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本站经授权转载。
你知不知道,
难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 凡是有意义的事都不会容易。 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 《天气预报员》 拆房:宋家庆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地球上的任何一座建筑,都可以将人分为两类:来过这里的与没来过这里的。 但这种分类很无聊,既影响不了鸡蛋价格也预测不了股市升跌。就连建筑师本师也懒得多思考一秒:你来与不来,反正我都在这里。管他是谁来?再说了,家又不住海边,腿也长在别人身上——管得着吗?
为来的人设计,这是建筑师的本分。只是,最常见的天是不晴不阴的雾霾天;最常见的人是不尴不尬的中间人。
中国台湾台南市打算新建一座美术馆。基地就位于台南市市区内,与原美术馆相隔一个街区。选址还算不错,紧挨着一大块城市绿地。
甲方也确实看中了这块绿地,打算搞一个雕塑公园直接和绿地合二为一暗度陈仓,反正这次难得用地不紧张,闲着也是闲着。
至于美术馆,虽然是新建可也和一般美术馆没多大区别:有一部分免费展览区,虽然展品可能几百年都不换,但刷脸就能进。
当然,特展、个展、镇馆之宝的展就要凭票收费参观了。而具体门票多少钱就得看展览品的腕儿有多大了。
美术馆是属于城市公共资源,可没说是免费资源。花钱买资源,天经地义。你网上下载个盗版电影可能还得收费呢,何况是人类艺术的精华——还是正品、真迹、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 天下乌鸦一般黑,人家黑的光明正大,也就黑的让你无话可说。
但这事儿说白了是个管理问题,和建筑师的关系不大。设计的八层美术馆是货真价实,人民币玩家通关,没充值的逛两层开开眼——想继续看就掏钱,不想看就掉头回家。简直不能再合理了。 可惜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这么明显,人活一世也不是仅凭想与不想就能断个清楚的。最简单的,想看没钱看的找谁说理去?一道检票闸,在有些人眼里就是走个过场的道具,但在另一些人眼里却是看穿兜儿比脸还干净的CT机。
作为建筑师,逛美术馆可能比逛菜市场都溜。穷学生时代,为了一张门票啃一个月泡面的日子对很多人也不陌生。
现在功成名就的坂茂可能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看到这个项目时,他想的就是设计一个让检票闸消失的美术馆。无论有钱没钱、有票没票都能深入探索整个美术馆区域;或许不可能阻止馆方设置收费区域,但总要想方设法消隐掉那道泾渭分明的界线。
理想很丰满,但骨感的现实还是要靠胡吃海塞才能多长肉。怎么才能让收费分界线消失?一个字:乱!两个字:很!乱!三个字:非!常!乱! 你可以简单理解成一个打乱的魔方:虽然红还是红、绿还是绿,但你还能找到它们之间的界线在哪儿吗?坂茂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STEP1:水平打乱,交替设置两种展览。
STEP2:垂直打乱,加强二维联系。
STEP3:三维打乱。由于房间盒子般的分隔,无论怎么在盒子内布置平面,两种功能都不可能实现交叉,也就是无法让界线消失。所以我们需要让每一个方盒子都是两种流线的一部分——释放出盒子的顶部,让两种流线的人群都在此处汇集。同时顶部平台非常适合成为雕塑公园的展览场地。
STEP4:继续打乱获得更多屋顶平台。既然盒子的顶部平台已经被雕塑公园征用,那么同理,雕塑公园的部分场地就可以利用成美术馆的用地。等价交换,公平合理。
为了让免费参观可以贯穿整个美术馆的用地,需要制造出更多的屋顶平台。所以采用阶梯状的形体。
STEP5:形体打散,功能交错。不管怎样美术馆都会设置收费区域,这是客观事实。但怎么设置这些收费展区就是建筑师的主观意志了。坂茂将收费展区打散,以小盒子的形式作为围合免费展区的界限存在。
STEP6:收费盒子旋转错动,将打乱进行到底。旋转错动收费展览的盒子,让它们互相之间产生联系,旋转后的盒子可以与下一层的两个盒子相连系。同时也打开了免费展览区域与城市的接触面,使免费流线、收费流线与雕塑公园交错纠缠在一起。
STEP7:结构形式。因为建筑的地下需要设置停车场,为了保证停车效率,地下采用常规的柱网。而地上部分则经过地梁转换层放置在停车场上部,每个方盒子都采用桁架结构,互相堆叠从而保持结构的稳定。
STEP8:城市绿地加入战局,与雕塑公园勾结。底层的方盒子向外扩张,与城市绿地连为一体。
STEP9:内部加入电梯和疏散楼梯。
STEP10:设置具体内部功能。延伸至城市绿地的方盒子不便于容纳功能,就作为单纯的景观平台使用。
用地范围内的一层用作办公库房区,同时大型的临时展览空间、部分商业空间也设置在这层。
在方盒子外部设置楼梯,把各个方向的人群引入建筑二层及方盒子的屋顶平台。
用公共免费展览空间联系收费展览空间。
联系建筑三层及各方盒子的屋顶平台,同时继续用免费展览空间联系收费展览空间。
联系建筑四层及各个方盒子的屋顶平台。
在第五层继续用公共展览空间联系收费展览空间,并设置部分行政办公空间。
第六层主要设置行政办公空间,利用屋顶的公共展览区与下部楼层联系。 至此,整个美术馆的内部空间结构就算基本完成了。划重点:
说白了就是用打乱的收费展览空间去围合打乱的免费展览空间,两个展览就像同一条街的左右面,所有人都是同路人。
STEP11:亿点细节美术馆对采光需求不高,建筑立面开窗较少,所以这磕磕巴巴的立面就被设计成了面向城市的展墙。
室外平台上布置雕塑和绿化,也就是任务书要求的雕塑公园。
STEP12:编草帽最后就是作为建筑大师坂茂的恶趣味了。对编草帽有迷之喜爱的坂茂大师打算也送台南市一顶草帽。当然,送草帽要有个噱头不能乱给人扣帽子。大师看中了台南市的市花——凤凰花,所以顺手给这座美术馆戴了一个的五边形帽子。哦,对不起。是凤凰花的帽子。
虽然这顶帽子既没遮风雨也没挡太阳,但它意味着这个方案正式收工了。
这就是坂茂设计中标的中国台湾台南美术馆。
最后看一遍完整过程:
建筑师的力量很弱小,对抗不了这世界的规则,改变不了这社会的秩序,更去除不了人类无处不在的偏见、歧视与阶级壁垒。建筑师唯一说了算的,大概就是自己的设计了吧——还得是在方案阶段。
但至少在此时,建筑是对所有人开放的。
图片来源:
本文图片 [27] [28] [29] [30] [31] [32]来自http://www.shigerubanarchitects.com/works/2019_tainan/index.html
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