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本站经授权转载。
It may not be pretty, but we headed to the city. 其貌虽不扬,扬帆亦远航。 《飞屋环游记》
拆房:张舒雅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这房子啊,和人一样。
不能选择出身父母,也很少能按照设想完美成长,稀里糊涂过个几十年,有些人进了名人堂,有些房子进了保护区。 然而,大部分,绝大部分都是无功无过的普通人和普通房子,自然进入养老状态等待自然淘汰。
但如果在安享晚年的日子里碰上一群爱闹腾的熊孩子,再想组个啤酒泡枸杞的养生局估计就比较困难了……
我说的这群熊孩子就是你想的那群熊孩子 MVRDV。
有一天,他们忽然脑子抽风参加了一个 法国波尔多市的城市规划项目竞赛。 加伦河右岸一片占地35公顷的废弃工业区需要规划更新。
但这却不是一般的废弃工业区,而是一片具有历史价值的废弃工业区。 在我们哏儿都,介基本就属于一般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
可很明显,波尔多市还没有制定《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这种地方法规可以按图索骥。 结果就是整个项目都散发出“谜”一样的气质—— 既不值得花大力气保护但也不敢随便拆了惹众怒;而法国甲方更是索性破罐子破摔把皮球踢给了建筑师: 啥要求也没有,能让各方都满意就行。
按照全世界各地的过往经验,这种覆盖率高的低层建筑历史街区都会被拿来先修修补补,再搞搞行为艺术,邀请各种画廊、studio、酒吧等等小众非主流入住,最后把一堆老古董捯饬成一个创意街区或者艺术小镇啥的。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798↓
但艺术不能当饭吃。 白天大家来拍照打卡装装艺术家就算了,晚上还是要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换句话说, 这种改造更新有一个隐藏bug是只能形成景区独善其身,却很难形成社区带动周边。 而景区和社区之间最明显的代沟就是能否成功开发出—— 居。住。产。品。
不会卖房子的艺术家不是好厨子。
MVRDV决心当个好厨子。 把这片历史街区开发规划成集商业、艺术、历史、文化、休闲、居住多位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典范!
321一般来说,帅不过三秒。
MVRDV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特么我们是个建筑爱豆啊, 丫规划怎么做?
好了,不开玩笑。 熊孩子组合不是不会做规划,而是不肯用规划的方法做规划。 常规操作不符合小爷叛逆的气质。
划重点: 因为MVRDV习惯用规划的思维做建筑,所以他们就决定用建筑的思维做规划。 基本思路是把一个历史古董建筑改造成一个集商业、艺术、历史、文化、休闲、居住多位一体的综合体建筑。这样如果一块地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其他所有地块都同样处理就ok了。 也就是所谓做一个建筑就约等于做完整个规划了。
说白了,MVRDV没打算规划一个片区,也没打算设计一个建筑, 他们真正的野心是研发一种模式。 一种古董建筑变身社区综合体的更新模式。
于是,MVRDV随便挑了一块地—— The Magasins Generaux du Sud (MGS) 。 这块地的现存建筑是一个古董营房。
你应该已经发现了,社区综合体模式的研发难点在于:怎么在古董建筑上增加足够数量的居住产品。 再不值钱的古董也是古董,拆除新建这种事儿就想都不要想了——无论是拆一小部分还是拆一小小部分,都不可能。
没有空地又不让拆除,新房子难道要飘在天上吗?!还真是飘在天上。
MVRDV给出的答案就是把加建的体量“飘起来”悬在原有结构上面!
但以一个建筑师敏锐的嗅觉,很明显这样做会产生许多问题: 功能怎么分区? 结构如何满足? 底部如何采光? 上下部分怎么连接? 怎么消除上下层的违和感使建筑成为一个整体? ......
自己挖的坑自己填。 您呼叫的甲方已不在服务区。
解决这一大堆问题之前,先进行一个简单的功能分区。 很明显,公寓只能放在社区文化中心上面。那就刚好,原有结构做文化中心,加建体量做公寓。
但别忘了,这本来就是一个规划竞赛,是MVRDV自己非要搞成模式研发的,还非要拿一个建筑开刀的——所以功能面积这种事儿就是浮云,压根儿没准儿,大家千万别纠结。
A.采光问题 因为不能对周围其他老古董的采光造成影响,所以首先按照光线角度对加建体量进行切割。
这样做不仅会减少新增公寓体量对于光线的遮挡,并且切割后的公寓也成功隐身,使人视角度不会改变原有街道恰到好处的尺度感。
另外还要保证底层文化中心的采光。 首先留出采光缝隙,也顺便把公寓区划分为适宜大小的体块。
现在光是投下来了,但却被不透光的屋顶给挡住了。 所以,果断把屋顶掀了,保留原有形态肌理,材质替换为玻璃顶。
从内部看,改造后的屋顶长这样↓
B.结构问题 把上部柱子延伸至下层,屋顶开洞,打断的空间作为绿化种植中庭。
C、干扰问题 选取公寓底层空间作为公共交流区,夹在文化中心与公寓之间,减弱底部公共空间对上层居住空间的干扰。
同时在文化中心的布局上,把较为安静的展览功能放在顶部,进一步减弱对居住的干扰。
D.交通问题 运用最简单的办法,插入纵向的交通核+横向水平连廊解决。
E.形象问题 沿光线切割面加入可调节的统一格栅外立面,连接分散的公寓体量并与下层结构衔接为统一的整体。
F.细节问题 最后,丰富细节,切割的三角区域再利用为阳台或者种植平台。
至此,方案基本完成,最终长这样↓
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最终的结果也堪称神级爽文。 叛逆熊孩子们就这样用一个建筑赢得了一个城市规划竞赛。 项目已于2014年开始施工建设,最终将为市民提供2400户住宅,以及店铺、办公和其他公共设施。
其实也没有那么神秘。 MVRDV的这个套路叫做 “研究性设计”。 提供的不是一个结果, 而是一套方法论模式。
就好比老板让你请30个人吃饭,你就傻fufu的去找能坐30个人的桌子;而隔壁新来的熊孩子却研究了每个人的口味喜好,精心搭配成5人一桌共六桌。 看似你俩都完成了任务,但老板内心盘算的却是:如果明天请100个人吃饭,你个傻子上哪儿去找能坐100人的桌子啊?还是熊孩子靠谱,就算请1000个人吃饭,也不过是200份五人套餐嘛~
虽然老板可能永远都不会请1000个人吃饭,但这并不影响ta开除了你。
后来MVRDV还在波尔多市民广场上举办了名为“悬浮的Bastide Niel市”的展览:将建筑模型按照计划中的分布安装在一批支撑杆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展示,市民可以穿梭其中,亲自体验在改建后的城市中穿行的感觉。
都说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可解决了问题的不一定都是好设计,还要看答案的数量和质量。
有的建筑师用一个答案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有的建筑师却用一个答案解决了100个问题。
图片来源:
[5]、[6]、[7]、[8]、[9]、[10]、[11]来源于http://www.mvrdv.com
[1]、[2]、[12]、[13]、[14]来源于百度图片
[4]来源于视觉中国
其余分析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