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随风3286 于 2018-4-10 11:06 编辑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城市建筑》(公众号ID:UA_2004)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客座主编:李岳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新刊要览
卷首语
PREFACE
技术一词在辞海中有这样的解释:“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如电工技术、焊接技术、木工技术、激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等。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辞海》第六版第1032页)。对技艺一词的解释则是:“指表演的技巧才能。亦指手艺”。(《辞海》第六版第1032页)。辞海的解释虽具权威性,但我仍然觉得技艺应该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含义。在我看来,技艺从技术中产生,但已经不仅仅是某种生产方法、作业程序或技能,它包含着某类技术长期积累的经验和附着在其上的传统与文化,应该是高于技术层面的技术文化。技术是一种物质层面的东西,它可以没有地区和文化的差异,但技艺则不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运用同一种技术就可能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可以说每一门技艺都被深刻地烙上了民族和地域的印记。
(文章节选,阅读全文可以移步微店购买杂志哦~)
主题专栏
FEATURE THEME
“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再生”主题沙龙
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本体构成涵盖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物质层面的构成主要包括营造工具、建筑材料、结构构造等要素,非物质层面的构成则包括营造思想、营造流程、施工做法、营造风俗与禁忌等要素。此外,传承人和传统建筑实例则是传统建筑技艺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建筑技艺是我国古人科技和艺术智慧的结晶,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然而其传承发展至今,却面临日渐消亡的危险境地。
主持人:
李岳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特邀嘉宾:
安军
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陕西省勘察设计大师
传承是根,创新是魂,我们首先要做好传承,才能谈到再生,也不能简单为创新而创新。通过很多实际工程实践我体会到: 继承传统的同时一定要融入现代科技,服务建筑功能,符合当代审美,如此我们的工作才有价值。
刘启波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的传统建筑,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居,在建造时都一直崇尚节俭,整个国家的文化理念当中,其实也都是崇尚节俭的。其他如因地制宜、依据风水理论的环境选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栖居、防御思想(形胜、式备、防灾)等,都是对传统的继承,里面所包含的诸多理念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杨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
中国有太多的被动式经验,但我们没有把它提炼出来,反而现在西方有很多的被动式建筑、被动房,我们跟在他们后面。其实中国传统建筑,传统乡村建筑就是被动式建筑。它们适应地域气候和利用资源的技艺是我们要传承的,它还有不足的地方,是需要我们用现代的方式来改造的。
陈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传统的建筑发展已经失去了当时的语境。传统居住建筑的等级制度不复存在,传统家庭的结构已经离散。在当代语境中我们应该传承什么,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苏海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古建所所长
我们现在好像说建筑学就是从外国传来的,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比如,过去我们的老前辈陈明达先生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想重寻中国古代的建筑学传统,其实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这个也不用重寻,因为我们一直都在这个传统之中,并没有离开。这就是行业的维度,或者说是专业的维度。
吴农
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教授
我们的“传统建筑技艺”是上千年来中国农耕文明中产生的技术文化,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文
明,有些地区甚至开始了后工业时代,那么如何使中国伟大农耕文明中诞生的“传统建筑技艺”在今天中国的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中“金蝉脱壳”,而不仅仅是“借尸还魂”,是中国建筑师的重任和义务。
王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建筑文化的创造迟早要逾越形式的层面,然而作为承载文化的某些符号和印记,不是说丢就能丢掉的。我国的台湾、邻近的日本在建筑现代化的进程中都经历过“大屋顶”阶段。西安当代建筑的文化求索与地域实践,也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的铺路石和里程碑。
