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随风3286 于 2018-3-30 16:26 编辑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UED城市环境设计(公众号ID:UEDmagazine)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编辑 | L.Y.M.
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下简称“深双”),已于3月17日正式落下帷幕,以“城市共生”为主题,主展场史无前例地选在了位于深圳南头古城的城中村内,以展览为契机开启一场城市实验。
▲南头古城——面向未来的“共生”范例 UABB
3个月展期,主展场的观展人数超过30万。展览遍布南头古城的大街小巷、绿地广场、住宅和厂房之中,它有时仅仅是轻轻的城市介入,让展览植入日常生活,鼓励漫游式的发现和惊喜,路边不经意走过时的一瞥却别有深意。
空白
城中村是城市中众声喧哗、活色生香的社区,如同自然环境中的湿地,为城市中极度紧张的外部环境做出疏解,维持着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也成为众多外来年轻人的城市落脚地。深圳的城中村里大约住了两千万人,超过了城市人口总数的一半,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是从城中村出来的,城中村就是深圳的历史。本届深双主展场选在南头古城城中村,居民便是最庞大的观众群体,也是改造介入的首批体验者。
深双
一场突破性的设计介入
当代中国的造城运动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城市面貌渐趋同质化和单一化。近年来旨在提高生活品质的“城市更新”往往把层积丰富的历史街区和多样杂糅的城市生活进一步清除,代之以全球化、商业化的标准配置。
但城市本质上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人们身处同一世界,心存不同梦想的高度异质性和差异化的文明共同体。深双所呼唤的“共生”城市模式,体现出城市对“差异性”、“另类”、“他者”的包容和文化认同,这种和而不同关系到它的生存与繁荣。
▲改造后的厂房 UABB
深圳是自上而下理性的规划,与自下而上自发生长的合体共生;城中村则是城市与村庄、历史与现实、混乱与秩序、创造力与流动性的异质合体共生,而作为本届深双主展场的南头古城正是历史故城与当代城中村的异质同体与共生。近百年间古城不断消退而村庄不断膨胀,随着深圳城市化的加剧,最终形成城市包围村庄,而村庄又包含古城的城村环环相扣,古城时隐时现的复杂格局——“城中村中城”。
南头古城除却主展场的身份之外,本身就极具历史性、人文性、话题性。本届深双结合历史、当下与未来,聚焦城市共生,对古城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物理空间、人文情怀等各方面进行探索,以“城市策展”的方式演绎城市即展场的概念,引导更多人关注城市更新问题。
▲南头古城 UABB
本届双年展主展场的选址及改造是一城市介入的手段,充分结合南头古城整体更新计划,量身定制。选择室外多样的空间类型作为载体,如旧厂房、城中村街道、街头广场和古城历史建筑等。通过一些列展览空间、艺术作品以及公共活动的介入等激活南头古城的全面复兴。
▲“半个桃花源”半层快闪书店 张宇星
半层快闪书店的名字叫做“半个桃花源”,它不完全是一个书店,更多的是以展品的形式呈现,营造一个类似桃花源的空间介入到城中村,为村民呈现另一种生活方式。
▲超级乱糟糟UED
“超级乱糟糟”带给观展者很强烈的印象,通过查看和重审南头古城乱糟糟的日常,理解他们如何在简陋的物质条件中创造出各种求生战术、空间策略和日常协调系统,并发掘城中村“乱糟糟”表象背后隐藏的秩序。
空间
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城中村里密布的住宅,使得公共空间拥挤的同时,又异常丰富。有限的户内空间,使住户们有很大一部分时间依赖户外的公共空间展开日常生活。
通过创作一个新的建筑行为,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例如通过建筑的方式去完成一场人与生活的对话。
▲南头照相馆 UED
▲南头照相馆 UED
“南头照相馆”,是摄影师杨延康在南头古城春景街42号模拟的一间照相馆,室内布置成老式照相馆样式,有营执照,有南头古城等标志景点为背景,中式椅子,花簇,灯光。开幕式即开业之喜为南头古城的居民拍摄家谱照片,照片现场打印免费送给村民家庭,张贴在照相馆专门的墙上,有所互动,记录属于南头居民的家谱影像。
