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城市建筑》(公众号ID:UA_2004)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
UNStudio and DP Architects
第一阶段——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SUTD),新加坡,2010~2015年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以下简称新科大)占地82 690 ㎡ ,临近新加坡主要机场樟宜机场和樟宜商业园区,新科大(SUTD)是新加坡的第四所公立大学。
新科大由UNStudio建筑事务所和DP Architects规划设计,学校共有四大学术支柱:建筑与可持续设计(ASD)、工程产品开发(EPD)、工程系统设计(ESD)和信息系统技术与设计(ISTD),是助推科技创新及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新校区作为催化剂和传送带,汇聚人才、理念和创意。通过与麻省理工学院(MIT)以及浙江大学(ZJU)的合作,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最佳实践经验与价值观念。
新的教学区还直接体现了新科大(SUTD)的课程设置特色,利用校内的创意事业来促进跨学科的对接交流:在专业职场,校园和整个社区间创造出互动效果。这样的设计提供了通过学生、教职工和专业人士之间的非线性的关联来采纳创新和创意的机会以及互动的空间。
建筑之间或纵向或横向地连接在一起
可持续学习 —— 活跃、适应、透明和联结的环境打造校园设计的未来
新科大(SUTD)的新教学区将增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课程和研究相互交织的四大学术支柱的跨学科互动。根据总体规划,教学区的设计包含两条主要轴线:生活轴线和学习轴线。在这两大主轴交叠的位置创造出一个中心点,连接校园所有角落。在这个节点的中心处,UNStudio创造了灵活的空间,用来举办展览、组织活动、促进相互交流。于是,这个中心成为新校区的智能心脏,并能与大礼堂、国际设计中心和大学图书馆在设计上的主要构架支柱直接相连。
教学区的空间配置形成浑然一体的教育网络,打造24 h全天候校园,通过紧密相邻和开放透明加强直接的互动。项目之间或纵向或横向连接在一起,使视觉和实体之间得以交互。项目建筑组群及用于连通彼此的空隙和楼梯都可以组合成大型或小型的社区。教学区用建筑和基础设施作为研究成果和建筑语言的信息载体,向外界展现其建筑物、景观元素和对角线连接。
庭院绿植
非正式会议和工作空间促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而灵活的教室和实验室可以通过不同的安排,满足讲授式或研讨式等不同的授课需要。对空间适应性的规划为实现教学的灵活性提供条件,技术的整合让未来空间的利用成为可能。
根据课程设置的变化,可以在8.4 m的结构网格和1.4 m的模块化外观网格内重新配置教学楼平面,使得新科大(SUTD)能够适应当代技术和设计教育的需求。
荫蔽良好和光线充足的庭院
可持续发展——被动式设计策略
新科大(SUTD)校园的设计获得了新加坡最高绿色建筑标志评级(白金)。在进行大量建筑物朝向和纵深研究的基础上,考量阳光与风向,以达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及最大的日光照射范围。
建筑物朝向设计使其尽可能少地暴露于东、西向日照,同时兼顾建筑物间的荫蔽效果,使用多孔底层来增强上升气流。荫蔽良好和光线充足的庭院通过“风廊”连接到校园宽阔的流通空间,在将东北和东南方向的来风引入庭院的同时,也可作为穿行其间的人行步道。
楼梯旁的休闲交流空间
自然通风的周边式走廊不仅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也能作为有遮盖的行人道来实现热负荷最小化。水平百叶窗式遮阳面旨在减少太阳能热量,用来反射和扩散进入内部空间的日光,并遮挡外部走廊的滂沱大雨。彩色预制件、铝和玻璃幕墙增加了所需的日光,并可以灵活地整合为可调节百叶窗。
教学区的外观通过与城市节点的连接和互动来彰显其在城市中的位置,林荫步道和地下室的绿植形成了室外冷却循环模式,打造可适于步行和低碳的校园。
颜色的运用与外立面植物、不计其数的树木与花卉植物池以及布满植被的屋顶露台和天空花园相结合,整体呼应了新加坡的自然景观。
图书馆
礼堂
项目名称: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
业 主: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
建设地点:8 Somapah Road,Singapore
设计单位:UNStudio and DP Architects
用地面积:8.3 h㎡
一期建筑面积:106 000 ㎡
建设阶段:已完成1号、2号建筑及3号、5号的部分建筑
建筑层数:7
建筑高度:36.9 m(地面以上)
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
建筑材料:水泥,钢材,木材,铝
项目负责人:Ben van Berkel
建筑设计:Christian Veddeler with Ren Yee, Andreas Bogenschütz and Astrid Piber, Jordan Trachtenberg, Kirsten Hollmann, Jeffrey Johnson, Adi Utama, Paula Ibarrondo, Christina Bolis, Ka Shin Liu, Steven Reisinger, Daniel Buzalko, Michael Sims, Chris Masicampo, Philipp Meise, Melissa Lui, Giorgia Cannici, Jacob Sanders, Richard Teeling, Nanang Santoso, Pieter Meier, Olivier Yebra, Teoman Ayas, Hajdin Dragusha.
结构设计:Parsons Brinckerhoff PTE, Singapore
照明设计:Lighting Planners Associates (S) Pte Ltd., Singapore
景观设计:Surbana International Consultants Pte Ltd., Singapore
施工单位:Kajima Overseas Asia Pte Ltd
设计时间:2010~2012年
建成时间:2014年
图纸版权:UNStudio
摄 影:Hufton+Cr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