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随风3286 于 2018-4-2 22:31 编辑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每筑建文(公众号ID:MEI-ZHU-JIAN-WEN)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每筑微评]杨楠的话让我感到惊讶,毕竟他比我小20岁,可他阅读世界的淡定与不惊,对于什么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也是明明白白。从他的话语里,我似乎读到了某种韧性很强烈的东西:“……自己也不是一个完全追求赚钱的人,感觉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这辈子活的才比较有意义吧。对于建筑和生活,我希望能达到一种平衡。对于设计,我没什么野心,只希望能帮到使用的人,让他们觉得安心和舒适。”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插画:黑血兔子)
比起多数70、80后设计师希望活的有社会价值,
这个90后设计师似乎更愿意活给自己看!
加油吧,杨楠!
1你最初学习设计的梦想来自于哪里?
杨楠:“自从大学开始背上建筑这一‘包袱’之后,我似乎找到了信仰。仰慕在一块梦想的土地上建构,贪恋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下思考。”其实刚开始学建筑,只是纯粹因为自己想学设计,但并不一定是建筑。后来发现这是一个和其他专业完全不同的领域,你在当中总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点。再加上自己也不是一个完全追求于赚钱的人,感觉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这辈子活的才比较有意义吧。对于建筑和生活,我希望能达到一种平衡。对于设计,我没什么野心,只希望能帮到使用的人,让他们觉得安心和舒适。
2你最喜欢哪位设计师的作品?
杨楠:谈不上有特别喜欢的设计师,但总有些很喜欢的设计,这可能也因为自己很喜欢旅行的缘故,看过太多的建筑之后会发现即使是好的设计师,也有不好的作品,所以个人不会因为设计师而盲目去“追星”。
下面就谈几个看建筑时候的感触:
直到写文章这时,我还能被教堂所营造的气氛感动,就仿佛进到教堂那一刻仿佛触碰到了时间、空间、光与记忆的边缘,走出教堂回过神之后,你依然再次踏入浑浑噩噩的生活中。你得思考人生规划,你得算计鸡毛蒜皮,那些超然的感悟毕竟也只是某一天某一刻在某一处的醍醐灌顶或仅仅是一种悸动罢了。一直很浮躁, 或许是因为自己仰望的太久,看到的光总是触及不到,有时候或许低下头静静思考自己到底处在什么位置,你就能触碰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光芒,这应该也算一种自知之明吧。
时常,我们通过某途径得知某建筑的精妙精致,但满怀期望千里朝拜后只看到一片狼藉,或许些许似曾相识聊充慰藉。正如那年圣诞到巴塞罗那造访密斯的德国馆,哪怕我已把这个建筑的一切了然于胸,但当我看到那些冗杂的商品放置在浅水池里等待广告拍摄时,曾经的少即是多又岂是心头那句骂所能替代的。
只会喜欢建筑作品,不会喜欢建筑师,因为作品是固定的,人都是会变的。 多次造访一个地方,能看到以前不曾看过的风景。冬天来这,整个住宅区都很死寂,只碰上一对老夫妻来参观儿子媳妇的新房;夏天来这,看到满院的生活气息。喜欢过客这词,仿佛也如自己的境遇,学建筑以来总是两年换一个国家;总以为人生不过只是得到与失去的过程,有什么可留恋,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恋上一种风景,你会不顾一切的浏览她的全部,甚至对于她的瑕疵也能找出适当的美词来修饰。只是因为你喜欢这道风景,所以你能容忍她的所有,就像学建筑,就算辛苦,但却迷人。
3谈一谈对建筑旅行的理解?
杨楠:旅游这种习惯,估计一辈子都逃不脱了。那些声音,空气,光影,材质肌理与体验,都是无法用照片记录的,这就是只有旅行才能学到建筑的快乐。那一刻你触碰到了时间、空间、光与记忆的边缘,回过神之后,你依然再次踏入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我们想知道究竟什么样的房子或城镇,我们能被打动,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间房间,一个广场是什么样子?空气中的味道如何?脚下的地板、手中的把手感觉如何?阳光怎样照射到建筑物上,那会是什么样子?置身其中感觉拥挤还是宽敞,是尺寸近人还是庞然大物?感触最深的还是去瑞士。由于建筑都比较偏,每天也就看1,2个项目,但每个都是精品,有条不紊不急于求成才能做出精益求精的东西。终于体会了什么是慢工出细活。以前总是太快,太浮躁,太急于求成。毕竟年轻,还有时间可以探索,可以犯错,可以做的更好。
4你喜欢怎样的老师或者领导?
