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本站经授权转载。
口袋里的钱,总不能像树林里的蘑菇那样自然繁殖。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拆房:徐豪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有些建筑师做方案就和闹着玩儿似的。 NO,NO,NO 我说的不是你大B哥。 B.I.G虽然经常很跳脱,但至少做个设计也是门是门窗是窗的。
今天要说的这位全程就一个操作,冷酷机械的仿佛一个莫得感情的—— 蘑。菇。柱。
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建筑师邂逅小姑凉的爱情故事; 而是一个建筑师醉心蘑菇种植喜获丰收的农耕故事。
蘑菇柱这种作物,出道即巅峰。 被美国著名农业科学家赖特先生成功培育以后就在约翰逊制蜡公司的地里大放异彩名垂青史。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赖大咖亲自带货,也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种植。 按理说,这玩意儿长得挺人畜无害朴实善良的啊。从结构图来看,柱身由下至上逐渐放大,呈收束型,且悬挑距离r与梁高d成正比,约为6:1。 但只要r与d的比例合适,这朵蘑菇就想长多大长多大。
而且作为一个结构构件,蘑菇柱很难得的具有空间魅力。 顶下的空间就像亭子一样具有半限定的灰空间效果;而顶上的空间又可以当做一个强制限定的平台使用。
同样也属于无尺度构件,可大可小可盐可萌。
再站一分钟赖特大大的迷妹。 果然玩转结构的建筑师才是人间精品。
人间精品凤毛麟角,大多数建筑师不过就是个日用品。蘑菇柱千好万好,唯一的毛病是存在感太强,和其他的门窗柱墙都不太能玩到一起。
正常人都不会为了一棵树舍弃整片森林;但有的人却会为了一朵蘑菇再种一片森林。
这个人叫 安德列亚·布兰茨 Andrea Branzi, 建筑出身但却以设计发家。 我的意思是,建筑之外的设计。 创办了大名鼎鼎的Domus设计学院,2018年刚获得设计界的诺贝尔Rolf Schock Prizes。
换句话说,人家跨界回来做建筑是不会被建筑师的很多约定成俗给束缚的。 记住这句话。
练手的项目是斯洛文尼亚的马里博尔画廊设计竞赛。 建筑基地位于历史建筑扎堆的古城区,南临德拉瓦河,景色优美。16000平米的用地看着不小,但里面却有三座历史建筑需要保留,还有一条大马路拦腰贯穿且场地有高差。
正常建筑师肯定会想着先消除或利用高差再拉拉体块排排功能。 但老A是艺术设计师,对功能高差啥的没兴趣,跨了半天界就看中一样东西—— 你猜对了,就是前面说的蘑菇柱。
当然,毕竟是跨界,老A还是拉了意大利建筑事务所 2A + P / A 来组了个cp才去报名参赛。
场地位于古城内,周边肌理较为较为琐碎,所以完整的大体量建筑与周围肌理并不和谐,所以消除建筑体量,仅保留屋顶,去除外墙。 也是为蘑菇柱登场扫除不和谐的障碍。
下面就要来种植蘑菇柱了。 但种多大size的是个问题。我们先依据场地原本的机理划分网格。
得到网格后,依据网格划分柱头大小。
在柱头之上加玻璃屋顶封顶。
那么,问题来了: 您蘑菇是种爽了,可建筑的实际功能怎么摆呢?不管怎么摆估计都会破坏蘑菇地的美感吧?
老A大手一挥: 全!放!地!下!
你没有看错。 在16000平米的用地上,人家就是很任性的把所有对墙面有刚需的使用功能都放在了地下。包括图书馆、办公室、会议室、后勤服务等等。
然后利用场地原本的道路,在地下一层划分出入口:东侧作为建筑车行出入口,西侧为货运出入口。
很认真的在地下排布好了功能。
排布再认真也没用,地下最大的bug是没有采光啊~ 仓库后勤也就罢了,图书馆办公室教室没有自然光是要玩暮光之城吗?
