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本站经授权转载。
Why is it that when one man builds awall,
the next man immediately needs to know what's on the other side? 为什么一个人建了一堵墙, 另一个人马上想知道墙的另一边是什么? 《权利的游戏》 拆房:刘思佳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如果有一个人把蓝色看成绿色,把绿色看成蓝色,但他并不知道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比如别人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他看到的是绿色的,但是他和别人的叫法都一样,都是“蓝色”; 小草是绿色的,他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但是他把蓝色叫做“绿色”。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让他知道他和别人不一样?再细思极恐一点,你怎么知道你不是那个人?
这就是著名的蓝绿色盲悖论,属于逻辑问题,想去翻生物学课本的同学可以放下书了。决定色彩本质的是光学特性,但决定色彩认知的却是我们的大脑。
换句话说,就算你不是蓝绿色盲,是谁告诉你天空的颜色叫蓝色呢?如果在最初的最初,有人告诉你那个颜色就叫“绿色”呢?
承认么,或许我们认为的所有顺理成章都只是先入为主。
比如说,我们用四面墙限定出一个方盒子空间——看起来顺理成章,却也只是先入为主。 因为墙是双面的啊,你只看到它限定了内部空间,却忘了它其实也限定了外部空间。
划重点:空间中也是存在图底关系的。你可以简单理解成二维平面中的正负形关系说不定就是三维立体中正负空间关系的投影而已。
完成空间图底反转后,图可自成空间体系,底也可形成一个空间体系,二者共用边界,相互依存。也就是前面说的每一堵墙都可以限定出正反两面空间。
六字箴言——空间。限定。空间。
好了,武功秘籍已经告诉你了,怎么用就看各人造化了。先为大家介绍第一位修炼成功的优秀选手——Christensen&Co. Architects与RørbækogmøllerArkitekter他们接了丹麦技术大学(DTU)生物工程学院改造的活儿。 原建筑是经典的黄色砖砌建筑群。说是建筑群,但怎么看也不像一个team的,排排坐的格局真是相当貌合神离了。
校方估计也觉得这五根木头杵在这儿实在不利于校园生活的互助友爱,所以特别拜托建筑师多搞一点能进行社交活动、学习讨论的地方。也算正常需求。但必须要打破五根木头排排坐的格局。
小C和小R截断3号木头的中间段,先形成一个小中心。
将2号4号木头的中间段向中庭靠拢再次强化小中心的地位。
并顺势连接起各根木头形成名副其实的建筑群。
一层部分削减作为入口,再在顶层部分加建补齐消减的功能面积。
至此,排排坐的五根木头已经变成手挽手相亲相爱的好朋友了。
但这不是重点,我们的重点是要找地儿实战一下新修炼的武功秘籍啊。
手挽手之后,小C和小R得到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小中庭——就是这儿啦!
同时,小C和小R也希望在这里能满足校方提出的各种社交活动、学习讨论空间的要求。总之就是好多好多小空间,地方小才能相亲相爱抱团取暖嘛~
在开始之前,先跟我默念三遍操作口诀:墙这边是空间,墙那边也是空间。墙这边是空间,墙那边也是空间。墙这边是空间,墙那边也是空间。 先在首层的一边放置一个容纳社交活动的小盒子空间,这个盒子同时限定出了左右各一个半限定的开放空间,并将通入地下层的楼梯放置在右边的半限定空间处。
在对边置入另一个盒子空间,再限定出左右各一个半限定空间。
切记要不停的用图底转换去审视正负空间的形态。
二层继续将实体盒子错位摆放,不仅分隔了两个空间,还加强限定了一层的虚空间。
三层实体盒子再错位,限定出更多空间。盒子上方其实也是半限定的开敞空间。
至此,整个图底空间设计完成。再次划重点:平面图底关系的关键是正负形各自成图形,而空间图底关系的关键是正负空间各自连续独立。
最后,在中庭周围加一圈走廊增强联系。
顶层设置天窗加强采光。
所有的室内装潢都采用了北欧木材,这个被称作“生物圈”的小社交中庭还获得了木工奖。
这种武功秘籍长得就像个香饽饽,江湖好汉们都想来比划两下。
COBE在赫尔辛基图书馆竞赛中也用了这招。
只不过更简单更直接,一招鲜吃遍天——整个建筑都采用了空间限定空间的手法。
赫尔辛基图书馆竞赛咱们就不多说了吧,拆都拆了五六个了。COBE的基本想法是把“城市图书馆”变成一个“图书馆城市”,基本做法是把城市打个卷儿塞到基地里。
但因为这个“城市图书馆”的设定,COBE的图书馆空间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阅读和社交空间,而是给出了更细分的多样阅读和多样社交空间。你可以理解成各种各样主题的阅读盒子和社交盒子。
那么这两大类盒子怎么结合在一起呢?当然是想怎么结合就怎么结合了。简称“瞎结合”。
理由很是冠冕堂皇:城市本就是个多样化的大熔炉,各类空间本就不必划分楚河汉界。
在空间限定空间的具体操作上,COBE的中心思想是用阅览空间限定社交空间。阅览空间是私密的实体空间,社交空间就是开放的半限定空间。很耐撕了。并且各空间的形态和面积都不受限制,简直就是拥有一个仙女棒,变大变小变漂亮。
然后把它拷贝几层,有多少空间需求就拷贝几层,秒变一个“图书馆城市“。
各层的社交空间又融合成了一个复合多层的社交多样体。建筑首层虽然需要放置放映厅、报告厅等大盒子空间,但仍然保持了”空间分隔空间“的做法。只是铺满整个场地,使之与城市空间无缝衔接。
使用玻璃幕墙作为限定内外的轻质围护结构,补齐盒子间的缝隙。
可能唯一受限制的就是结构稳固问题了,因此搭建时各层之间要保持平衡稳定。
置入交通核和柱子,起到稳固结构的作用。
整个建筑内部的封闭限定阅览空间与借助平台形式的开放阅览空间相互贯通,并加入连廊使得内部流线得以循环。
在半限定的社交空间中加入公共楼梯和电梯加强联系。
再根据各类空间主题定制不同的外壳,建筑就基本就完成了。并且由于“空间限定空间“的做法,也格外适合通风。
不得不吐槽的是,最后长得有点儿憨
互联网世界中有个六度间隔理论,说任意两个随机选取、看上去毫无联系的社会个人节点,中间仅仅间隔6个人。换句话说,如果你想,你就可以在6个人之内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搭上话,无论ta是比尔·盖茨还是比尔·拉塞尔。但前提是你要相信,人与人之间隔的只是另一些人,而不是一堵堵不可逾越的墙。 空间与空间之间也是空间。 真正禁锢你的墙只在你的脑中。
图片来源:图[1][3][5][6][7][16] 来自https://www.archdaily.com/908312 ... s?ad_medium=gallery
图[5] 来自https://afasiaarchzine.com/2018/10/christensen-co-2/
图[2] 来自http://christensenco.dk/eng
图[8][9][10][11][12][13][14][15]来自https://www.beta-architecture.com/helsinki-central-library-cobe/
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