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作者:宋家庆,本站经授权转载。
梦不会逃走的,逃走的一直是自己。 野原广志 《蜡笔小新》
从建筑的本性来讲,任何一个设计都需要为至少两个甲方服务。 一个是出钱出地盖了房子归自己所有但一年可能也去不了一回的显性甲方, 俗称“金主“; 另一个是啥也不出但房子盖了就是给我用每天都要进进出出的隐形甲方, 俗称“当家作主“。
但在商业社会里,建筑也不过是个business。金主永远是金主,当家的却不一定能作主。 毕竟,甲方乙方的爱情已经是一地鸡毛了,实在有点顾不上第三方的意见。
除非,这个第三方是—— 熊孩子。
作为祖国的花骨朵儿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一切要求都是正当合理且必须满足的。
翻译一下就是: 在幼儿园设计中,无论金主甲方提供的条件多么苛刻,作为建筑师也要为熊孩子们实现一切日常需求。
像下面这个。 幼儿园被规划在韩国首尔的一个高密度居住区里。 换句话说这是作为开发商的甲方压根儿就不想建的一个配套。
条件当然就不会很美好了: 场地面积总共只有600㎡,建筑密度要求控制在50%以内,但幼儿园的功能需求却有2100㎡,其中还包括10个停车位。
说实话,幼儿园这个物种,你要是想凑活,你家楼下的小卖部也能凑活开一个;你要不想凑活,“基于儿童生理/心理特征下的当代幼儿园空间布局类型与形态研究“够写一篇博士论文的。
矫情一句,这完全取决于建筑师的良心。
当然,我要说的这个建筑师必须有良心。
场地有限不是借口,合格幼儿园需要满足的后勤流线和学生流线分离必须要满足。 但是,场地只有一条边面向住宅区主干道,因此这个唯一的沿街面将要同时解决人流入口和车流入口。
解决方法是将这条边折一下, 一条边变两条边。
也就是假装互相看不见。 幼儿园的主入口和后勤入口分布在不同的边界上,在视觉上得以分离。
解决完入口,我们再来看功能。 我们说了,对于幼儿园来说,面积要求的弹性很大,主要还是要看建筑师的良心。
简单粗暴的做法: 地面以上全为幼儿活动室,办公和后勤放在地下。室外活动空间一部分在地面,一部分可以放在屋顶。
这个做法的问题是空间过于狭小,不利于熊孩子们释放天性。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怎么把这个狭小闭塞的幼儿园变得让孩子们可以自由跑跑跳跳。
第一招:让空间变大 在公共空间和各教室之间加入过渡小门厅,增加空间层次。
但是原本狭小的公共空间在感知上并没有被扩大,公共空间依然有着强硬的边界,所有空间依然互相独立的存在。
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们,物理属性比如强度、大小、形状等相似的对象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也就是“完形趋向律”。 因此具有直线边界的空间,很容易被感知为独立的空间。
同理,如果不让墙体的两边延长线相交,而是向外延伸,也就没有了两个独立空间的感受,相邻的区域连接成一个整体,空间就被放大。
所以我们对公共空间的边界进行倒角,把散布在犄角旮旯里的空间连为一个整体,让空间在视线上连续而完整,不再闭塞。
第二招:让空间变连续 我们以前就讲过: 破碎的可能比完整的更好用,流动的比整齐的空间更大。
所以,建筑师打散原本置于首层的儿童活动空间,既然面积不富裕,那就把打碎的活动空间连续分布到每个楼层——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占有更大的空间维度。
通过公共空间的打散,实现了幼儿园每层活动空间的扩大。不管在哪儿,打开教室门就是活动区。
分散的公共空间通过活动台阶连接:
楼梯的连接,将各层活动空间成为整体,熊孩子们有了充足的瞎跑空间。
第三招:物尽其用 家中就这么点值得炫耀的东西,得让大家都看见才行。 于是立面上沿着各层公共空间开窗,也是在外围视觉上放大建筑的手法。
联系各层公共空间的楼梯与滑梯向结合,让孩子们打开门就达到了滑梯游乐区。
第四招:通而不达 延长的流线是扩大了体验,但孩子们终究免不了进入各自小小的教室。为了避免重新被打回现实,不如假装到底。 教室不仅在朝外的界面开窗,也向室内公共空间开窗,在视线上努力扩大自己的感知,这样教室和公共活动空间互帮互助,都获得了更多的可以感受的空间。 也就是我国古典园林中常说的“通而不达“,同一个空间”去到了“是一种感受,”看得见去不了“又是一种感受,于是空间体验也就double了。
第五招:缺什么炫什么 1.教室数量少 建筑公共空间的打散是延长了内部活动的流线,但是室内空间依然很有限。长时间呆在屋里,熊孩子们还是会想看看外面的世界。那怎么让小小的房间里可以看到更多的世界呢?这里就用到了视线限定的方法:
建筑立面的窗户被分为四个尺度,成人视线高度、儿童视线高度、天空视线高度、儿童和成人共用视线高度。
这不仅丰富了建筑内部的视线,也丰富了建筑对外的展示,原本一个尺度的窗口就说完的,偏偏要用四个尺度的窗口,模糊了原有楼层的形象,给人一种这里有好多好多教室的错觉。
2.苗圃基地少 说好的种植苗圃呢?建筑师是再厉害也变不出来新的空间了吧。 但孩子们的事儿绝对不能含糊,种植苗圃的主要作用是为幼儿创造认识自然的条件,新的空间是找不到了,因此在幼儿能够接触的墙脚设置垂直苗圃区。
这样苗圃成为了幼儿园形象展示的一部分。
屋顶花园和墙体苗圃让幼儿园在周围高耸的住宅楼面前一点也不输气场,丰富的空间形象,让建筑格调满满!
这就是由 Jungmin Nam 设计的 位于韩国首尔的 Flower + Kindergarten!
整条街上最靓的崽儿~
下面看一遍完整过程:
这个设计实在说不上有什么了不起的理念理论idea。 就是细细碎碎的把能为孩子们想到的都想到了而已。
有些设计靠智商,有些设计靠情商。 靠智商可以考第一; 而靠情商的会得到幼儿园的小红花。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文案撰写和指导 本文图片 [14][20][21][23][27][28][30][31][32] 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