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作者:武鸿儒,本站经授权转载。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白居易《简简吟》
月黑风高时,熬夜赶图天。 算算日子,明天交了图就可以准备毕业典礼开启嗨皮时刻啦! 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的毕业生们正在这最后一个通宵夜里兴高采烈的讨论着即将到来的幸福生活——究竟是先补一下睡眠还是先补一下美剧呢?
然而,一场大火从天而降(也不知哪里冒出的火)为所有的纠结画上了句号。 当大家发现着火的时候,已经控制不住火势了,只能纷纷逃离先保住小命要紧。 所幸,这场大火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但是! 人跑了,图还在! 图纸们损失惨重,第二天要交的毕业设计几乎都葬身火海。于是,就出现了数千学子看着大楼燃烧哭天喊图的悲惨景象。
当然,光哭是没啥用的。 校长当机立断,全部延期毕业重新画图。 这真是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同时,学校还发起了 新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国际设计竞赛。 对,就是国际竞赛。 因为烧掉的这座教学楼可不是一般的教学楼。 而且是相当不一般。
老格拉斯哥艺术学校 时间回到一百二十多年前的1896年。 格拉斯哥市一位28岁的年轻小哥儿接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大型建筑项目,为当地的艺术学校建一个新校舍。 当时的欧洲正在处于新旧变革的激荡时期。工业革命恨不得对封建社会的一切斩草除根,而旧时代的遗老遗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决不认输。但我们28岁的设计师对这一切都不care,因为他都不喜欢:新的工业风格太蠢笨,而老的古典风格又太繁复。于是,小哥儿琢磨着能不能搞一个新的style——既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但又强调手工艺,最好还有点小清新。 这一琢磨不要紧,直接琢磨出个格拉斯哥style,跑步进入当时最红的“新艺术运动”粉丝圈,并成为英国群的群主。
这位小哥儿就是现代艺术史上大名鼎鼎的 麦金托什。 而这座他初试牛刀的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校舍也成为了“新艺术运动”在英国的建筑代表作。也就是前面一把火烧了的那个。
这样一个有身份证的经典建筑被烧毁自然是令人痛心疾首,所以校方对新格拉斯哥艺术学校设计竞赛的唯一要求就是—— 致敬! 致敬! 致敬!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新建筑一定要表达出对老建筑的充分敬意,其它的随便吧,我们实在太伤心了也想不出什么要求了。
好吧,那我们就先来看一下麦金托什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首先是装饰上,为了响应工业化时代材料和大规模生产的需要,门窗等构件全部采用铁制直线元素。
内部空间上突出光的运用。 工业革命早期,玻璃仍未普及,人们对光的运用还不太多。而麦金托什创造性的采用三角形玻璃天窗和侧高窗进行采光,堪称玻璃运用的典范和先锋,为自己在建筑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玻璃天窗 屋顶侧高窗和大面积玻璃窗 这些我们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设计在当时可是石破天惊的胆大包天。 所以,一切脱离时代背景的建筑评价都是耍流氓。
那么,问题就来了。 无论当时多么石破天惊,今日也是寻常。 怎么能把这些现在随处可见的东西设计出闪闪发光的敬意呢?
新学院就选址在被烧毁的老格拉斯哥艺术学校正对面,基地长76米,宽28米。
基地里有一栋幸免于火灾的属于老格拉斯哥学院的三层小楼。
致敬1.0:模仿 我们致敬一位歌唱家,会去模仿ta的唱腔; 致敬一位书法家,会去模仿ta的字体。 那么,致敬一座建筑,也是同理。 我们可以去模仿ta的空间布局。
所以我们根据老的平面布局方式将走道的两端布置交通核,走道的两边布置功能用房,创造布局的熟悉感。
致敬2.0:创造 功能排好后,形体内就只剩下一个很窄的中庭空间。
我们前面说了,麦金托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光线有了创新性的运用; 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对光线的创新性运用又是什么?
如果说麦金托什是将自然光大面积的引入空间内,约等于给千家万户装上了电话; 柯布西耶、路易斯·康、安藤忠雄等人就是将光塑造成了空间符号,基本进入手机时代,电话成为身份象征。
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光就应该成为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与你互动,成为你认识世界的主要道具。
STEP1: 在中庭加入三个新功能区——交流活动区。
STEP2: 在新功能区中引入光线,将光转译为空间,创造出光庭(光线驱动器)。
引入光线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让光线被感知。 划重点,我们要对光线形态进行限定。 换句话说,安藤忠雄们是对光进行了二维形状上的限定,而我们现在要对光进行三维形态上的限定。
STEP3: 将光庭封闭。
封闭光庭这个点很重要,它将光的空间与其它空间分离,自身组成了一个独特且完整的系统——小本本记好了,按需使用。
用反光能力和聚光能力强的白色来进行封闭表皮的涂刷,增强光的感知力。
我们知道,在一天中的不同的时刻,随着天空中太阳角度的变化和云层的变化,光线的明暗会发生变化,同时随着空间的逐渐深入,光线射入的部分会越来越少。 所以,为了增强光的存在感,一个反光强的材质必不可少。
STEP4: 用光线驱动流线 如何全方位的在这个只有6m进深的中庭里去体验这个光空间的变化是流线设计的重点。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江南园林,虽然很小但行走其中却是步移景异。但如果把所有遮挡去掉,一切景观一览无余,你还会觉得有意思么?就是因为植物,假山等小品的遮挡和阻隔,让你绕啊绕,时而能看到,时而看不到,每一个场景都有新的体验,我们才觉得有意思。 同理,这里运用的手法也主要是: 隔和露。
按照自然层将光庭分割。
层与层之间用楼梯连通。
然后开洞让光线来引导流线的行进,从而产生桃花源般的体验——仿佛若有光。 人在行走的时候,不仅可以感受到光线的明暗变化,同时也可以与两侧的功能空间产生视线交流。
当然,在光庭上开洞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通风。 物理知识点:光筒(烟囱)的顶上气压大,底下气压小,在光筒的下部开洞与建筑内部连通起来,整个建筑就会形成一个通风回路。风从建筑的表皮窗户进入建筑,会通过光筒流出,从而形成一个源源不断的送风系统。
STEP5: 立面设计 根据功能块的布置将建筑包裹起来。
在保留建筑与新建筑连接处创造玻璃界面,一方面柔化连接方式,一方面具有观景的效果。
在面向老建筑的地方,内凹形体,创造最佳观赏距离。
将北面的墙体开窗的位置倾斜,增加北面空间的采光量。也顺便致敬麦金托什的高侧窗。
室内看高侧窗 这就是史蒂夫·霍尔设计中标的 新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看一遍完整过程:
但要我说,霍尔也算心机。 “光线引导流线”本就是他的惯用套路,借着致敬的名义再次给自己打了广告。 所以,打铁还得自身硬。 只要你方案做得NB,就有人排着队帮你来解释设计。
另外,2014年大火之后,校方在建造新楼的同时也修复了麦金托什的老楼。修了整整5年,本打算赶在2018年9月纪念麦金托什诞辰150周年的时候重新开放。然而,老楼在6月却又突遭大火,烧的只剩框架。
这世上大概不会有永恒的建筑了, 但好在还可以有永恒的建筑师。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文案撰写和指导 本文图片【1】【2】【3】 来自http://www.sohu.com/a/236303726_100147587 图片【4】【5】【6】【7】 图片【9】【10】【11】【12】 https://image.baidu.com/ 图片【13】【14】【15】【16】【17】【18】【14】 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