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随风3286 于 2018-9-6 11:17 编辑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城市建筑》(公众号ID:UA_2004)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 序 -2018年中,《城市建筑》微信公众号策划了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系列专题,邀请知名建筑从业者分享他们一路走来的建筑感悟。这不是多么深刻的学术探讨,并非一定要用真知灼见说服谁。这只是一场围炉夜话,因为走过,所以懂得。他们在面对年轻时的自己和大家,说着真真切切的心里话,带大家重新寻回闪耀着激情和光芒的筑梦年华。
给 青 年 建 筑 师 的 信
LETTERS FOR YOUNG ARCHITECTS
文 / 王小东
收到编辑的要求给青年建筑师写封信,对我来说是个难题,久久未能动笔。我已年届80岁,今年元月提前热热闹闹且隆重地过了个从业60年、进疆55年的活动并举办了建筑作品、书法、绘画展。虽然我目前的工作常接触年轻的建筑师们,也很欣赏他们的思想活跃,对计算机设计、绘图很熟练,但总觉得有的人缺了些什么,就是现在也说不清,只好迂回旁敲侧击地说些往事……
我8岁丧父,家兄外出谋生,和母亲、嫂子、侄女相依为命,为此小学辍学一年,1949年又念高小,从此到高中毕业家庭一直是这种状况。唯一特别的是我就读的小学、中学都有悠久的历史,优美的中国古典环境,还有博学的老师们;另外父亲去世后留下的一些书籍如《古诗源》《李白诗》等都可以让我打发时间。记得中学六年里,母亲和嫂子从不督促我的学习,有的只是催我早睡,其实我是在看小说。小学时就读完了四大名著,总之中学学业没有现在的那么紧张。虽然1954年第一次“上山下乡”,1957年参加高考而当年只招10万7千人,我还是按第一志愿被录取到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选择建筑学专业其中有一个小小的缘由是6年制,我认为可以多学一些。
大学里经过了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我也没有觉得有什么过不去的。记得全民“大炼钢铁”时,土炉前火烤,身后冷风吹,在三门峡库区农场劳动时太阳晒掉了一层又一层的皮,半夜起来抢收走路都睡着……但这些都没有影响我对建筑学这个专业的热爱。所以1963年又自愿报名到了新疆,这一来就55年了。
为什么说这些往事呢?一句话,就是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记得小时院子里的房门上贴有4个字“吉人天相”,虽然似懂非懂,但使我记了一辈子。好像我的心比较宽,总是无所谓地面对目前和未来。记得来新疆经过兰州时,同学的母亲说,你们不是犯错误分到新疆去的吧?我听了哈哈大笑,同学指我说,他还是班干部呢!毕业时老师们说社会不像学校,很复杂,可是我到新疆几十年没有去想那么多的复杂事。你不想它,也就不知道复杂,是不是有点像阿Q?但有一点我深有体会:心中有阳光,阴霾无处藏。所以我当院长时痛恨打小报告的人,收到信就撕了,扔了。这样我才能不受干扰做自己喜欢的事,做一名建筑师喜欢做的事。直到现在依然故我。
有句话是“性格决定命运”,我还是有点相信,除非天上掉馅饼,但也只能好一时。一个人的学识和阳光的心态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怨天尤人,眼里全是黑暗和污泥,怎么能成为一名好建筑师?
既然心中有阳光,就会有目标,自然就会坚持。这也是好建筑师的一个特点。虽然今天我不太做建筑设计了,但有些好习惯还是保留着:如每天坚持户外健身,每天写字,喜爱的水彩画也没有放下……生活简单而有规律,从而保证实现人生的目标,亦即初心未改。
记得齐康院士说好的建筑师是熏陶出来的,我很同意这句话。功夫在灯火阑珊处,还要有哲学和科技、艺术与科学、理性和非理性、东方和西方思维的结合、学科交叉等当代世界对建筑师的要求,等等。没有好的心态和性格,没有勤奋和坚持,没有一生不改的初心,这一切都是空的。
但愿建筑师们永远年轻,保持一颗童心,一颗充满阳光的心 !
作者介绍
王小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荣誉院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 记 -
建筑
是一场山高水长的跋涉,
也是一场风光旖旎的旅程。
其中有
红日初升的激情,
酸甜苦辣的坚守,
天马行空的愿望,
皓月星辰的相伴。
青年建筑师也好,
资深建筑师也罢,
在交汇的一瞬间,
是心照不宣的对话。
轻抚流年回望眼,
梦想还在,就仍是少年。
往期回顾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梅洪元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胡 越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倪 阳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李兴钢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郑 方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祁 斌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冯果川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杨 晔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刘加平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王兴田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徐宗武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王大鹏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陆 激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黄向明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凌克戈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崔 彤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刘 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