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本站经授权转载。
一旦我们认定一件事情的时候, 我们的想法就会变得很片面。
《动物世界》
拆房:娄严墅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在建筑师的鄙视链中,站在顶端傲视群雄的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是—— 玩。空。间。 在空间建筑师眼里:玩形式的没内涵,玩材料的太肤浅,玩构造的基本都是自娱自乐,至于玩参数化的——你自己高兴就好。
只有空间才是“无之以为用”的真理之剑!是虚实相生里的高岭之花!是影响人类生理与心理行为的终极杀器! 这要怪就怪现代主义四大天王在空间之路上跑的太快玩的太猛,一不小心就给我等后代子孙造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错觉。如果说你柯你密当年对空间的追求还发自肺腑于战后人民群众物质极大不丰富的英雄主义爆棚,那么在挑三拣四脂肪肝遍地的今天,很多所谓创造行为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就真的是——无病呻吟了。俗称没事儿找事儿。
比如说,已经红到出圈烂大街的立体盒子漫游空间。简单说就是n个小盒子外面再罩一个大盒子,打完收工。
但这事儿也是有说法的,能追溯到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或者库哈斯的《S,M,L》。反正就是把规划城市功能的方法来规划建筑功能从而期望建筑空间内也产生如城市空间内一样闪瞎眼的街角邂逅转角遇到爱。 理想多恩爱,现实就有多少单身狗。友情提示:您的好友杠精已上线。
城市空间中之所以可以不断涌现出复杂漫游流线与浪漫邂逅,主要是因为同一条大街上每个人的目的地都是不同的,且还有可能随时变化。8点钟出现在街角咖啡厅的两个人,有可能一个刚上班,一个刚下班。
而当我们把这种空间模式复制到建筑中以后就会发现,不管把空间搞的多复杂,想象中的漫游与邂逅似乎都很难出现。因为在同一个建筑中,我们最难实现的不是空间复杂,而是目标复杂。
我们拿展馆来举例,将相同使用功能的空间分成几个盒子只不过是在人们脑中形成了同等级的目标,怎么走就成了所有人的问题。
还能怎么走?大部分人都只会选择跟着路标走或者跟着人群走。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空间设计的越复杂,人们就会越焦虑。路痴们在不断找路,强迫症们则会不断自我拷问:我真的走过所有房间了吗?
这就好比你想写一篇特别华丽特别深刻的歌颂雪花的诗歌,奈何却生活在赤道几内亚。怎么办?一张机票直飞大兴安岭啊~
这张机票的名字叫做——IAMU。这是德国人最新研究的一项智能信息架构技术,他们打算在2020迪拜世博会进行全球首秀。 迪拜世博会现在热度虽然不高,但依然进行的纸醉金迷。总占地面积438公顷,以“连接思想,创造未来”为主题,分为三个子主题:机遇,流动和可持续性。德国馆位于“可持续”分区,建筑面积约为4500平方米,是这次世博会中的重点场馆之一。
既然土豪国这么给面子,啤酒国也得展示点真正的技术。也就是前面提到的IAMU。 IAMU实际上作为一个情报辅助系统已经应用多年,这次是其面对公众使用的全球首秀。德国政府说IAMU基于实时定位系统(RTLS),当参观者在展览入口处“登记”时,只要佩戴上他们的姓名徽章,系统就会被激活。这些徽章将有一个内置的发射器,使IAMU能够对每个访问者的实时位置进行探测。随后将与额外收集的数据相结合,例如参观者在获得他们的徽章时,在参观展馆及其实验室时所收集的参观的展品数量、兴趣等数据。在人工智能的分析下,使用这些信息来实现每个人对空间及其交互元素(媒体、光、声音、动力学等)的不同探索。 也就是说在德国馆中,这项技术会成为每个参观者的隐形伴侣,根据大家的身高体重、兴趣爱好、吃没吃饱上不上厕所等信息定制不同的参观体验方案。
至此,德国世博会场馆建筑竞赛的设计要求就很明显了:就是来秀!技!术!的!竞赛一发布,德国政府就放出话来:即使场馆在世博会后拆除,也要让全世界知道这项技术是在德国馆首秀的!
