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和建筑师一起看古建(公众号ID:ACBuildings)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作者:石燕学 王立昕
很久以来我们就有一个想法,就是沿着梁思成、刘敦桢先生的足迹重走他们的路线,体会一代建筑大师的心路历程,也让自己对我们的古建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于是从2003年的十一长假开始,利用长假,周末,借助现代交通工具,我们开始重走梁思成的古建之路。几年下来,也去了山西河北的不少地方,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芮城广仁王庙、平顺天台庵、赵县的赵州桥、柏林寺、正定隆兴寺、开元寺、清东陵、清西陵、蓟县独乐寺、定州开元寺、文庙、古城门、满城汉墓、保定直隶总督署、定兴慈云阁、义慈惠石柱等等。
通过考察这些古迹,体会颇多,感慨万千。
首先,对梁思成,刘敦桢等老一辈建筑大家严谨的治学精神钦佩不已,被他们对自己文化的执著热爱之情深深打动。我们去这些地方都是自己开车,走高速公路或国道,偶尔会走乡间土路,即使这样,有时2-3天下来也觉得疲惫。而当时梁思成、林徽因先生是在动荡的年代靠着驴车跋涉在乡间的土路上,十几天,个把月的行程是司空见惯的,如果不是对这些散落在华夏大地上的古建珍宝的热爱,就不会付出这么多艰辛。
其次,通过考察,对我们国家的古建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古建这个载体,扩展学习了一些其它的知识,比如佛教的起源和在中国的传播等等,从而对伟大的中华文明有了更深的理解。
还有一个体会,就是我们的古建宝贝真是太多了,有时不经意间走到一条街上,就发现一个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它们就象一颗颗的宝石镶嵌的辽阔的大地上。但有时看到它们时又是那样的痛心,这么好的宝贝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有的屋檐上长满了草,有的屋角坍塌,有的孤零零立在荒野里,无遮无拦。难道因为太多了就不珍惜,难道因为不是政绩工程就无人问津?难道非要等到消失了才会意识到它们的珍贵吗?
好了,还是让我们先去看一看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大殿吧。
佛光寺
2003年的十一长假,我们开车7个半小时到了五台山,那时从北京去五台山可不是全程高速,从定州往西只能走国道省道了。这次的主要目的就是去看久仰大名的佛光寺、南禅寺大殿。十一的五台山已经很冷了。早晨5点起床,6点从台怀镇南边的旅馆出来,车玻璃上结满了霜。一路下山到了豆村,打听好了方向就沿着乡间土路前行,慢慢穿过村庄,涉过水坑,最后冲上一个高坡,佛光寺出现在了眼前。看着“大佛光寺”的匾额,心情真是激动。更没想到的是寺门紧闭,我们居然是第一批客人。上前敲门,买票,护院人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寺里。我们就带着朝圣的心情开始欣赏这座美丽的寺庙。
佛光寺坐落于南台豆村东北约5公里的佛光山中,其东、南、北三面被山峰环抱,唯独西面开敞,因而整座寺庙坐东朝西,依山势而建。从西至东依山势分为不断升高的三个平台,在最高处的平台上,也就是在整个空间序列的终点是著名的佛光寺大殿。(图1:从入口处仰视佛光寺大殿,)
进了庙门,站在第一层台地上,左侧(北侧)是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的文殊殿(图2:金代文殊殿);
右侧(南侧)和它对称的位置,相传是观音殿,如今早已不复存在。 第二层平台与第一层平台高差不大,上面建有一些次要建筑。第三层平台与第二层平台高差很大,以高峻的挡土墙拔地而起。台阶很陡,护院人为我们打开台阶前的山门,我们几乎是“爬”了上去。(图3:陡峭的台阶)