▲南头照相馆 UABB
界外
关于众生变相的“城市思辨”
▲公众奖颁奖礼现场 UABB
在深双闭幕仪式上,颁发的一个重要奖项叫做“公众奖——最受观众喜爱展项奖”,由展览现场观众投票选出,票数直观地反映出展项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是否达到目的。其中票数最高的为“一楼宇动物园”展项,创绘出了一个虚拟的城中村世界,将城中村居民比喻成各种动物,再把他们的故事,融合进有趣的艺术装置和绘画里,让大人小孩都很容易参与进来,把界内变得公共。
▲“一楼宇动物园”的主创尹烨敏和郑楚玲获“公众奖” UED
有趣,而后接近
谈起展项创作的初衷,主创尹烨敏和郑楚玲从亲身经历说起。她们具备专业的建筑/规划背景,一直在专业的氛围下,用专业的术语,做专业化的设计。而当有一天,她们突然发现,身边的小朋友、爷爷奶奶、甚至同龄的朋友竟然都听不懂她们讲的设计内容,尽管这些设计就在大家日常生活的城市中。
她们开始思索,需要找一个方法去让所有人来读懂城市、读懂设计,最终决定用一个平易近人的方式来解答:用动物角色来讲述城中村发生的温暖故事。
“这次双年展主题是共生,我们希望用非传统的方式去阐述城市。展项坐落在城中村,会有很多村民和小孩来观看,我们的初衷就是消除专业壁垒和距离感,让很多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想做一个有趣的绘本。那个绘本,我们采访了100个住过城中村的人,这些人里面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我们将他们的特质提取出来,用动物来带入他们的角色,这样一来,大人和小孩都比较容易读懂这个故事讲的内容。”
从最终的观众投票结果来看,“一楼宇动物园”的确做到了。
▲公众奖:一楼宇·动物园 One-House Zoo UABB
接近,而后了解
展览现场展示的绘本里有八个故事,通过这八个故事把城中村客观地表达出来,不管是这样的、那样的、或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样子,哪怕是蟑螂,在故事中也是一个很温暖的角色。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将人比作蟑螂,并不是贬低的意思,相反是意志的体现。一个30平米的房间里住了8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卫生等等都有诸多不便,但是他们依然怀着积极的心态去奋斗,追求属于自己的深圳梦。
实际上在展览过程中,有很多小孩、村民都很爱来看这一组绘本,在看的过程中他们会有很多疑问,譬如,为什么这只猫会动,为什么蟑螂是站着的,为什么鱼能够从水里走到陆地上……这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让他们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才会去慢慢了解其中的故事是怎样的。
▲“一楼宇·动物园”动画展示 UED
了解,而后思辨
这些动物故事,不直接讲设计,而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来介入生活场景,当人们再从生活场景反观时,就会恍悟,原来那是由不同的城市空间带来不同的行为。比如“借盐”的故事,发生在“握手楼”里。我家的盐没有了,来不及到楼下买时,推开窗子,对面的邻居就会伸手递过来。这就很有趣地体现了城市空间,不用画一个剖面图,去纠结两面墙之间是一米还是两米。
事实上,动物故事在展览中只是客观地体现城中村的各种样貌,创作者并没有给出引导的方向和标准,而是交由每个观众去思索和体会。先让他们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再去慢慢了解其中的故事,从而达到“城市思辨”的目的。
正如策展人侯瀚如所说,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建筑创作,都是一个真实现场,是真实生活里面的一部分,那么这种现场会给人们对作品意义的理解提供很多的可能性。
希望每一个看展的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想法。
共生
既是矛盾,也是机会
空白
“城市共生”不仅只是规划和建筑专业圈内的事,而是和城市中的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
本届深双展中,创作者除了建筑师、规划师、艺术家以外,还有跨界学者,以不同的角度来引起观众对于“共生”的共鸣感。
