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建筑》(公众号ID:UA_2004),作者:Leo,本站经授权转载。
做建筑师,什么最重要?
建筑,要求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尤其作为成熟独立的建筑师,还必须掌握公关技巧,学会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既要能实现自己的建筑理想,有时又要兼顾设计团队良好的收入。设计才华、社交才能、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他与人打交道的技巧,都是成为一名杰出建筑师的重要因素。
中国建筑史上和一所大学颇有渊源,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早期的许多国产大师都出自宾大,梁思成、林徽因、陈植、童寯、杨廷宝、众所周知,杨廷宝和路易·康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同窗,在宾大的档案馆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剪报,记载两人同获设计提名的光荣历史,可见路易斯·康在学生时代也决非庸碌之辈。
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集体照,后排左二:童寯。版权:童寯家属。
在康时代,有一个很卓越的竞争对手,那就是贝聿铭。两人虽都毕业于宾大,这是一对同处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建筑大家,但是建筑道路却大相径庭。历史上两人每一次正面交锋都上演建筑师竞标的惊心动魄。下面,小编斗胆非学术八卦一下两位的大师,在历史中总看到现实的印记,希望给我们启示。
路易斯·康&贝律铭
路易斯•康
康,1901年出生于大西洋上的爱沙尼亚岛,探索一下其成长经历,自幼受宗教的影响相当深远,从小即以宗教、音乐以及哥德、库勒等人的文化作品为精神食粮,认为精神和理念高于一切。康相当程度上受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影响。
路易斯·康耶鲁正在观看耶鲁大学美术馆的四面体天花板, 1953. Gelatin silver print. Image @ Lionel Freedman.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Archives Transfer
3岁时,被炉火被火炉中煤块发出的火光深深吸引,伸手去取煤块,烧伤了脸和腿。这束光和脸上永远的疤引领他用一生做一个“追光者”。中学他就在当地的艺术设计学校就读,大学时在宾大接受古典主义建筑教育,毕业后路易斯·康进了设计院,十年间他辗转多个设计院干着绘图员的工作。
康在工作室工作的场景
34岁的时候,路易斯•康离开设计院,开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从此开始做真正属于自己的建筑。他毕业后的近30年,都在苦苦维系着事务所的生计,让自己和员工吃饱饭,成了困扰他在建筑事业前进的最大障碍。
1973年2月,康在耶鲁英国艺术中心施工现场
二战结束后,久未动工的耶鲁大学决定扩建美术馆,路易斯康经好友—耶鲁大学建筑学院主席的推荐,拿到了这个项目。大器晚成,50多岁的康,才因此诞生了自己的成名作。
康在工作室工作的场景
坊间传闻,盛名下的路易斯康,每周坚持工作80小时以上,这种爱岗敬业的性格让他成了史上最难搞乙方,窃以为是他“舍不得”分出一点点精力去跟世人周旋,去完善一下自己的交际能力。因此,康一生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却是实打实的“质量派”。
沙克生物学院 鼎鼎大名的沙克生物学院是路易斯·康第一个真正满意的作,它的建造花了 23 年,与建造泰姬陵的时间等长,遗憾的是路易斯·康没能看到孟加拉国民大会堂的最终落成。这是其生涯中被实现的最为庞大的作品,这座建筑坐落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因为这座建筑他被那里的人铭记。
老年时的路易斯康
毋庸置疑,康的作品总能给我们一种在神圣感,以朴实与纯粹的建筑语言赋予建筑永恒与神圣的质感成为他的风格。他落成的为数不多的作品都是学校、 教堂、国会,美术馆、研究大楼,简洁又富有诗意,给人古典和现代的双重感觉每一个作品都大放异彩,让人无法忽视。
贝律铭 反观另一位二十世纪同时代同国家的建筑大师贝律铭。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和康的两次交锋中—肯尼迪图书馆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竞标中,贝聿铭都力挫路易斯康而取胜。
作为犹太移民的康和作为中国移民的贝在他们的出身、经历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以及处事的态度不同决定了他们必然会有不同的境遇。
贝律铭夫人陆书华,夫唱妇随的哈佛才女