低头“爬”完了最后的几步台阶,站到第三层平台上,抬起头,看到了佛光寺大殿,呆住了!虽然在书中多次看到它的图片,但真正站在它的脚下,仍然被它古朴、雄浑的美强烈震撼。它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了。整个立面造型体现着浓郁的唐风:灰色的屋瓦,白色的墙壁,砖红色的柱子、窗棂和门扇,硕大、朴拙的斗拱,和缓起翘的单层庑殿顶,造型遒劲的鸱尾(后来也叫吻兽,位于正脊端部)。站在远处,面对它的正立面,可以看到“侧脚”和“升起”的艺术手法。“侧脚”是为了在视觉上形成稳定的感觉,而把山墙的柱子向内倾斜的做法; 而“升起”则是为了纠正人们在看挑出很大的屋檐时会觉得端部屋檐下垂,而有意识地把端部的屋檐平缓上提,消灭“屋角耷拉下来”的感觉。 经过一系列别具匠心的设计,整个立面呈现出稳定、庄重、雄丽的形象气质。(图4,图5)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正面中央五间设置板门,两侧尽端在实墙上开窗;左、右、后面以厚重的围墙围合。走进室内,发现建筑分了内、外两区:内区占了五开间、二进深,通过天花、连梁的处理,把内区在左、右、后三面与外区完全隔绝;而正面则以列柱界定内、外区空间。内区后半部设置了一个巨大的佛坛,开间正中为三座主佛及侍应菩萨,两侧还有菩萨、力神等塑像20余尊,这些塑像均为唐代作品,造型生动,手法洗炼,与建筑同样弥足珍贵。
走到殿外,想拍下建筑的正立面,怎奈站在进深窄小的殿前广场上无论如何也收不尽大殿的全貌,只好作罢。(图6:只能建筑拍到局部)
殿前有几棵唐代的大松树,树下落了许多松果,想着从悠远的唐松上落下的果子一定带了些仙气吧,我赶紧挑了几颗大个的装在包里,带回家,如今这些松果正静静地躺在我家的玻璃花瓶里;绕到两侧山墙处,在右侧(南侧)看到了建于北魏的六角形的祖师塔(图7:北魏祖师塔);
而大殿后面紧邻山崖,估计当初是凿开了山石才平整出了大殿基址。 站在殿前,向下俯瞰,跌落的建筑以及秋天美丽的山林尽收眼底。(图8:俯瞰远山)
这座建筑代表了唐代的建筑观念---追求结构和艺术的统一,在简单的平面里创造丰富的空间艺术。它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等学者一直坚信中国应该有唐代建筑遗存下来。1937年6月他们一行人在山西进行古建乡野调查,他们绕过台怀,而取偏僻的台外(注:五台山群峰环抱的中心是一个盆地,称作“台怀”;五峰以外称为“台外”。)因为他们认为由于交通不便,鲜有香客,台外的寺僧贫苦,无力装修,更有利于原貌古建筑的保存。 一行人在五台县豆村发现了佛光寺大殿,凭借对不同时期古建风格特点的了解,他们猜测这座建筑是唐代建筑,但必须有确切的证据,才能断定它的朝代。在对大殿进行详细测绘的过程中,隐约看见殿内梁底有墨迹,林徽因视力一向极好,辨认出“女弟子宁公遇”的字样。 由于捐款修庙施主的名字通常会雕刻在庙前的经幢上,大家又检查经幢,果然发现了“佛殿主、功德主宁公遇”字样,而经幢建立一定在建筑竣工之时,其上的年代必定是大殿建立的年代,由此,最终断定了此建筑为唐代建筑。
佛光寺大殿的发现意义非凡,让世人知道原来中国还有一千多年前的木构建筑留存下来!从此中国的唐代建筑不再仅是敦煌壁画上的图像了。发现这座建筑后不久,抗日战争打响了,这座建筑历经战火,曾经被日寇用做攻打台怀的据点, 居然奇迹般地存留下来,解放以后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如果没有梁思成先生等人的执著,这座珍贵的唐代遗存可能早已消亡了。读着《梁思成全集》第四卷中对于佛光寺发现始末的记载,梁先生以平实的口吻记述了如何断定它的年代;如何与臭虫、蚊子、蝙蝠为伍,对大殿详细测绘记录;如何焦急地通报太原教育厅关于佛光寺的珍罕;如何在战争爆发后历经周折,把测绘图稿带回北平;以及得知佛光寺被日寇占据,恐难存留的忧惶、焦灼之情;而解放以后,得知佛光寺还在,且被列为保护文物时的欣喜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中国古建的热爱。读着这些文字,强烈感受到老一辈学者那严谨、执著的治学态度以及明净、忘我的品格。我想,如果建筑能有灵性,它一定会记住“中国营造学会调查队”的建筑家们。
五台山佛光寺路线图
台怀镇内---沿S205省道(石太线)向南---真容寺岔口处右转上S311省道(台忻线)---行驶约41公里后到达豆村镇---右转上S213省道---行驶约4公里后在阎家寨村附近右转进入Z051----行驶大约2公里后到达佛光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