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和建筑师一起看古建(公众号ID:ACBuildings)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作者:石燕学 王立昕
中国古建筑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屋顶,而承托屋檐的构件就是斗拱,这是我们聪明的祖先发明的,中国古建筑独有的,力学与美学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看起来精致又复杂,就在眼前却显得非常神秘。它构造复杂,种类也很多,很多人不明白怎么看斗拱,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名字,今天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斗拱的基本常识。
斗拱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现在无从考据,早在战国时期到汉朝的墓葬考古中已能见到斗拱的形象,汉朝的画像砖上就经常见到斗拱的形式,当然那时还是人字拱造型。到了唐朝,斗拱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从留存至今的最古老木构建筑-唐代的南禅寺、佛光寺大殿看,它们古朴雄健,不加雕饰,与结构力学完美统一,是真正的巅峰之作。
但斗拱真正被官方将形制规定下来要到宋朝,宋《营造法式》因此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建的葵花宝典。
斗拱的名称:斗拱以内外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外檐斗拱也就是我们通常站在室外就能看到的斗拱。宋朝时斗拱叫铺作,外檐斗拱从所在部位分主要有三种,放置在柱头上的叫柱头铺作;放置在柱间的叫补间铺作,放置在转角部位的叫转角铺作,每组斗拱的单位叫朵,就是因为斗拱非常漂亮,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吧。(下图:高平开化寺转角铺作)
到了明清,名字就变了,清朝也有一部官修的书叫《清式营造则例》,那里面柱头上的斗拱叫柱头科,柱间的斗拱叫平身科,转角部位的叫角科。转角处的斗拱因为要面对两个方向,所以最复杂。清式每组斗拱的单位叫攒。(下图:密密麻麻的清式斗拱)
因此当我们面对不同时期的古建筑时,要用那个时期的名称来称呼它,这样才能说我们对斗拱略知一二。
斗拱的组成:顾名思义,斗拱斗拱,就是由斗和拱两种构件组合而成,后来又对具体构件分别命名,斗和拱的名称丰富起来,有的还起了变化。
斗和升:简单来说,就是看上去大体呈方形,下部向内切角形成一个倒锥台形状,开十字或一字卯口承托拱的构件就是斗。一攒斗拱最下面的斗叫坐斗(宋式叫栌斗),它是十字卯口以承托面阔和进深两个方向的拱。
其他部位的斗,清式叫“升”。如果它位于通过正心的、进深方向的轴线上,因为要承托面阔和进深两个方向的拱,一般也是十字卯口。而除此之外的斗,一般只承托面阔方向的拱,一字卯口即可。
拱:就是从中心向两侧伸出,类似弓形,放在斗上面的构件。拱由于位置不同,从力学及美学角度又演化出变体。在进深方向最下面的拱叫“翘”,它的端部没有向下倾斜,而是平滑地向上卷起。翘有一层或多层。
翘的上面,向外伸出并向下倾斜的拱叫“昂”;昂也有一层或多层。
昂上方,也就是最上层的拱,端部被切削,形状像蚂蚱的头部,俗称“蚂蚱头”,宋式叫“耍头”,听这名字就是纯美学的用途,与力学无关。
翘、昂、蚂蚱头都是进深方向的;其它的拱是面阔方向的。拱根据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名字,如瓜子拱、华拱、慢拱等,但它们都叫拱。
斗和拱交互叠加,不断外挑,最终形成一组完整的斗拱,承托着优雅的屋檐,构成了完美的组合。
斗拱的“等级”:在这儿用等级这个词不精确,但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就是指它的大小、规模的意思。斗拱的等级清代用“踩”来表示,宋式用“跳”。斗栱从柱中心向内外两侧挑出,每挑出一步,称为一踩。每出一踩,上部都有一列栱枋相承。如果分别向内外各挑出两步,那么加上正心位置的一步,就是五踩,如果再加上翘和昂的数量,那就是“几踩几翘几昂”。当我们看到一座古建的斗拱,我们就可以脱口而出,这是“五踩单翘单昂”或“七踩单翘重昂”。(下图:五踩单翘单昂斗拱)
(下图:七踩单翘重昂斗拱)
对于宋代遗构,我们就得换一种叫法,“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或“七铺作单抄双下昂”等。这样一来,就显得你是个“行家”。(下图:五铺作单抄单下昂)
(下图:五铺作单抄双下昂)
特殊的斗拱---溜金斗拱:首先说一下“溜”和“金”这两个字。溜可不是镏,不是表面贴金的意思,而是溜走的意思。在古代匠人的语汇里,“金”就是“从外向里数,靠里”的意思,近似“进”字。举个例子:大殿外围的立柱叫做檐柱,檐柱里边的那一圈立柱则叫做“金柱”。最早一篇《如何欣赏古建筑》,介绍过“金柱大门”,就是门安装在里侧的金柱上而得名。因此,所谓“溜金斗栱”,就是指那种不仅是有水平构件叠垒,而且有斜向构件联系内部屋架的斗栱,也就是溜到金柱上边的意思,名字透着一点顽皮的色彩。
如何从斗拱的形制大致判断古建的年代,在公众号第一篇《如何欣赏古建筑》中已有介绍,宋辽及以前的斗拱宏大,有的足有一人多高,如唐五台山佛光寺大殿、高平崇明寺大殿等。而明清时期的建筑斗拱变小,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屋檐下。当我们再去看古建时,希望大家和我们一样,能被唐宋辽金的遗构深深打动,那种雄浑之美是无法言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