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志(公众号ID:jianzhuzhi),作者:璐璐,本站经授权转载。
这时的你......
设计的切入点究竟skr啥?
环境
从场地环境入手做设计,最重要的是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结合,这种情况主要常见于复杂地形(如:坡地或山地)上的建筑设计,场地上形成的自然高差,使得我们不能按照常规思路进行思考。
以“赖特——流水别墅”为例:
流水别墅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由F·L·赖特设计。建筑所处的基地环境具有一定的高差变化,在设计时,设计者主要从基地环境出发,将流水、岩石、树木巧妙地组织在建筑中,使得建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当人们置身其中,可以在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感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魅力所在。同时,这些介于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之间——走道、桥、平台以及台阶,更是提升了这座建筑的空间体验。建筑内,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的壁炉,更是体现了环境和人悠然共存的最高境界。
结构
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结构的方式介入,但结构作为建筑得以站立的“骨骼”在任何项目中都可以承担重要的空间作用,当以结构的形式介入一个场地进行设计时,最后所形成的建筑会呈现出空间与结构一气呵成的感觉,并且,形成一种特定的场所感。
以“柳亦春——龙美术馆·西岸馆”为例: 龙美术馆坐落于上海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的核心位置——龙腾大道3398号,原址北票码头,由国内著名建筑师柳亦春负责设计改造而成。美术馆主体建筑以独特的“伞拱”结构为建构特征,共分为四层。地上两层为当代艺术的展示空间,大尺度出挑的拱形空间表面由质地细腻的清水混凝土浇灌而成。
设计者从结构入手,采用独立墙体的“伞拱”悬挑结构处理建筑的外部立面和内部功能空间,同样的拱形元素,在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不同类型和性质的空间。机电系统都被整合在“伞拱”结构的空腔里。这种结构性空间不仅在形态上对人的身体形成庇护感,而且与江边码头保留的构筑物“煤漏斗”形成视觉上的呼应,营造出理性冷静的工业感与原始感,以及对比鲜明的力量感与轻盈感,同时赋予美术馆建筑以极具敏锐的当代性和创造性。
空间
在一栋建筑中,空间才是真正的“主角”,良好的建筑空间不仅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还能带给人印象深刻的空间体验。设计建筑其实也是在设计空间。
以“密斯——巴塞罗那德国馆”为例: 巴塞罗那德国馆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主厅用 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支承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第一次确定了流动空间的概念。
在这部建筑作品中,很好的体现了从空间入手做设计的思想。密斯从空间和形式的流动构成入手,采用板片构件来组织空间,通过不同位置墙体的连与断或者是墙体材料的隔与透,来进一步影响室内外空间之间的关系。充分诠释了“流动空间”这一设计理念。当人行走在其中,在空间的自由流动之间,依旧可以感受到基于精确数理和几何规则操控的建造体系。
自然
以大自然作为切入点进行设计,主要体现在仿生建筑设计。应用类比的方法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进行创新,同时也是为了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持生态平衡。仿生并不是单纯地模仿照抄,它是吸收动物、植物的生长肌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建筑的自身特点而适应新环境的一种创作方法。
以“建筑师Andreas Tjeldflaat——Homed住宅”为例:
在纽约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里,建筑师为了让无家可归的人有房可住,他们利用“垂直土地”(建筑物空白的侧墙),结合城市中已有的灵活框架脚手架,模仿自然界的蜂巢设计,采用六角形房屋模块拼凑在一起,建成了这座城市低廉住房的微型社区群。
这个微社区单元除了给无家可归的路人提供了居住场所,还把城市荒废的“垂直土地”利用了起来,环保材料、3D打印技术、脚手架等的运用也大大方便了微社区的安装与迁移。
