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随风3286 于 2018-3-30 16:24 编辑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城市建筑》(公众号ID:UA_2004)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滨水社区——滨江路复合开发社区
| A Step Closer To The River
参赛者:肖天意,权逸群,林梦佳
机构:重庆大学
指导教师:黄海静,卢峰,陈科
作品展示:
一、选地及背景
选择方向时,我们考虑过渔村、三峡等独居特色的滨水居住形式,但规划专业的同学更希望能从城市的视角下解决当前城市问题,探讨城市滨水居住的可能性。所以选地选在了重庆。
古人有云:两江交汇而生重庆。重庆主城两江四岸绵延近百公里,重庆人自古便是在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渝中半岛扎根落户,休养生息的。朝天门码头处于两江交汇处,水域通达,是天然港口,因此在20世纪开始便兴起了工业和航运。到了近代,码头文化逐渐淡去,重庆是有名的山城,山地面积高达76%,因此交通并不十分便利,尤其是渝中老城更是道路狭窄,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行车需求。1988年~1997年兴建了长滨路、嘉滨路、南滨路、北滨路等四条滨江路。滨江路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商贸、交通、文化价值,但是巨大的噪音和割裂性完全阻隔了人们到达滨江的路径,滨江区全是荒地废滩。基于目前滨江区利用不佳的现状,我们提出让人们重回滨水的愿景。
二、概念的提出
现在的重庆是国际化大都市,资本驱使下,滨江地区高楼林立,区位良好的滨江地带早无空余用地,而滨江路对城市与江的阻隔问题也由来已久,那么,如何让人们重回滨水?
我们看到一些较为先进的纽约等地的处理方式,是将快速交通从地下下穿,地上空间留给建设或休闲活动。从而在提供了建设或休闲用地的同时,避免交通的影响,拉近了城市与水体的距离。那么我们将这一过程逆向:既然重庆先建设了滨江路,那么我们后天将其“下穿”,为城市提供建设与休闲用地。于是就有了我们的滨江路复合开发社区。
在这个社区中,我们希望同时达到拓展居住建设用地、为城市提供江-城连接、保证原有交通功能等多项目标,叠合交通、休闲、居中功能,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综合体。同时,在桥上建房子,中外古今也早有先例,我们的手段是可行的。
三、营造手法
为了缝合被滨江路打断的城市肌理,重新建立人们的生活和水的关系,处理好居住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我们在滨江路上面建构了丰富的空间层级。
1. 垂直分区
垂直空间上,滨江路之上的住宅享有最好的景观,半私密的社区服务空间是住区与城市公共区域的过渡;其下的开放社区与公共花园是一个全开放的空间,它在水平的空间衔接了水与原有的城市空间。同时也能够隔绝噪声,对城市噪声的控制也有很大益处,提高了滨水居住区的生活质量。多级平台连接了高高架起的公园与滨江路之下的邻水空间,真正使得人们能够看水、听水、亲水。
2. 水平分区
水平上增加开放空间的空间丰富性。比如,城市慢行步道、社区服务、公共商业服务、滨江观景台、公园体系等等,把人们真正引进开放空间。相比原本被城市公共交通打断,人们只能在道路圈定的内部工作生活的缺陷,这种做法,消影了道路,使得水景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老师寄语:
该方案选址“滨江路”这一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当代城市滨水空间,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滨江路的出现、价值与局限,用类型研究的方法探讨了空间连接与叠合的可能性,进而提出一种回应现实多元需求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策略。
竞赛结果:2017年度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最终结果
UA一等奖:2017UA国际竞赛一等奖解析 | 冷巷的进化
UA二等奖:2017UA国际竞赛二等奖解析 | 后工业4.0时——港口住宅打印机
UA三等奖:2017UA国际竞赛三等奖解析 | 垂直雨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