4500平方米的德国馆要求有文化实验室、能源实验室,未来城市实验室和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四个展厅。但这些展厅也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要体验IAMU技术啊喂~ 至此,大家应该也都看出门道了。敲黑板:IAMU定制的个人参观方案解决的正是建筑空间中无法实现的多目的地问题。换句话说,前面提到的立体盒子漫游空间模式有了IAMU这张直飞大兴安岭的机票后,就从无病呻吟进化到有病呻吟模式了。
Step1 空间模块首先根据功能需求对每个空间进行定制。每个功能空间生成一个盒子独立存在,成为同等级的空间节点。
Step2 套娃空间
对每个功能盒子再次进行功能细分。针对参观者行为对空间大小的不同需求,将每个空间的内部进行不同形式的分割,这样参观者在盒子内部也可以拥有私密性不同的空间体验。
说白了,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尽可能多的提供不同的空间节点才能让IAMU计算出更多不同的参观方案。要不然你总共就一个展厅,人工智障也会算啊。
再将这些定制模块装进一个大空间里,使参观者在漫步的同时能够随时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互换。用建筑学的话说就是,盒子与盒子之间也是空间。这些空间既增加了空间体验的层次,也增加技术体验的层次。
Step3流线定制
根据基地轮廓生成大盒子空间,将空间模块进行三维的分布排列。
同时注意将盒子错开,以达到发散的空间分布。同时增加空间内部盒子造型的错落感,以强化每个空间模块的定制特点。
将参观者触及不到的工作区插入在建筑底层空隙中并在工作区上方加入垂直交通。
堆叠盒子完成后对空间模块进行排列组合,将每两个空间模块之间联系起来。这样盒子之间同样的排列组合就可以形成多条可推荐的路线。
在错落的盒子空间周围平台可以生成交流和等候空间,人们在进入盒子前后都处于公共空间,这样能够加强对信息交流的体验,使技术得到充分发挥。
比如说——一个23岁的中国建筑小哥毕业旅行来迪拜。上午9点他吃过早饭后来到迪拜世博会德国馆,进门就会拿到自己的名牌,开始了拥有IAMU技术的个人定制化参观漫游。他吃饱喝足体力好但钱不多,又不是相关技术专业,所以IAMU会给他定制尽可能多的展厅参观并避开所有纪念品商店,只在结束参观时安排一个快餐节点。
又比如——结伴同行35岁的IT精英Anna和Jolin,俩人都是人工智能崇拜者,她们提前订好了VIP于上午10点到达展馆开始参观。IAMU为她们避开了不感兴趣的城市文化展厅,并出于女人天生购物狂的理解,在参观路线里参杂了高级餐厅和购物区。
像这样排列组合存在无数条。IAMU通过对进馆后每个个体参观者的行动以及其既有身份和兴趣点的分析,给出每个人不同的参观路线。当然,听不听你说了算,但确实在客观上充分激发出建筑空间的潜能。
完成内部空间后,开始处理建筑造型。
为了使建筑适应中东气候并使内部空间可在外部可见,建筑师将整个建筑打开,用曲面楼板将建筑分为上下两部分。将底部曲面楼板裁剪,以适应底层阶梯广场的空间。并选择流动的楼板形态,使得交通空间更加简化,增大公共空间的利用率。
选择钢管网架结构支撑流动楼板,钢管随着弯曲的网架错落开,将建筑中间丰富的盒子空间裸露在外。
选取中庭上方楼板按网架分割成碎片状天窗,同时将建筑周边的空间加上透明窗子,使得建筑从内地到外采光浑然一体。
最后利用建筑内部平台充实内部绿色空间,并于场地周边铺满绿植,增强建筑与场地的联系,使建筑内外流通。加上表皮就可以收工了。
这就是新兴的德国事务所LAVA中标的
迪拜世博会德国馆方案。
让我们再看一遍完整设计过程:
如果没有IAMU这个技术外挂,整个德国馆的方案真的只能说是平平无奇。
Ta不是建筑上最出彩最炫酷的设计,却是最适合这项新技术体验的方案。 我们一直坚信技术的变革会推动建筑的变革,但却忽略了当代技术的发展早已突破专业壁垒下沉到生活。或许不只是技术推动建筑,而建筑也应该要为技术服务了。
图片来源:
图片[28]来源于https://www.l-a-v-a.net/projects/german-pavilion-expo-2020/
图片 [29][30][31]来源于https://www.factsfiction.de/projekte/expo-pavillon-germany-2020/#
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