这烂摊子就得建筑师收拾了。 2A + P / A想出的解决方法是: 设置天窗。
为了使建筑看起来统一和谐,借用蘑菇柱的图形语言,设置非线性天窗。根据功能对采光的不同需求对每个功能块设置大小不一的天窗。
当天窗同时也会打破地上的蘑菇柱空间的完整性。
因此对天窗进行合并整理。
图书馆、创意产业中心、儿童活动等需要室外休闲活动的空间,因此将这些功能的天窗深化为小天井。
现在看起来一切还算不错,但还有bug。 就是怎么让参观者们自然的从地上走到地下。
所以2A又将南北两端的天窗改造为两个入口大厅。
厅内营造绿地庭院,模糊地上地下的差异感。
设置楼梯,并在两个厅之间加走廊连接,使之成为交通枢纽。
最后为满足消防疏散,每1500平米以内设置一个疏散楼梯间。
不得不说,2A为老A的种蘑菇事业真是操碎了心啊~ 障碍都扫除了,下面就看老A怎么把这片蘑菇给种出个花儿来了。
蘑菇柱做展厅,利用的主要是柱头空间。 一个个柱头其实就是一个个小展厅。那么柱头用半径多大的合适呢? 一般来说,展厅进深为5到24米不等。
也就是说柱头直径可以在5到24米之间选择。老A最终选用了直径最小为8米,最大为20米的柱头进行组合。
组合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线性连接,一种是集聚成团。
一部分蘑菇柱以集聚成团的方式放置在连接地上地下的两个大厅内部,作为主要的室内展厅。
每个厅内先摆放一组蘑菇柱。
然后充分利用通高空间,在原有蘑菇组团上再插入新的组团。
这就会使蘑菇柱形成高低错落的位置关系,带来更多的空间体验。 但老A是艺术家,怎么会被玻璃隔断困住蘑菇的生长?所以,他又向外摆放了几个蘑菇柱组团。
至此,画廊内的两组主要展厅空间完成了。
在两个厅周围设置旋转楼梯,使人们可以便捷地到达各个高度的展厅。
展厅之外的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使用,你可以理解成一个有屋顶的大广场。所以采用蘑菇柱的线性组合来进一步划分。
利用这些线性组团,在广场中心再围合出一个小广场供游客集中活动。
这些组团的一部分通过独立的旋转楼梯到达。
还有一部分共用一个楼梯。
再放置些咖啡餐厅等小商业。
至此,方案差不多就算完成了,但是还差一点。
后续这么多操作已经让原先的屋顶不适应这个建筑了,所以需要继续调整一下。
首先,屋顶的蘑菇柱太多了,需要让它们避让开保留建筑、中庭、天窗、地下一层的通道等等一堆东西。 先删除掉直接贯穿保留建筑的蘑菇柱。
其余的蘑菇柱适当地调整位置,避开下面的各种乱七八糟。
现在应该就算结束了吧? 还是年轻。
到目前为止,这些柱子虽然起了结构作用也划分了空间,但作为森林的概念来说,就还是个样子货而已。 老A和2A都是实心眼,既然要种出一片蘑菇森林,那就得真正的像个森林系统。于是,这些蘑菇柱被赋予了新功能:集水灌溉、通风以及集热发电。
①集水灌溉: 蘑菇柱可利用柱头收集雨水,两个玻璃大厅内的绿地需要水灌溉。在所有的承重蘑菇柱中,有两个与玻璃大厅的位置特别紧密,调整这两个蘑菇柱的位置,使其柱头完全置于大厅内。将其柱身改造为中空形式,利用柱头收集的雨水灌溉。
删除重叠的蘑菇柱并整理。
②通风: 把大部分功能放在地下还需要考虑的就是通风问题。 中空的柱身同样可以看做一个个烟囱,用于地下区域的自然通风。给每个功能区域增加一个用作通风的蘑菇柱。
③集热发电 蘑菇柱的柱头空间可以当做光伏板的载体,再增加一些蘑菇柱给予搭载光伏板的功能。
至此,才算真正完成这片蘑菇森林。
这就是Andrea Branzi 和2A+P/A联合设计的马里博尔画廊竞赛方案。
为了一棵蘑菇种出的一片森林。
再来看一遍完整过程:
有时候,禁锢我们思维的并不是懂的太少,而是知道的太多。 知道了太多的正确答案,反而忘了题目到底是什么。
很多的闹着玩儿,玩着玩着就玩出个新世界。 既然别人都想跨界玩建筑, 不如我们自己组团回家种蘑菇? 也算跨界了。
图片来源:
图[1]来自http://www.archcollege.com/archcollege/2019/6/44652.html
图[2][3][4][5]来自https://www.designboom.com/archi ... pa-maribor-gallery/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