贝律铭如果放到现在,就是妥妥的富二代,他1917年出生于中国殷实的大户人家,在上海读贵族学校,随后和很多上流社会的子女一样,于1935年远赴重洋继续深造。老贝的成长环境以及中华文化的精髓更是让他早早的把到了有钱人的脉,业主非富即贵,做的项目也是非的常高大上。设计几乎都在诠释着建筑与金钱、权力、政治。
贝聿铭迷之微笑
贝律铭深邃神秘的笑容是他的标志,这种神秘不在于他的建筑理念,而是他笑容背后是深藏不露的中华文化精髓。他的整个建筑生涯都从未涉及建筑学派和建筑理论。也许对于老贝来说,做设计就是要建成而且拿到设计费。
贝聿铭与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及肯尼迪弟弟罗比特·肯尼迪
真正使老贝声名远扬、跻身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美国肯尼迪总统图书馆的设计竞标。1964年,贝聿铭47岁,路易斯•康63岁,密斯•凡德罗78岁。历史的机缘巧合给了三人一次同台竞技的机会,共同参与肯尼迪总统图书馆的设计竞标。
1964年,贝聿铭登上美国LIFE 杂志,因为设计肯尼迪总统图书馆而声名大噪
据说最初选中的是路易斯•康的方案,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路易斯·康,虽然有实力缺不修边幅,最绝佳的创意搭配了晦涩难懂的语言,这样的组合就如同路易斯·康不修边幅的打扮和杰奎琳的优雅的审美趣味一样,终不能达成一致。要知道当时路易斯·康工作室的地点在卫生间旁。
贝聿铭与肯尼迪遗孀杰奎琳
起初,甘迺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并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杰奎琳的激赏。
要知道,杰奎琳可是被誉为美国最优雅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说﹕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
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奠基仪式
这座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肯尼迪图书馆(John F. Kennedy Library),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当时的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肯尼迪纪念图书馆
贝聿铭人生中的低谷是波士顿汉考克大厦的玻璃幕墙脱落,当时他和他的合伙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这也证明了他有强大的抗打击能力和抗压性。
波士顿汉考克大厦
贝聿铭对于现代建筑史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由贝聿铭设计的五十多幢建筑遍布世界各地,位于华盛顿DC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翼、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确保了他的名字会超越很多同时代的建筑师而长远流芳。
中国银行总部大厦(Headquarters, Bank of China, Beijing)
图源卢浮宫官方推特twitter.com/MuseeLouvre
“他有话要说,却无法表达。他满脸疤痕地站在观众面前,嘴里咕哝着神秘难懂的字眼。他不是那种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别人爱戴的人。”
康,他永远苦苦地追求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希望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教育责任,他的作品告诉我们建筑也可以是一种“精神”。
“贝聿铭一走进业主的房间,光芒也随之而来。他精力充沛,信心十足,令人为之倾倒。如果你是业主,会选择谁呢?”
贝,做设计则抱着解决问题的姿态,做经营者抱着赚钱的姿态,这两者都非常成功,但他所落地的项目很少给留下系统的理论。
时代背景几乎相同的两个建筑大师,却有两个极致的方向:一个是圣贤,看似是建筑的局外人,离世后万人膜拜;一个是贵族,活着过最好的生活。
贝聿铭从来没有在任何大学讲过学,或者说从来没有被邀请过在任何大学讲学。看来,建筑学的实践和学术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做设计,多一点套路也好。
参考资料:
1.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7%AF%E6%98%93%C2%B7%E5%BA%B7
2.从贝聿铭建筑师到中国银行北京总行设计
http://forgemind.net/media/archives/348
3. The Tranquility of Louis Kahn's Salk Institute
https://www.archdaily.com 4.建筑大师的世纪之战
图片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