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和建筑师一起看古建(公众号ID:ACBuildings)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作者:王立昕
上一次我们说完了五台山佛光寺,下面就接着说说南禅寺。
看完了佛光寺,我们又奔向下一个目标—南禅寺,它是在解放以后发现的又一唐代木构建筑,且建造年代比佛光寺还早75年。由于同样不是旅游景点,地图标示不清,只能依大致的方向,向着台怀的西南方向前行,一路打听,经过了很多的砂石土路,终于来到了它的面前。我们惊讶于这么重要、这么有名的建筑就这样寂寞地伫立在乡野间,无人光顾。小得不能再小的庙门旁镶嵌着全国重点文保的牌子,寺门紧闭。看来我们又是今天的第一批客人,也许会是唯一的吧!(图1:卑小的庙门)
拍打旁边的一扇门,守寺人把我们让进院子。眼前一亮,好漂亮的院子,方砖铺地,树木葱郁,鲜花盛开,果树上结满了果实。(图2:守寺人住的小院)
这个跨院住着守寺人一家,和外面比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了。跨院西侧就是南禅寺的院子,院墙上有个小门把两个院子连接起来,大殿的斗拱和屋檐在院墙上露出了头。(图3:从跨院看到的南禅寺大殿)我们迫不及待地请守寺的大爷开了院门,进到寺里。
站在紧闭的小庙门下,南禅寺大殿完整地呈现在眼前,说是大殿,其实很小,只有3开间,但这丝毫也不减低它的美,尤其是它的屋顶,曲线极其优美,站在它的面前,感觉它充满了灵性,好像知道自己是多么美丽,因此在蓝蓝的天空下自信地舒展着自己的羽翼,把自己最美的身段展示给从远方慕名而来的我们。那天的天气极好,蓝天白云,灰瓦红墙,绿树鲜花,看得我们心情舒畅。(图4:南禅寺大殿,图5:西南侧罗汉殿)呵呵,还是来点儿正题,说说南禅寺大殿吧。
南禅寺分为东、西两院,有殿宇、僧房等建筑。南禅寺大殿位于西院,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建筑坐北朝南,是一座面阔、进深都是三间的小殿,宽约12米,深约10米,上覆单檐歇山屋项。建筑内部用两道梁架,无内柱,无天花吊顶,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大方,体现了唐代木结构建筑朴拙雄浑的风格(图6-8:南禅寺细部)。
看寺人带着小孙女给我们开大殿的门.
殿内设置佛坛,上为唐代彩塑十七座,释迦牟尼佛像居中,两侧为文殊、普贤菩萨以及天王、金刚等塑像,均为原物,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这座大殿是山区寺庙中较小的佛殿,但是由于它为最古老的唐代遗构而倍显珍贵。 由于殿前的院子进深足够,我们得以拍下完整的建筑立面。守寺的大爷一直陪在我们身边,耐心和善地回答我们的问题,还不时地跟我们说说有关庙的典故,看着我们不停地拍照,他脸上掩不住笑容,俨然是自家宝贝得到赏识的自豪与快乐。
仔细看完了,到了离开的时刻了,我们一步三回头地从正院回到跨院。告别了纯朴热情的一家老少,出了院门,守寺的大爷一直把我们送到外面,叮嘱一番后挥手向我们道别。现在脑海里还有他老人家站在庙门前的身影。其实绝大多数老百姓对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东西还是很珍惜的,他们也许不懂高深的道理,但他们对身边的古迹有着朴素的感情,这才是最可贵的,正是靠着这朴素的感情,千年的古迹才有可能保留下来。南禅寺的保护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政府的政策到位,依靠广大群众,资金不多就能较好地实现保护的目的。比起那些杂草丛生,朽烂坍塌的古建,南禅寺真的是很幸运!但愿所有的宝贝都能像它一样,而不是因为要赚孔方兄才想起它们!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的古建考察之旅居然是从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佛光、南禅二寺开始,而且是那么尽兴,也算是开了个好头吧。虽然我们不大可能发现什么新的古迹,但古建考察路上还是有不少的惊喜激励着我们不断去认识、了解和学习灿烂悠久的文化,但愿有更多的朋友和我们一起出发,更好的宝贝会出现在下次的旅行中!
南禅寺自驾路线图:
佛光寺---Z051行驶约2公里左转进入S213省道---行驶4公里后右转进入X140县道---行驶约16公里后在东雷村右转进入S310省道---行驶约17公里后左转进入X113县道---行驶约7公里后在李家庄村附近左转到达南禅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