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随风3286 于 2018-8-29 11:09 编辑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变焦基本靠走、对焦基本靠扭、
虚化基本靠抖、测光基本靠瞅、
防抖基本靠肘、抢拍基本靠吼、
凭借一腔热血、横扫无忌高手!
送给手机摄影师们
说来也是奇怪。
在这个吃饭喝水都能刷爆网络的年代,建筑圈却像一滩深埋地下的死水,怎么蹦跶都看不见个浪花。
拽个高级点儿的词就叫没有媒体传播力。
传播法则每个年代的媒体传播法则都不太一样。
50年之前,遥远的纸质媒体时代,也是建筑理论家们的黄金时代,会做的不如会写的。你肯定知道《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却想不起来文丘里设计过什么房子。
20年之前,进入公共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最后的狂欢,想让谁红谁就能红。鸟巢鸟蛋水立方,就这样被安利成新世纪最红的三座建筑。
而今天,是社交媒体的高潮。
每个人都是话题的制造者,每个人也都是话题的参与者——每个人都自带流量。
去年夏天把于正踩到地里抬不起头的那群人也是今年夏天把《延禧攻略》捧上天的那群人。
总有自诩清高者批判人民群众忘得太快、底线太低,却看不清社交媒体的人性本质——
老子好不容易做回主,
还不能凭自己喜好来吗?
建筑不是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真正且唯一的传播媒体只有
人类自己。
剩下的,要不就是传播工具,比如已经快无所不能的手机、电脑;
要不就是传播素材,比如电影电视剧,比如书籍艺术品,比如——建筑。
建筑只是素材,不是媒体。
很多建筑师不知是对建筑有误会还是对媒体有误会,总是希望建筑本身去传递某些信息,还不太希望大家能看懂,因为最后还想要收个不明觉厉的效果。
这就好比我用中国话告诉一个法国人让他转告对面的意大利人来认我做老大——
语言都不通,还怎么社交?
这大概就是当代建筑总是徘徊在时代之外的原罪。
在社交媒体时代,建筑的存在几乎就等同于一张照片。
至于这张照片能引起多大的话题,则完全取决于拍照片的人和看照片的人能否找到多大的话题。
建筑师当然可以有意识的引导人们去找到某些话题(参考所有文艺片导演)——但在此之前,更重要的是,你要让人民群众愿意在你的建筑里拍张照片(总要先买张电影票)。
为人民群众的摄像头而设计
不要大鸟瞰,
不要大广角,
不要专业摄影师的光影和构图。
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用手机随便一拍就能发朋友圈——
空镜有逼格,自拍显气质。
看下面这个建筑随便一个角度拍的照片:
这三张逼格满满的照片都来自于同一座建筑——
西扎的
伊贝雷·卡玛戈基金会博物馆。
只能说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虽然这座建筑2008年就建成了,但却已经达到了随手一拍就能发朋友圈的网红打卡境界。
为什么会这样?
大家都知道,拍照片都要首先找到一个焦点景物,否则拍什么呢?而拍建筑空间的时候一般是不会有什么焦点景物存在的,所以建筑学生们会绞尽脑汁的找根柱子或者找点光景来构图;可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什么可拍的——那就不拍了呗。
所以建筑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人民群众来构图。
没有焦点怎么构图?
当然是增加景深啦。
没有景深的时候这就是一堆花,有了景深也就有了层次和重点。
再看这个博物馆的空间照片——
可以看到,虽然没有焦点景物,但是因为空间的层次丰富也使得照片本身非常有内容。
当然,丰富空间层次这事儿我们不陌生,但是在一个手机镜头里塞进如此丰富而井井有条的空间层次应该算个技术活儿了。
第一层次——作为配角的楼板
完全的分隔空间。相当于配景,充当着“近景”和“中景”的构成要素。
第二层次——作为取景框的外墙
厚重的外墙作为室内外的分界线将内部的空间严密的包裹进去,限定空间的边界。
同时,作为一个喜欢玩光的设计师,西扎对于自然光要素有严格的限制。严密的外墙让建筑物内部的空间与自然光隔绝,将光线变成了一个控制内部空间层次的一个手段。同时也屏蔽了室外自然景物对内部空间的干扰。随便你怎么拍都是在设定的空间内,不会有穿帮镜头的出现。
第三层次——要素1:坡道
作为博物馆中的主要垂直交通系统,它的作用可并非只有连接上下层那么简单——而是为空间添加了两种变化。
1.作为紧贴外墙的构筑物,它成为了位于展厅和中庭的视点中的“中景”或者“远景”的一部分。
2.坡道并不是每层都相同,每一层都有一点细微变化,各花入各眼,让你举起的手机镜头可以轻易找到焦点。
第三层次——要素2:内墙
起到增加空间层次作用的内墙主要位于展厅部分,通常作为“近景”和“中景”出现。
为了增加景深,整个博物馆被当作一个大空间来设计,因此中庭和展厅也并没有用墙分割成独立部分,而只是用墙体进行半限定,空间通而不连。
第四层次——点缀因素的自然光线
在坡道外悬的一侧或者外墙角落开形状各异的观景窗作为建筑内部与外界的连接。异形窗既可以引入光线,又可以作为远景的焦点出现,却又不会将室外环境引入内部,破坏构图。
通过在室内匀质白光之后加持一点亮光,拉伸空间的广度并增加空间焦点。
通过这几层的相互叠加,使得在博物馆内部随意举起镜头都能产生丰富的景深。
而局部构件之间的交互部分形成的过渡空间又会因为叠加产生了1+1>2的空间效果。
比如,在坡道的拐角处——
这个空间是由墙、坡道、小窗、楼板叠加而成的,远处的小窗结合着起伏的坡道将空间向外拉伸,近处的墙让眼前的空间趋于稳定。由此形成了远景和近景两个层次。
中间的墙将坡道一分为二,左边悬挑在外侧没有照明与右面的明亮形成强烈的对比,光线和墙体将这个过渡空间变成了一个明暗交界线。
真实的效果
能看到的才是美
层层叠加看似繁琐,其实对空间效果的简化——没有了重点关注的对象,就如同看照片一样,最丰富的层次焦点只是在视觉中心——游客的眼中,增加的是人在内部游览过程中感受的变化。
能看到的才是美。
能被传播的才是话题。
而美和话题都掌握在人民群众的摄像头中。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修改指导
本文所有动图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