薛建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一个建筑总有它的产生、使用,到最后的消亡,没有哪个建筑可以长生不老,但对于一些有价值的传统建筑,我们希望它能更长久地保存下去。我们研究古建筑,一方面可以给它的保护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我们研究古建筑中包含的一些力学思想,对于现代结构的设计和分析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古建筑中挖掘出更多能够古为今用的东西。
李立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灿烂的传统文化,应作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他们首先应该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的城市、村落的基本结构和肌理,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功能、建造技艺、装饰特征等,挖掘并总结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师承相传,除了要让本专业的学生学习理论和书本知识,还要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和感受,找寻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
屈培青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对建筑领域来说,有三类人跟建筑有直接关系,第一类是建筑学院的学生,第二类是建筑师和建筑学院的老师,第三类是建筑工匠。这三类人可以把我们的建筑技能传承下去,这三类人都非常重要。要呼吁找回匠人,发扬大国工匠精神。
主办:《城市建筑》杂志社
协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时间:2017年12月20日(星期三)19:30-21:30
地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馆一楼
传统精神的现代表达
| 赵元超
摘要
一个好的城市应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和谐而多样的建筑,好的城市应能讲出更多的故事。和谐大于样式,品质高于风格。好的建筑关键在于能彰显和承继一个城市的特色,体现文化的意境。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建筑的内容应符合时代特征,其形式也应符合时代的风采。建筑材料的革命,也会带来建筑的革命。如今建筑创作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已从过度关注建筑形式到关注建筑空间,从关注个体到关注群体,从形式美转换为生活美,设计不仅是一种形式的艺术,更是一种设计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的艺术,建筑更能体现人文关怀和永续的使用。好的建筑是城市的一层皮,文化内涵才是骨,人在其中的积极活动是建筑的魂。建筑的永恒之路就是不断探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幸福空间和精神环境的需求。
关键词
建筑创作;文化内涵;城市精神;地域建筑;建筑遗产;现代材料
当代建筑师乡村实践解读
| 黎柔含 褚冬竹
摘要
随着国家对乡村建设的日益重视,许多知名建筑师在乡村这个原本“缺席”的场域重新获得空间与机遇,进行了大量乡村设计与建造实践,他们试图以个人行为引发较广的乡村社会效应,成为乡村建设的一股新力量。本文通过剖析近年来建筑师的乡村实践成果及影响,归纳其思想观念和建造技术经验,总结乡村实践在评价标准和经验推广等方面的潜在机遇。
关键词
建筑师;乡村建设;技艺;材料
文化传承和创新视野下乡土营造的历史借鉴
| 李浈 雷冬霞
摘要
在真实性的前提下,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乡土营造的历史智慧。作者指出,古代哲匠在当时当地文化群体的集体自信和相互呼应下,在“意匠合一”“低技策略”“师法自然”“因地调适”和“中庸适度”五个方面为我们作出典范,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塑就了传统营造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成为今天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点。
关键词
真实性;乡土营造;低技术;调适
我国传统村落集群智慧研究——以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为例
| 陈静 陈赛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坑窑这类中国最为古老的民居建筑日渐式微。本文在地坑窑民居研究的基础上,以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为研究对象,研究聚落在自组织上的集群智慧。以期丰富地坑窑的研究内容,留存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挖掘传统的绿色集群智慧。
关键词
柏社村;传统村落;地坑窑;集群智慧
瓦在现代语境下的建构初探
| 张彧 李佳颖
摘要
“瓦”这一承载了中国文化和人民情愫的传统建筑材料,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外来文化融合后,其在现代的使用正发生着显著变化。本文试图在分析“瓦”的传统建构逻辑和现代困境的基础上,通过对刊登在《建筑学报》(1978~2017年)上使用瓦的建筑作品的梳理,探讨“瓦”在中国当代建筑中的发展进程及其在现代建造语境下的建构可能。
关键词
瓦;现代语境;建构
祁连山北麓牧民传统民居建筑技艺的再生策略与方法——以甘肃肃南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设计为例
| 张磊 赵敬源 刘加平