其中备受瞩目的是龙华(大浪)分展场,主题为:“迁徙-故乡与他乡,客家历史再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由人类学家马立安担任策展人,以虔贞女校和客家历史作为起点,开启我们每一个人作为移民的思考和探讨。
▲人类学家马立安在UABB(左三)UED
谈起对“共生”的理解,马立安提到一个关键词:机会。
她认为共生其实是一种机会, “共”区别于“同”的意思,表示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其实就会产生矛盾,而我们很多人的想法是把矛盾消除掉,但她认为矛盾其实是一个机会,只有不一样的东西相互碰撞,才能认识到自己并加以改进。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每个人都有一个来的理由和缘何留下的故事。来自美国的马立安,已经在深圳生活了二十年,一直在探寻城中村的可能性,她对于深圳的“城市共生”问题有四个维度的理解。
一要共生的是城中村和主流社会。
城中村和主流深圳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城中村是人们进入主流社会的过渡空间,它的存在,给予人们更多的落脚机会。如果没有城中村就不可能有主流的深圳,而正因为有主流的深圳,人们会对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是一个共生,一个不是那么协调的共生,倒不如说是一个碰撞,同时也是一个机会去从新思考一个城市的原本需求,思考适宜的城市迭代,而不是局部替代。
二要共生的是本地历史和新移民历史。
南头古城提醒大家,深圳不是从一个小渔村开始,也不仅仅是国际化,而是拥有着千年的历史和渊远的客家文化。本地的千年古典历史以南头古城为代表,国际化的历史则以浪口虔贞女校为代表。
▲百年前的虔贞女校 (来源于网络)
当我们说“深圳是一个流动的城市”时,通常潜在的意思是指:改革开放以来,自1980年成立第一个经济特区开始,深圳成为了一个移民城市。现在我们必须指出这种历史观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 那就是深圳的移民历史是从清初开始,来自广东、福建等省的移民涌入深圳,形成“本地”和“客家”的聚落区隔。虔贞女校则以实物的存在方式凸显着深层历史中移民轨迹如何塑造了该地区的文化地理。
虔贞女校位于龙华区大浪街道浪口社区,是目前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的教会女校旧址之一,也是深圳仅存的基督教早期进入广东地区传教办学的见证。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价值,更是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服务社区的创新典范。2016年以“虔贞女校艺展馆”的形式重新开门,作为社区公共空间,本届深双龙华(大浪)分展场就设在虔贞女校艺展馆。
三要共生的是当代艺术和普通百姓。
大多数人都认为艺术距离自己很遥远,其实艺术不单是一件作品,而是一个过程,观众与艺术作品同处一个空间进行交流。在这过程中,观众与所处环境的“共生”无处不在,而且极其重要,“共生”产生碰撞,碰撞带来创新。创新深圳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艺术感知力,引导人们去理解并接纳“共生”产生的碰撞,进而去追求新的可能性。
四要共生的是现在和未来。
这是个责任重大的话题,因为未来是个未知数,现在合理化的处理方式在未来是否会引起其他的矛盾,不得而知。
▲南头古城夜景全景UABB
未来
深双将会怎样
2017深双还未落幕之时,对2019深双的讨论已经开始。在3月6日举行的头脑风暴会中,深双学术委员会成员及嘉宾对未来深双的主题和方向进行讨论和畅想。未来的深双可能连接城市研究与科技领域,探索创新型科技对未来城市空间和生活带来的无限可能;也可能回归自然,在山海之间探讨城市生态文明;可能关注深圳的“当代遗产”、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经验;也可能继续深入不同类型的社区和日常生活场景,成为为市民解决城市问题的另类平台。
▲2019双城双年展头脑风暴会UABB
回顾本届深双,展览不是目的,它应当被构筑为一种文化与社会的观念陈述、阐释或宣言。合法的与被边缘化的、无法获得表达的空间与社会群体得以展示自身、共存共生。
期待未来的深双展,继续以更多样的形式让所有人都能读懂这座城市,像灯一样一盏盏亮起,为城市注入光芒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