杨楠:读书时候把老师分为三种类型:1.无论你想做什么都给予十足支持并引导你的 2.你做自己想做的就好不会有太多约束的 3.你做什么东西都得按着他的意思来的
运气好的是我在初学建筑时和研究生毕设的时候碰上的都是第一种老师,大多时候都是第二种老师,只有一个学期是第三种老师。
现在读博的感觉就应该是第一种吧,有学校给钱养着我做自己喜欢的研究,虽然没有上班赚的多但也够活,有导师给想法给方向给意见,然后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可能就是博士的样子吧,苦中作乐。
5毕业后打算去大公司上班,还是出来自己创业呢?
杨楠:很有意思的是,我在学建筑之前去过500强实习,学建筑之后又在设计院、事务所都有实习,毕业之后又在明星事务所(MVRDV)呆了将近一年。这些不同的经历带来了不同的思考,在500强感受世界一流企业的职业化工作方式和跨国公司的管理和文化。在设计院告诉我现实中的建筑更多是商业的产物、是艺术对商业的妥协和退让。在事务所真正体会和体验到建筑师工作的日常,“加班、周末赶工、项目汇报前通宵准备……在这个行业都已司空见惯。”在明星事务所更多的是见识这个行业最先锋的玩法是怎么样的。“到了那儿,不用指望成为牛人,但至少你知道是什么样,能看到牛人在做什么,就够了。”对乌龟来讲,兔子存在的意义在于,至少让它知道这世界还有“兔子”的存在,以及兔子跑得有多快。主流的建筑师发展路线告诉我,读一个好的研究生,之后去一家不错的公司。但是我看过有人工作10年做到了合伙人,有人工作了8年离开了去创业,有人工作了5年还没当项目主管,有人工作了3年还在思考去留。这时候停下来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该走出一条新的路了。在欧洲呆了5年,初来乍到的新鲜感逐渐消退,却也未到安心活得像个当地人的程度。既生又熟,不上不下,内心的不安和骚动隐隐告诉自己,到了再一次做选择的时候了。回到自己更熟悉、更游刃有余的文化和人际环境中去,还是在一个更开阔、更有想象空间的新世界中扎根?回国,开始新的征程。 这些实践经历帮助我更加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帮助我平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因此现在开始读博并在苏州大学带设计课,毕竟除了做设计(也可能就是画图而已),做研究对于我也很有吸引力。读博期间也在多多少少接触一些实践项目,这样相对自由的状态或许是我所追求的。
6你认为未来的设计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
杨楠:之前听过一个师兄谈过一次设计师创业,他把设计公司为几类,但其实作为设计师来说你必须都有兼顾,只是之后会稍有分化,个人还挺认同他的观点:管理型(例如SOM),设计型(例如OMA),技术型(例如Foster),艺术型(策展一类),研究型(大学老师的事务所)。或许建筑学的专业性就在于能够整合更多的资源和能力,而不在于某一个方面的专吧。
顺便安利下自己做的公众号吧,工作读书之余,我还联合几位学建筑的朋友共同创建了职业发展共享平台——UniDesignLab,我负责平台的内容策划和编辑。朋友们分别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英国建筑联盟学院、墨尔本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攻读建筑学硕士,毕业后大家已然天各一方散落世界各地,共同分享着对建筑及这个行业的热情和执着。通过UniDesignLab这一平台,我们也集合自身的信息优势,联合全球知名学府优秀毕业生,国际知名事务所在职建筑师、创始人,学者及相关行业机构,整合全球资源,开展策划、会展、培训、设计咨询等业务以及行业信息分享。
7你认为在让设计师成功的各种条件中,是机遇重要还是个人努力重要?或者还有什么比这两点更加重要的呢?
杨楠:可能第一重要的是态度吧,或者说是一种执着。我刚学建筑时候把谷德、archdaily翻了个遍,闲着没事就看。然后就是看各种建筑纪录片和介绍视频,毕竟这比读书快。然后就是狂出去旅游看建筑,基本上去一个城市把能看的都看了。以至于之前去实习,别人提到的案例我都去过,然后就很有话语权,这点上级也得服,毕竟你摸过他也没话说。剩下的就是做好每个学校里的设计就好了。其实这个行业,首先拼态度,态度好了,基本上你就比大多数人强了。其次拼努力,够努力你也就能进入更厉害的圈子了。最顶层拼天分和机遇,这点好像已经轮不到我了。
离开荷兰之前的周末出游
在瑞士看建筑
硕士答辩
本科毕业展,2014利物浦大学毕业展
MVRDV的pecha kucha
研究生毕业设计,填海造陆能源产业园
成都AA访校成果
瑞典隆德空间活化器
杨楠
1992年生于云南昆明,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利物浦大学(英国)一等建筑学荣誉学士,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LEED绿色建筑认证专员,现为利物浦大学建筑学博士在读,兼职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外聘教师,个人与伙伴成立了UniDesignLab(一合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