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建筑》(公众号ID:UA_2004),本站经授权转载。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二食堂改建 陆激 冯余萍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座网红食堂的诞生
1.二食堂的前世 这个灰乎乎的砖头盒子本名叫二食堂。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四大食堂中,它排名老二,1984年我进校时,它就脏兮兮地立在求是园中,只开放一楼,二楼长年关闭,原因不明。隔壁三食堂的二楼,那可是全杭城高校夜生活的心脏——浙江大学交谊舞厅的所在,风光多了,与二食堂的破落相映成趣。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全民言商的风潮波及校园,二食堂朝南门口修了两部旋转梯直上,二楼终于开张做桌餐,挂了块招牌,叫作“食天一隅”。名字取得好听不说,菜也便宜,顿然间火爆起来,不但成为学校接待的首选,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工们呼朋引类日常小聚,也算个好去处。而三食堂二楼的舞厅,人迹却渐渐稀了。风水轮转,彼此一时。也许是宿命,热了二楼,却又关了一楼,二食堂还是只开一半。之后绕着它的一楼,零零星星地开过咖啡馆、西餐厅、拉面铺……起起落落,总之不全。
入口 2.改建设计 这次修缮改造,一楼保留原校园卡机房,准备开设西餐厅、日式料理和咖啡厅,还要开一家24 h食品超市;二楼,计划改作以服务教工为主的餐厅。定下目标,要打造具有高校学术气质的师生休闲交流场所,翻译成大白话,即为愿意来,吃得下,有面子,坐得住。前半段是饮食中心的任务,后半段,就是设计师的工作了。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承诺,在朴素耐用不铺张的前提下,确保改造资金。 改建设计,必受制于既有要素。由此派生的设计策略,约分三类:遵循原有逻辑修旧如旧,是其一;只留大框架,全面包裹替换,重新定义空间及表皮,是其二;新旧共存而并呈,相互对比对话,别出机杼,是其三。 经多方征求意见、审慎思考,本次改造同时混用上述三类手法,故此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两个维度,均呈现层叠状态,颇有复调叙事的效果。
建筑西立面 3.形态的层叠 保留整体框架。因为上下两层的预期功能各异,所以没动二层楼和人字坡顶的形态逻辑,也基本没改变原初的开窗位置。故此改造后,建筑整体形象没有刻意标新立异,用的是手法一“修旧如旧”策略。 整体恢复旧貌,但一些新增的附属物,比如楼梯、雨篷、局部敞廊等用了新形态,没再延续整体的青砖黛瓦。某些历时性的加建痕迹,比如山墙的窗户、北侧的小厨房等,也刻意做了保留。有去有留、有新有旧,这是手法三对比对话部分。既然是旧建筑的改造,在不同的时间纬度上留些刻痕,也是应有之义。 二食堂的改造设计,在建筑外立面部分,也并没有一味趋旧,建筑师在顺应大众需求的前提下,也有自己的专业坚持和态度。比如,窗的大小和位置不变,但构件层次多重,追求器物感,从造型上强调窗作为采光通风的装置作用。窗,本身就是沟通内外空间的所在,现在这种做法,无形间刚好将外部建筑趋旧与室内空间趋新这两种相反的风格加以糅合,是设计匠心细腻之处。 改造中,外部建筑、底层和二层空间各有侧重,三种改建策略混用而浑成。建筑外形朴素,青砖黛瓦低调而内敛;底层空间层次清晰又相互渗透,用材多变但光洁细腻,明亮温暖;二层室内神气昂扬,详略得当,有很强的标识性和纪念性。三者调性不同却又能表现出一致性,得益于设计师对三种不同手法的灵活运用,分寸处需要举重若轻,方能不着痕迹。
二层大厅 4.改建的层叠感也来自建材搭配 原二食堂所用建材相对单一:清水青砖外墙、木窗、机制灰瓦,内饰水泥地坪、粉白内墙和顶棚,二楼木屋架下为灰板条顶棚。之后诸次改造分别添了不少内外装饰。本次改建,对材料重新做了整理。外墙除保留青砖灰瓦外,木质封檐板替换为铝板,窗替换为铝合金中空玻璃窗,局部装饰线条统一为铝板线条。南立面局部和西立面入口处,分别加做了木饰面和锈板饰面,在原先冷淡的灰色调子里掺了一点暖色,以色彩暗示,诱导就餐者增加几分停留的意愿。 二层的用材和色彩则比较统一。仿木纹地砖地面(耐磨、便于清洁)、白色铝方管墙面和顶棚、露明木屋架、局部木饰墙面,这就是二楼大餐厅的全部室内硬装材料。建筑师对二楼大餐厅的定义不同于一楼,设计目标也不同。设计师有意识地在原有建筑空间中读出庄严感和神圣感,并通过设计放大这种感觉,而材料选用则与设计目标一致。 层叠的建筑材料,与前述层叠的建筑形态,共同构成了改建后的二食堂丰富、混杂、多义的空间个性,是友好的,也是耐读的,因此,是可停留的。
