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每筑建文(公众号ID:MEI-ZHU-JIAN-WEN)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每筑微评】十多年以来,一直关注普利茨克奖。最近几年,我和作者有同感,普奖不再那么神秘,在我眼中,它的专业性似乎在淡化,而它的社会性和目的性却显得越来越清晰了。究竟背后有什么故事呢?请听建筑评论人戚积军的一家言。
每年,被普利兹克建筑奖“黑天鹅事件”式的评选强烈震撼之余,本以为能找到专业发展方向,但结果却感觉越发迷茫,所以要一探究竟。
不妨做一个假设:像《三体》小说中,高阶文明的三体人派遣智子锁住地球科技发展;而普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好比发达国家美国派来的智子。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智子;2.三分天下;3.发展中国家_干打垒;4.欧日_偏走杂技路线;5.美国_欲占文化之颠;6.世事隆替;7.重拾路标;8.人居环境共同体。
01智子
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智子,作为高阶文明三体人潜伏在地球,目的是扰乱低阶文明的微观物理研究,从而控制地球。
有些人会觉得,把普奖评奖原则与科幻小说的黑暗森林法则进行类比有些牵强,但不能排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于复杂缘由,试图利用某些奖项,插手并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建筑设计。
面对这种不利事态,需要面壁人和执剑人。
02
三分天下
由于失去主导权,2017年第二次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见美国人并不是以全球文化大局为重,而是一贯地任性按照自己意志处理国际事务,普利兹克建筑奖也是如此。虽然评委委员来自不同国家,但决策者仍旧是美国人,代表着美国自身利益,以全球建筑资源为出发点,维护建筑学界的领头羊地位。
英国建筑评论家威廉·柯蒂斯曾在1999年指出:普利兹克奖并没有独立的理念,对选择多种质量标准的认同,导致真正的标准弱化乃至丧失。
我认为,普奖的组织者和决策者采用的是三种不同标准和原则,以三分全球建筑学界为目的,即:发展中国家_干打垒;欧日_偏走杂技路线;美国_欲占文化之巅。
如何三分建筑天下?后文继续分解:
03
发展中国家——干打垒
众所周知,全球资源有限,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不止4个地球。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基数众多,如果停留在类似“干打垒”这种造土房子的方法,似乎更符合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利益。
浏览历届发展中国家的获奖建筑作品,不难发现:普奖一直在鼓励、诱导墨西哥、巴西、中国、印度等国建筑师,尽可能多地采用泥土、砖、瓦、石、涂料等原始建材,以及蹩脚的建造手段。
这第一分天下的原则,归纳为:“土办法、low_技术”。如果这一现象持续下去,将导致发展中国家继续处于落后地位,并失去发展权。
04
欧日——偏走杂技路线
古老的欧洲和年轻的美国之间,建筑文化之争由来已久。当年柯布西耶与赖特两位建筑师曾公开地针锋相对辩论,甚至相互嘲讽:“赖特?我没听说过这个人”;“柯布西耶?就是那个写小册子的画师”。
技术自信多过于文化自信的美国人,考量欧洲(包括日本)获奖建筑师时,以各种非必要、反常规、超现实的技术应用居多:比如理查德·罗杰斯、让·努维尔、坂茂、弗雷·奥托等,建筑作品表现出细密、繁复、杂技般的视觉效果。
这第二分天下的原则,总结为:“走钢丝、舞轻飘”。小众化会降低欧洲、日本的建筑和不动产的生产效率,这一短板已经逐渐显现。
05美国——欲占文化之巅
建筑文化,特别是传统建筑文化,一直是美国建筑设计的软肋。曾几何时,美国从东部到西部的建筑,模仿、伪造欧洲各国古典风格大行其道,甚至采用砖或铸铁伪造古典柱式。与欧洲相比,美国在建筑文化上长期处在下风。直到弗兰克·赖特“发明”了草原住宅,美国建筑文化的弱势状态才有所改变。虽然草原住宅没有一栋盖在草原上,但是美国人在文化上终于可以摆脱欧洲而另辟蹊径。
赖特之后,纵观普奖的本土得主,包括菲利普·约翰逊、贝聿铭、戈登·邦夏等,都是美国主流现代建筑文化的旗手、舵手。1988年保罗·戈德伯格在《纽约时报》首次提出:“普利兹克奖在建筑界地位等同于诺贝尔奖”,文化霸权的野心显而易见。
