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随风3286 于 2018-8-31 12:24 编辑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我希望我能越过边境,
我希望太平洋同我梦想的一样蔚蓝,
我希望再见我的朋友,
同他握手,
我希望。
I hope I can make it acrossthe border,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 dreamed it is; I hope to see myfriend again, and shake his hand; I hope.
《肖申克的救赎》
当然,现在你已经知道了。
2018年4月27日,在世界戒备最森严的边境线上,朝韩两国领导人发布《板门店宣言》,向世界宣布将在年底前终结持续了59年朝韩战争状态。
而仅仅在几个月之前,朝鲜半岛还笼罩在核武和导弹的阴影之下,没有任何人能想到和平像桑拿天的雷雨一样,来的迅速而痛快。
没有人想到不代表没有人想过。
0
还是你知道的。
朝鲜战争结束后,南北双方一直处于军事对峙局面。朝韩之间存在一条几公里宽的无人区,双方势力在当年的和谈地点板门店交汇,也就是著名的“三八线”所在地。板门店是朝鲜战争和朝鲜半岛分裂的见证,也是当今朝韩双方最为敏感的前线阵地。2012年7月22日,板门店被曝光地雷埋设密度居世界第一。
然而在厉兵秣马的剑拔弩张下,是两国普通民众最朴实的离别之苦和隔阂之痛。
在国家利益与人情冷暖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好选择的。
但是,再义正言辞的战争也只能左右意志,却不能左右感情。
苦的,依然在苦;
痛的,只会更痛。
1
我们说,建筑师设计的不是建筑,而是生活。
如果生活已经苦痛不堪,那构筑希望就是建筑师最慈悲的设计。
于是,建筑研究机构Arch Out Loud就决定举办这样一个构筑希望的竞赛——
在朝韩非军事区修建公共浴室,以回应朝鲜和韩国长期以来的紧张局势。
竞赛任务的设置很是煞费苦心——是啊,为什么要设计浴场呢?
大概现在的城市居民对于浴场这种建筑已经不甚熟悉了,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浴场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交空间:
其一,解除威胁。
众所周知,握手、作揖等行为属于表达善意的举动,很多文明都有类似的习俗流传。其本意是在见面时互相表示自己没有携带武器,不产生威胁,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一种社交礼貌。也就是说,解除威胁是平等交流的前提条件。而浴场的功能属性决定了人们必须要赤裸相见,不可能携带任何能当做武器的物品。
这是和平的前提。
其二,坦诚相见。
从古罗马的卡拉卡拉浴场到老北京的大澡堂子,浴场自古以来就带有社交属性。更重要的是,不论享有多高的地位,拥有多少财富,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政治主张,在浴场里都是平等的,每个人清洗的都是最本初的自己。只有摘掉伪装的面具,才能坦诚相见——这是和解的前提。
2
接下来就看看建筑师们是怎么回应这份任务的。
一等奖
穿越三八线(Crossing Parallel(s))
设计团队STUDIO M.R.D.O, StudioLaM ( Jinhyun Jun, Minkyung Song, Kangil Ji)
三八线是朝韩势力的分界线,但这条界线不是不能逾越的。
设计师让朝韩人员分别从建筑的两端进入,核对身份并换上不同颜色的衣服。
双方人员会各自进入属于自己的坡道。两条坡道互相环绕下降,最终到达浴场的底部。
在这个过程中,身穿黑白浴衣的两人会多次近距离相遇,进行目光上的交流。双方的距离忽远忽近,彼此闪烁的身影正是对朝韩两国外交关系的隐晦表达。
确认过眼神后,卸下戒备的双方终于可以在浴池中见面,让温暖的泉水洗去心中的隔阂。
设计师从建筑的流线入手,创造了两条互相纠缠的平行线,在隔与不隔之间给出了第三种答案。利用特殊的空间与巧妙的流线安排,让双方人员逐渐彼此接近,结局是比较乐观的。
二等奖
(接下来要讲述的作品都是二等奖,排名不分先后。)
水轮(Water Whirl)
设计团队SPECTACLE Bureau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Philip Vandermey,Jessie Andjelic, David Vera)
与第一名的思路类似,这个方案也是从建筑的流线入手的。
从韩国国旗上的太极图受到启发,设计师试图利用古老的东方智慧调和阴阳之间的矛盾。板门店的建筑形态是带状平行分布的,建筑两端分别由朝韩双方控制。设计师打破建筑的原有形态,把它们卷曲在一起,形成既分离又汇聚的整体。
从剖面上看,建筑一条属于韩国,一条处于朝鲜,彼此交织,最终在中心浴场相遇。
虽然浴场中心的人可以主动游过浅浅的分界线,但是心理上的隔离还是存在的。而且方案对流线的使用仅仅停留在功能平面上,没有延展到三维空间之中,使得方案稍显逊色。
跨越(Cross)
设计团队Xiaoyu Wang, Yutian Wang
这个方案的思路也是在隔与不隔之间之间做文章,着手点在于空间的半限定性。
从效果图可以看出,浴室被围墙围绕。墙体顶部或下部留有开口,弱化了空间之间的限定性,强化了空间之间的交融性。
其巧妙之处在于整个方案只有一道墙。
一道连续而曲折的墙把建筑分割成了红蓝两个各自独立的区域,分别由朝韩双方人员使用。
虽然使用半限定空间的手法,使隔离中的双方有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相比之下这个方案本质上还是比较悲观的。可见和不可见的分界线仍然存在,削弱了浴场的社交属性。
崇高的天空(ThisLofty Sky)
设计团队 Vuk Filipic, Anna Murynka
这个方案是我本人最喜欢的,因为它没有从传统的流线角度入手,而是把注意力汇聚到洗澡行为本身。
方案的主体是一个地下184.6m深的巨型冰池。人员从上方的大厅进入,通过吊篮进入冰池之中。
吊篮呈环形布置,一半属于朝鲜,一半属于韩国。
在漫长的下降过程中,吊篮变成了浴缸,可以在其中享受温泉浴或蒸汽桑拿,充分放松来访者的神经。然而到了预定深度,浴缸会直接扎入巨大的冰池之中,让洗澡的人来一个痛快冰浴。
激烈的冷热过渡对身体有保健作用,同时也会使人一个激灵,迅速变得清醒。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初入冰水的嚎叫声不绝于耳。朝韩双方共同经历了一场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奇遇,想必之后的交流活动会顺畅许多。
冰浴结束后,浴缸会缓缓升起,让人继续享受温水浴带来的舒畅,结束这一次神奇的旅程。
其实对流线的设计并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巧妙的空间分割实现多么合理的功能组织或空间效果,还在于对空间中行为的巧妙安排。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这个方案的原因。
3
或许对于一个战士来说,任何旅程的目的都是为了完成最后的任务;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对奇妙旅程的期待大概会胜于对完成任务的期待吧。
人性总是相通的。
在战场上是战士,在浴场依然是个人。
所以在这个设计任务中,奇妙的体验才是双方会面的真正内容。建立在体验之上的共同记忆,给会面行为赋以无限的价值。守住人性才能守住了希望。
在战争中平等的只有伤痛和希望。
伤痛无法抚平,
而希望,
一不小心可能就实现了呢。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编辑与指导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