二层用餐空间 5.改造还要回到意义的层叠 此前反复提到二食堂改造的设计手法与设计成果是多元、复调的,意在改建过程中突显时间的重要性。这是比较客观的描述,更主观的表达则是,通过复调叙事的做法,实现学校给定的目标:“有面子,坐得住。”用心理学的语言表达,应该是“归属感”,而建筑学的概念中,归属感,当与场所感息息相关。 深究这个问题,足以写出长篇大论甚至煌煌专著。本文只想指出,在努力塑造场所感时,可信赖一个特殊指针——“停留性”,并假设可停留的空间,必然具有“场所精神”,也较易建立“场所依恋”。二食堂改建设计中,每遇形态、材料和手法选择,设计师都会自问:哪种选择更留得住人?留得住就选,留不住就弃。当然,这种选择也要做得到,花得起。事实证明,此方法是可用的。最准的民意测验是用脚投票,二食堂启用后,迅速成为浙江大学的一座网红餐厅,甚至上了杭州市的美食地图,足以说明以停留性之图,索场所感之骥,是可靠的。 某个设计细节值得拿出来对比。前文提到,室内空间设计中,一层就繁,二层就简。手法不同是因为目标有差。一层强调的是休闲和亲切,二层强调的是庄重和仪式感。人与人的交谈,絮絮叨叨,多嘴多舌,往往会带来随意温暖的氛围;少言寡语单刀直入,则更有力,但也有距离感。建筑语汇的使用与此略同:繁而松,简而紧,简趋圣而繁近俗。但有一个疑问:二层大厅这样强调庄严神圣、颇有距离感的做法,其“停留性”在哪里?我们要把场所感和停留性联系在一起,这个问题必须回答。
西餐区 6.解答 一般而言,吃饭就是吃饭。国内高校校园中,图书馆往往是最重要的建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此统领校园空间,其象征性和仪式感非常重要。食堂无非就是一个吃饭的地方(最新的教育理念,也有把食堂作为学习空间的思想),与庄严和神圣无关。也因为此,师生们对校园的归属感,也往往会系于图书馆、校门,或者自己学院的大楼这些地点,而较少与食堂发生联系。而英美系的传统大学中,习惯却恰恰相反。例如哈佛大学中非常重要的标志性建筑“Memorial Hall”,其实就是一个食堂,并规定,只对一年级的学生及他们的亲友开放。当年我访问哈佛时,陪同的是一位三年级生,所以只进了另一个餐厅(虽然没有纪念堂壮观,但空间也充满仪式感)。食堂在英美系传统大学的地位和重要性,与其书院制有关。同一个书院的学生和他们的导师,还有院长,吃住在一起。吃饭,正是每日聚在一起交流的重要时刻。尤其是晚餐,填腹充饥并不是最重要的,仪式感才是更要紧的内容。用一个学校最壮丽的建筑来给一年级学生做食堂,非随意为之,自有深意:一年级,从养成教育的角度看,正是建立归属感最重要的时刻。 二食堂改造完重新开张至今,颇受欢迎。从我进校几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上下两层楼全开。算是为它这个“二”字正了名。整个改造设计,其复调叙事的空间表情,超越同类作品层叠多义时常见的厚重与暧昧,而呈现清新隽永的调性,是设计师着力用心的所在。此种独特性,源于设计师在诸多要素间的平衡与取舍,也依靠于他们对人性和功用的细心体察,更有赖于不改初衷的人文情怀。
中央厨房 项目名称: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二食堂改建 业 主:浙江大学 建设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设计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949 ㎡ 建筑面积:2 394 ㎡ 建筑层数:2层 建筑高度:14.1 m 结构形式:框架 建筑材料:清水青砖,清水红砖,真石漆,铝板,花岗岩,大理石 项目负责人:陆激 建筑设计:孙文瑶,冯余萍,吴启星,胡笳天 结构设计:袁小树,顾正维,张杰,钱涛,彭加坤 给排水设备设计:王靖华,王小红,易家松,虞介泽 电气设备设计:李平,韦强,吴旭辉,徐松杰,俞利勇 暖通设备设计:潘大红,易凯,顾铭 智能化设备设计:杨国忠,王杭,林华,代雷雷 施工单位:浙江世贸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6年12月 建成时间:2018年5月 图纸版权: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摄 影:赵强,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