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志(公众号ID:jianzhuzhi),作者:ua竞赛组委会,本站经授权转载。
编者按:2018年度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结果已经揭晓,本文将以视频+图文的形式深度剖析2018UA竞赛一等奖作品,为读者全面展示作品设计背后的故事,以及设计者的所思所想。
“所谓纯粹的现在,即吞噬未来的、过去的、难以把握的过程。据实而言,所有知觉均已成记忆。”
设计说明
“纪念”意为人们通过特定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物)表示怀念,是一种具有情感和精神偏向的主体心理活动。而纪念性建筑是为纪念某人或某个事件,负载了特定的纪念精神和情感的物质空间载体。
本案以亨利·柏格森有关物质与记忆思想为出发点,寻求挑战传统的纪念空间,并深入研究城墙和纪念的关系,以时间为轴,串联物质、记忆、纪念与空间,重构城墙断裂段,营造记忆场所,场所是对话物质,历史,记忆的媒介,纪念性与日常性并置、交织其中。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
背景起源
论六朝古都南京的古建筑,明城墙必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岁月沧桑、历史澎湃,明城墙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为南京体量最大的古董、也是金陵城最深的乡愁。
南京城墙始于公元前559年,城墙不断地发展,在明朝形成完整明城墙的格局,清朝对城墙的保护更趋弱化,民国之后的战争与自然灾害对城墙的破坏愈加严重,90年代后,对城墙的修缮逐渐开始。
城墙宏伟历史遗迹近千年的屹立背后,南京明城墙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从明朝至今,城墙作为南京城重要的防御工事,在一次次惨烈的战争中屹立不倒,守护着南京城。 “历史故事”如在往昔,脍炙人口的传说如在耳边,有城墙这一活着的史书的存在,才有古人与今人的心有灵犀,产生情感沟通和共鸣。
严肃历史的对面,南京城墙也有另一面。在南京人的眼中,城墙从不只是一堵防御工事,它早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之中。遛鸟散步、午睡休憩、运动健身,有墙根下叫卖的小贩,古有朴的传统民居,城门口爷爷奶奶聚集聊天,小孩早已当游乐圣地。在日常生活中,在市民心里,这是城墙温情的一面。
至始至终,南京明城墙本就是一座纪念性与日常性的结合体,是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设计过程
南京明城墙前湖段断口,经历了战争和洪水的洗礼,局部出现了坍塌,露出了明城墙的地面遗址及城墙的横断面,由于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又是城墙风光带的组成部分,是市民生活中纪念城墙的绝佳地点,所以我们的设计从这开始。
选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明陵路前湖段城墙转角向北约200m断裂处,断裂处东侧为南京城市干道明陵路,北接前湖,西北方临近南京植物园。
对待城墙的方式,不同历史时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战争年代,南京城饱受战火的洗礼,城墙的破坏也不可避免,那时生存是难题,更遑论城墙保护了。因此明城墙留下了大量破损、甚至断裂的部分。
上世纪六十年代,拆城运动波及南京,城墙面临被完全拆除的危险,此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墙阻隔了两端,部分城墙被拆除,洪水冲断部分城墙,城墙修缮活动缓慢,曾经守护人们的城墙,渐渐被人们遗忘。
如今,人们愈加看中城市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城墙作为南京城的名片,也显得愈发重要。所以,城墙保护运动兴起,一部分破损的片段被重新连接。而所采取的方式,大部分是用现代技术,仿古修复。
面对前湖段的破损处,一个问题出现在脑海中,如今我们该用一种怎样的态度与城墙相处,如何恢复其往日荣光,维持纪念性,同时结合生活,增加日常性?
在设计中,整个方案分为了三个部分,底层的历史公园,中层的纪念馆以及外表面的玻璃砖块,分别代表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底层的历史公园受到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物质与记忆》一书的启发,交错的廊桥悬空架设在城墙地基遗址之上,既保护遗址本身,又能让参观者与这些砖块产生近距离的接触。
廊桥在城墙两侧继续延伸,与周围的公园、道路相连,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纪念馆内部,模糊建筑的边界。两侧的局部位置,设置了平台,让纪念馆拥有承载更多日常性的可能。
遗址之上纪念馆是建筑主体部分,将南京城墙发生过的一些历史事件,提取为22个片段,运用用蒙太奇叙述手法和流线组织,完成纪念馆空间构架。形态上,纪念馆提取城墙的空间、造型、建构方式等特点重构展厅空间,完成记忆的重构。
思索空间:在这条自由的历史长廊中,纪念馆融入了思索空间,在喧闹的城市中,提供一个思索过往的机遇,重新思考城墙,思考历史。
中庭:中庭是贯穿所有空间的核心,它以时间为序列,承载不同年代的城墙砖遗迹,砖块从遗址向上升起,提升人们关于城墙历史的参与感。
体验空间:提供思考物质与记忆的场所。多条路径进入空间内部,首先溯源历史,在铭文中,书画里,诗句间寻找几百年的变化与联系。
被破坏的事物不能复原,破坏本身亦是一种见证历史的方式,如同前湖段断裂的城墙。本方案并没有采用原有技术修复城墙,采用与城墙砖尺寸相同的玻璃砖。这样既保留了差异性,也在形态上,完整延续了城墙。
随着时间流逝,城墙的衰败不可逆转,不同区域城墙集体记忆也各不相同,未来,针对性的纪念方式和地域性的纪念元素将带来别样的纪念场所,缝补重构断裂的城墙。
南京城墙的一砖一石,承载着岁月沧桑,是城市的史书,记忆的博物馆,不仅承载着过去,也开启着未来。
学生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