这第三分天下的原则,概括为:“占先机、领风骚”。美国可以如愿以偿地继续统领全球建筑学界,同时,哈佛等建筑院校的海外招生以及相关产业,因此获益。
06
世事隆替
1979年杰伊·普利兹克先生设立奖项时,美国建筑业已过巅峰,各大建筑院校开始削减国内招生规模;原先遍布东、西海岸的建筑媒体、评论、杂志开始萎缩。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规划建设步入黄金时代,建筑市场不断扩大、吸引力逐渐增强。
杰伊之后,家族财产通过一系列避税逃税等金融手段拆解,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该家族的唯一传承。从设奖之初,从一个单纯的建筑奖项,转化成不同意识形态的始作俑者,因此,建筑学界一直存在这样争议和质疑:普奖对于政治和媒体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专业领域本身。
除了在颁奖典礼等场合聘请西方各国首脑,进行政治联姻,另外还与中国唱政治对台戏。家族下属凯悦集团酒店,不止一次与达赖喇嘛“亲密互动”,2016年在法国,甚至召集包括后厨在内的酒店全体员工与达赖亲密合影,明显超出了宗教和学术信仰,是对中国的挑衅。
07
重拾路标
一百多年前,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主张:建筑形式从各种需要中自然生长,非常坦率地、新鲜地表现自身,即著名的“形式追随功能”。普奖组织者不仅忽视了美国早期弥足珍贵的建筑客观品质,而且还主观地、别有用心地预设当今世界建筑格局。
然而,发展中国家从未被战胜过。人类对文化和知识的共享意愿十分强烈,某个发达国家臆想通过某些意识形态或建筑文化手段锁死建筑领域,那只会是一厢情愿。
我认为,中国的建筑设计要想重拾自信,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尊重,前提要与西方文化体系建立起一种对立,这需要结构性思维,即通过理解二者不同、差异,建构崭新的东方文化,并重塑自己新型的价值体系和审美体系,才能独立地与西方平行发展。
08
人居环境共同体
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对建筑学科如何发展、如何适应时代、如何为人类服务,进行深刻思考和不懈探索。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平等、合作、共赢。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各国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发达国家美国需要增强“人居环境共同体”意识,放弃当前的中美贸易战思想,修正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奖原则。而要借鉴中国传统儒教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09
后记
目前,国际知名建筑奖项还有很多,有必要提及的是阿尔瓦·阿尔托奖,据说阿尔托本人参选一系列各国建筑奖项,结果并不理想。屡次受挫之后,自立这个奖项,命名为“阿尔瓦·阿尔托”奖,并山寨般地获得了首届阿尔托奖。
与国际上“占山为王”式的评奖活动不同,中国的诸多建筑奖项,似乎更讲求方位或布局。举个例子,国内某大型设计院2017年度优秀方案评选结果:一等奖22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45项。
国内建筑评奖存在的诸多不足和弊端,包括:圈子不大、论资排辈、近亲繁殖、层层照顾;关系复杂、评委虚设、背后操纵;维护稳定、一团和气、裙带压力;以及利益平衡、精神激励、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等等,评奖水平与西方奖项差距仍然很大。
虽然建筑评奖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建筑学依旧需要神话。
有了建筑神话故事,老师可以讲给学生听,设计人可以讲给业主听,评论者可以讲给公众听......正是这些神话故事,使得建筑师以及建筑设计行业,不那么平庸或普通。
声明
本文就建筑论建筑,不针对任何单位和个人。
(文中图片、引用均来自互联网)
作者简介,戚积军:
清学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电话:13601034477
微信:qjj13601034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