典故
以典故为切入点进行设计,构思视角独特。将虚构场景变为现实的同时,整座建筑也变得富有诗意。
以“贝聿铭——美秀美术馆”为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美秀美术馆的出现,源于贝聿铭和小山夫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共同兴趣。《桃花源记》提到的世外桃源,以及尽头“若有光”的设想使得两人一拍即合。这个故事并不仅仅是对设计的一个小启发,而更多反映的是背后的文化根基。
这座美术馆坐落于日本的滋贺县。古称“近江”,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西与京都府相临。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被日本人视为“生命之湖”的琵琶湖,就位于此处。设计者希望在此营造一座属于这里的“世外桃源”。
进入隧道之后,回望隧道入口“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隧道出口,能远远地看到美术馆
贝聿铭说:“我们特意把入口通道拉长,让馆身时隐时现,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布道的安排也精心设计,强调了整个时间上的体验,正好呼应了日本文化中关注的‘间’,也就是空间的历时体验。” 在该部建筑作品中,以典故作为设计切入点的同时,结合场地的自然景观和建筑史进行构思。(神慈秀明会的起源——世界救世教创始人冈田茂吉梦想着“建设地上天国……在那里人类拥有美丽的精神和心灵。)而当人们看到隧道尽头的一点亮光时,便会对这一点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
器物
以器物作为设计切入点,通常是将具象的物体经过抽象化的设计,运用到建筑中。使得人们在欣赏建筑时,更容易引起某种联想与共鸣。
以“庄惟敏——通辽马头琴博物馆”为例:
通辽马头琴博物馆属于整个沿河博物馆建筑群中的一个,基地位于内蒙通辽,带有科尔沁草原特有的辽阔、平坦的景观特征,南侧临河,沿河有狭长的滨水场地,河道经过修整后护岸变得较为人工化,场地中规划有若干博物馆,包括服饰博物馆、蒙医药博物馆等,马头琴博物馆是其中之一。
博物馆外部设计主要运用了蒙古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马头琴文化(马头琴被誉为“草原钢琴”,蒙古语称“绰尔”,被蒙古族认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以马头琴元素为主,蒙古族元素为辅。将马头琴整个轮廓用为博物馆整个外轮廓,从上方看整个博物馆呈马头琴形状,上方将琴弦形状作为装饰,线条流畅而赋予动感,彰显了歌舞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风貌。马头部分做了一个立体的马头作为博物馆独特的标志,以加强其形式感,使其成为一个地标性建筑。中间部分相比两边细长,看起来有一种延伸感,并采用玻璃使其有通透感,看起来与马头琴更加相像。同时,博物馆内部的“空腔”空间,除了隐喻马头琴的共鸣腔,其本身也是结构的组成部分,三个大的“空腔”顶起了弧形的屋面,形成了报告厅和展厅。
折纸
折纸发源于中国,但真正把折纸艺术发扬光大的,却是日本人。日本的折纸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非常能够看出日本人的创造力、智慧。甚至折纸更是全国小学的必修科目。他们认为除了可保存固有的文化外,通过折纸可启发儿童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更可促进手脑的协调。
以“隈研吾——九州芸文馆”为例:
隈研吾设计的九州芸文馆将会作为日本福冈市的博物馆和文化中心,成为当地一个景观。受到日本传统艺术——折纸的启发,众多折叠面形成了建筑内部的庭院和通道,还围合出了用于创作、展览艺术文化作品的室内空间。
这座建筑的设计灵感受到日本传统折纸艺术启发,折叠面使光线与墙面有互动,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都变的迷人有趣。编织风建筑表皮和日本灰色调蕴含了自然形态与光泽。建筑大部分都是单层的,天花板与外面的屋顶一样具有折叠棱角,有些部分的天花板打开,露出夹层或高处的楼层。它低而棱角分明的形态模拟的是远山的轮廓和附近Yabe河的流线。这个建筑的空间联系了室外环境,成为了蕴藏着文化传统和创造力的地标性建筑。 建筑设计的切入点有很多种方式,任意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设计切入点,关键在于切入后再与其它的要素产生碰撞、磨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作品。
· END ·
图片除注明外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告知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