,但只有办公室内部才可以看到。
建筑的主入口紧贴穿过的城市道路,在2号楼和3号楼中间有一个小门厅。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它公共空间。完全符合高冷人设。
那么,问题又来了:把冰箱改造成微波炉的关键是什么? 敲黑板:关键就是核心空间到底是制冷还是发热。而这个核心空间就是公。共。空。间。换句话说就是公共空间能否更多更好地为城市服务,为市民带来温暖。 再次敲黑板:注意是公共空间可以制暖发热,而不是简单的增加公共空间。还是那句话,就算你在外交部门口建个大广场,有几个人敢去打羽毛球? 我们需要增加的是能够给更多人使用的公共空间,而不是给绿巨人使用的公共空间。
STEP1:功能重组
对新的功能进行统计,把相同类型的功能放在一起。(到这儿估计你已经猜出是谁的方案了,就是你猜的那位)
STEP2:确定新增公共空间的位置
①独立对外这部分就不用多想,放在底部四层,方便独立开放管理。
但是!入口大厅需要大广场,所以减去3号楼的底部,只保留交通核和结构部分,用斜梁加固。
②城市客厅引入大平台,把这四个分散的大板楼从底部连接在一起。由于底部交通条件的限制(地铁隧道穿过),把平台架起到四层高度。
按照城市客厅-政府客厅-办公区的三段式分法,形成初步的功能分区↓
③办事大厅(政府客厅)五个舍友里,有三个都需要对外开放(移民归化局(IND)总部和服务台,寻求庇护者中央接待处(COA)和回国和离境服务中心(DT&V)),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又独立又开敞又服务集中的办事大厅。
那么,这个办事大厅可以加在哪里呢?其实选择也不是太多。
选择A:连接中间的两栋使用效率最高,也可以最均匀地服务于其他部分。但与城市接触面较少,采光较差,并且与门厅联系较弱。
选择B:连接最南端的两栋虽然与北侧距离较远,但毕竟也有两个部门并不需要对外服务,且有开阔的城市接触面,采光很好。
选择B方案。再进一步放大景观面。
剩下的位置配备各部门的办公。为了避免不同部门之间的干扰问题,把连接各栋楼的大通廊功能作为各个部门都能使用的共享交流空间。
修整形体,底部独立开放部分与政府客厅立面平齐。至此,基本空间骨架完成,得到最终功能分区。
也就是原来的冰箱骨架已经基本改成了微波炉骨架。
前面说了,我们并不是要给绿巨人设计空间,而是要设计给更多人使用的空间。所以,得到公共空间后还需要继续细化设计。
STEP3:公共空间的内部设计
位于建筑底部的独立开放空间是与城市最直接接触的部分,为了能让大家毫无负担的在外交部门口瞎溜达,你想的那个建筑师胆大包天的在这里引入了零售商业。
Ⅰ.简单分区:餐厅、咖啡厅、办公大厅、零售部分。
Ⅱ.与其他建筑共享的集会中心嵌入门厅上部。
Ⅲ.加入交通联系。
城市客厅部分才算是正式进入政府内部了。
这部分说白了也没什么正经功能,说来说去就是接待啊休息啊神马的,都是换汤不换药,而且都是严肃正经的处方药。但我们吃了豹子胆的建筑师继续不怕死的打造政府大人的暖男属性。换汤不换药,但可以换盛药的碗,最重要的是换成正常人能当饮料喝的大小。
Ⅰ.功能细分成咖啡、接待、多功能厅、休闲区等。
Ⅱ.按人体尺度设计每一分区为了应对行为复杂性,把每个功能空间分别独立设计为易于识别的特色空间,中间不设实体分隔,联通处理。你可以把这些特色空间想象成家具,随取随用。这样既没有限制行为,也形成了整个大空间的隐形分区,丰富整体空间层次。 多功能厅↓
咖啡厅↓
活动室形状规整但用色彩打破规律,突出可识别性↓
贵宾接待使用玻璃盒子,内部配有帘子,根据使用自由开闭↓
Ⅲ.归位并加入服务空间与交通联系。
政府客厅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办事大厅,但不同的是这里有三个不同的部门。
Ⅰ.开中庭沿用原有的玻璃顶向下延伸,增加采光。
Ⅱ.“1-1-2-1-1-2”式格局。先把空间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办公区域,另一种是接待市民的办事大厅。接待大厅两层通高,把服务于办事大厅的对外办公部分分别挂在办事大厅的楼下。
再加入联系两种空间的楼梯。
Ⅲ.大厅平面布置。
最后就是政府内部使用的共享交流空间。
Ⅰ.改造交通核布局,使流线向一侧偏转。并加宽走道打破原有的单廊式格局。
Ⅱ.新的平面布置规则使布局变为封闭办公+开敞办公/休闲区+透气走道。
Ⅲ.开敞走廊另一侧加楼梯外挂,增强纵向交通直接联系。
至此,整个公共空间才算改造完成。虽然面积扩大了好几倍,但依然恪守在亲切的人类尺度上。
STEP4:办公空间改造
原有的单廊式布局只要拆除部分隔墙,作为开放办公区,就忽然很现代了。拆除的时候要注意对角线拆除,这样能在拆卸工作最少的情况下保证最大的通透感,也更能全方位欣赏城市景色。
STEP5:亿点细节
A.结构。接待大厅是拆除了1号楼(除交通核部分)重建的钢结构体系。
补充的连廊部分也是在外侧添加了钢柱进行加固。
城市客厅大平台采用了桁架结构进行加固。
B.节能。改建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使用:在已拆除建筑物的20%中,有99.7%被重复使用。通过使用三层玻璃以及太阳能电池板、LED灯、冷热库等大大降低了能耗。并且,新的边庭加入了控温系统,内部环境也更加舒适。
收工回家~
这就是OMA改造设计的荷兰政府部门大楼。一部由冰箱到微波炉的进化史。现在这栋大楼已经完工投入使用,因为下面热闹堪比shoppingmall,索性也就不叫什么外交部、水利部这么高冷的名字了,直接以门牌号RIJNSTRAAT 8称呼接地气儿又好记。
最后,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这个项目虽然来自OMA,但却不是库哈斯主导的。主建筑师是OMA的一位女合伙人Ellen van Loon。或许你也可以感觉到手法温和、细腻了很多。 有句话叫美人在骨不在皮。其实建筑也是如此。空间骨架改变了,即使形态体量变化不大也可以展现出跨物种的动人气质。
否则,把一栋政府办公楼改造成另一栋政府办公楼,到底是在改个锤子?
其余分析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