摘要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传统民居建筑技艺具有不同特征,如何对其进行再生需结合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策略。本文从草原生态观内涵出发,对祁连山北麓牧民传统民居建筑技艺在建筑选址、资源利用、空间布局,建构方式四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通过甘肃肃南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设计研究提出西部山地草原地区传统建筑技艺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再生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
牧民民居;建筑技艺;再生策略;绿色建筑
骑楼建筑价值认识与修缮实践探索
| 王国光 易梁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汕头小公园开埠区骑楼建筑修缮工程实践,对历史建筑价值认识发展过程进行一定的梳理,进而阐述骑楼建筑在传承发展中的价值动态特点,尝试归纳总结骑楼建筑的整体性价值评价原则,即从辩证整体、社会整体和生成整体的角度更全面、更合理地对历史建筑的价值进行评价,为汕头小公园开埠区骑楼建筑修缮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骑楼建筑;保护传承;整体性;价值认识
传统建筑技艺的当代运用——以南京地区两个砖、竹建筑实践为例
| 钱才云 张宋湉 周扬
摘要
建筑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传统建筑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延续民族文化与地域建筑文化的必要举措。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建筑的物质遗产保护与建筑师对传统建筑技艺的创新应用三个层面论述了当今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发展方式,并以南京地区两个实践项目为例,诠释了砖与竹材料的具体应用、设计及其中对传统建筑技艺的当代演绎。
关键词
传统文化;建筑技艺;砖;竹
大岭下美丽乡村的空间改造技艺与记忆
| 林从华 邱婉婷 陈旭 林兆武
摘要
本研究基地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高头乡的大岭下村,村子现存十多座客家土楼,独特的土楼建筑形式和生活方式,加上美丽乡村设计方案的改造想法,将闲置的村办公室打造成为大家的乡村记忆馆和乡建工作站,使村民对大岭下村的未来更有所期待。本研究通过村部、学校及设计工作室(并称为设计团队)、外来力量三方长时间的实际调研、居民访谈、协力改造实例与活动,实现一个共创、共享、共荣的乡村再生过程,使建筑的技艺与记忆达到传承、保护、再利用与发展的可持续目标。
关键词
大岭下村;记忆延续;技艺传承
善古融新、形意并重
——传统建筑肌理的现代转译探索
| 屈培青 徐健生 阎飞
摘要
对传统建筑肌理的现代转译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精髓的发展,建筑师既要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出善古融新、形意并重的理念,旨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建筑创作方法。
关键词
善古融新;形意并重;传统肌理;现代转译
陕南乡村传统建筑技艺的现代诠释
| 李岳岩 陈曦
摘要
本文通过对陕南两个乡村民居的改造设计,系统梳理了当地民居中传统的建筑技艺,并在设计中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对传统的建筑技艺进行了诠释,同时尝试对新材料和新技术进行本土化、地域化处理,并将其应用于传统民居的改造与更新之中。通过以上的探索与实践,以期针对乡村建设领域中的文化传承问题从建筑的角度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并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建筑技艺的再生与发展。
关键词
传统;建筑技艺;再生;乡村民居;绿色建造;地域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朝阳公园广场
| MAD建筑事务所
三宝蓬艺术中心
| 大料建筑
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
| 维思平建筑设计
Rijnstraat 8 办公大楼
| OMA事务所
东原千浔社区中心
| 山水秀建筑设计事务所
哈里森Urby公寓
| Concrete事务所
宁波钱湖商务行政中心
| 董屹
学者论坛
SCHOLARS' FORUM
机场航站区分阶段发展的基本维度与模式
| 夏崴
摘要
航站楼建筑体现了较强的系统性,本文讨论了航站楼分阶段发展的基本维度及四种模式:集中扩容模式,大主楼+卫星厅模式,单元式扩容模式,一体式扩容模式。最后,从主楼的功能预留、指廊的功能预留、功能的可变性设计三个角度讨论如何应对航站楼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基本维度;发展模式;可变性设计
围院生形——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空间再生
| 张向宁 李红琳 朱莹
摘要
道外区是哈尔滨建城伊始延续至今的城市人居原生、活态样本,空间以东北大院为母题,形塑中华巴洛克的“混血”文脉。本文立足当下街区即将被改造的存活拐点,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及数据分析,提出街区空间结构的再生规划。首先是结构轴网的再生,即提取道外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轴网,运用空间句法集成核、整合度等参数值解析道外区与哈尔滨市城市结构从同构异生到同构同生的轴网生长关系。其次是结构组织的再生,即运用凸空间模型对院落群集生长原型进行挖掘和提取,选取不同小院落组群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定性规律。最后是结构机能的再生,即基于以上分析提出院落群集生形的活化再生策略。
关键词
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院落空间;群集智能;空间句法
室内│INTERIOR
创意不绝 嬉皮工业办公空间
| 郁琇琇
设计动态
DESIGN RECOMMEND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