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计成(公众号ID:jicheng-0102)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当一个行业里,大量的人深陷无奈的挣扎中,这个行业一定病入膏肓。更可怕的是,在这个行业里,上层既得利益者永远都在选择性失明,底层广大劳动者永远都在选择性失忆。
作者 | 朱河
编辑 | 亚姐
设计院,多少个满怀希望的青年涌入,却带着一身类似的疲惫纷纷逃出。它像个复杂的绘图机器,描绘着各式各样的城市蓝图。
领导们希望劳动者跟上机器的速度,每周8天,每天25小时。设计院的存在似乎在向世人证实一个事实——永动机真的存在。但是,显然不存在。那么,这台看似忙碌的机器,还能运转多久?
对这个行业我并不悲观,我从来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历史早就深刻地告诫我们——危机意味着转机。
纵使行业让很多人心灰意冷,但伸脚必有路。行业模式的创新升级依旧潜能巨大,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远不只低头画图。
写这篇文章,是想深度剖析一下传统设计行业的现状,顺便与大家探讨一下行业未来可能的趋势。
一、先谈几个真实案例:
1.安吉两山创客小镇二期建筑设计项目。
项目位于浙江安吉,这是一个在招投标阶段就被创客小镇管委会好心劝退的项目。当时所在单位的领导层打算投标这个项目,于是安排了三个人:建筑主管,我,还有另外一名同事,一起来做这个项目。
人手腾出后,紧接着就是组织现场踏勘。踏勘当天,我们来到两山创客小镇管委会办公室,跟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聊了起来。
在我们表明来意后,一位管委会领导就道出了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以及个人的好心提醒。总结起来,大概的意思就是:你们最好不要参与这次投标。
因为他们内部已经有一家意向单位了,虽然他没有明说,但基本就是这个意思。后来了解到,好像是一家上海的设计单位。
听罢,我和主管四眼相对……随后,就匆匆结束了这次现场勘探。回到单位,跟领导汇报了相关情况。然后领导表态,这个项目就此打住。
2.江苏宜兴景舟广场项目。
项目位于江苏宜兴,这是个私人开发商的商业项目,更是个非常不靠谱的项目。说是私人开发商,其实就是个大忽悠。没钱没人,空手套白狼。
这个项目从前期策划到建筑方案,折腾了很久。直到我从单位离职,正式方案仍然没有敲定,主要原因就是开发商自己摇摆不定,不知道怎么搞。
记得项目前期接洽的时候,这位开发商要求我们用最有能力的设计团队,用水平最高的建筑师,甚至要求把参与该项目的建筑师简历发给他看。建筑方案一路下来,不知道改了多少稿。单位所有的建筑师,基本都参与过。
偷面积,偷面积,一切为了偷面积!
听说普通商业层高有限制,就要求我们把建筑功能改成电影院,甚至让我们改成羽毛球馆。
又听说江苏的商业项目,如果建筑有一部分做成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空间,那这部分就不用算容积率,于是就让我们做一个这样的空间,报批时写上城市公共客厅,待项目落成验收后再改成商铺出租。
由于这位开发商实在太难缠,一名同事不堪其扰,差点离职。不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不论是白天还是深夜两点,他只要有什么想法就立即联系建筑师,各种指示狂轰乱炸。要求马上改好。
狗血的事情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最关键的一点,这位开发商,到现在,仍然分文未出。
3.新昌县人民医院感染科综合大楼项目。
项目位于浙江新昌,这是个废标的医疗建筑招投标项目,也是我以主创身份来把控整个项目的方案设计。然而,也是我离开这个行业的导火索。
从接触到这个项目的第一天起,我就以争取中标的态度要求自己,理性分析场地的各种制约条件,以更合理的方式优化功能布局。
让人意外的是,这个方案在开标当天,直接废标。问题不在技术标,问题出在商务标:一个要求提供原件的文件,我们却提供了复印件。这一切,我们只能从自身找原因。
更让人意外的是,开标后的第二天上午,甲方打来电话,说他们认真地看了我们的方案,还是想用我们的方案,虽然它已经废标了。考虑到它已经失去了合法的资格,于是甲方就提出有偿购买我们的方案,为已中标的设计单位提供新的思路。
以上是我在设计行业里经历的一些事情,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之所以列举这三件,是因为每一个具体项目的背后,都直接反应出行业的某一弊端。
第一个被劝退项目,直接反映出政府在公共项目里的话语权,侧面反映了设计院在实际项目中的局限性。
展开来讲,这种局限性充斥在各种政府主导的项目中,尤其在县一级的地方公共项目中,设计方案的落地大都不是由设计院说了算,而是某些局长说的算。局长点头,大家就纷纷说好;局长摇头,大家就各种发难。
导致设计院在这些项目中表现出各种跪舔式讨好。
这种由非专业的部门领导操控着项目的设计源头,真的合理?更有甚者,少数主管领导为了让项目迅速上马,做出政绩,缺失最基本的时间概念。不论项目规模大小,都要求设计院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图纸。
在设计院,听到他们电话里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施工图什么时候完成?试想一下,这种图纸即使完成了,质量能有保障?殊不知,这样的项目破土动工之日就是深陷囹圄之时。预算有限、方案调整、图纸修改等等,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到头来,却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有时候我就想,应该让这些主管工程建设的政府领导和当地设计院院长互换岗位半年,挂职学习。
这样一来,不仅设计院能从整个项目宏观层面了解问题,更好的为项目服务。更为关键的是,让那些政府领导能够深刻地熟悉设计院的日常工作流程,不要急功近利,真正成为领导中国城市建设良性发展的引路人。
第二个私人开发商项目,直接反映出社会上一些投机分子的投机行为。
在这些人眼里,项目从来不是拿来深耕细作的,甚至连真实的项目都没有。他们的世界全凭套路,对上忽悠政府,对下忽悠设计院。尤其是后者,深受其害。要图马上给,要钱肯定没。
这类项目就像是阻碍设计院这台机器良好运转的腐锈,必须予以清理。
第三个废标项目,反映出现阶段设计行业的竞标机制。
列举这个医院项目,不是想表达自己的方案有多好。商务标出现差错导致废标,问题出在设计单位自身。这是不争的事实,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
但仔细想想,这种竞标机制,真的是最合理的选优方式?不能更简捷,更高效?到底是选择最优的技术标,还是选择最符合招标要求的商务标?很多时候,连招标文件本身的描述就模棱两可。
封面到底要不要写正副本?要不要写设计单位名称?字体到底是黑体还是宋体……
有的项目,从公布招标之日到项目开标只有十来天,时间为何安排得如此紧迫?很难想象这样能做出好的设计方案。这其中有没有利益瓜葛,不得而知。
低价竞标问题。设计院为了中标,让本来就不高的设计费一低再低,恶性竞争,这样只会大大降低设计及后期服务质量。
原因很简单:设计院拿的设计费少了。利益层层扒皮,剩下落到中底层设计人员的手里,能有多少?现场出现问题,想让他们跑现场,能积极吗?没给施工方脸色看,就已经算是道德高尚了。
前段时间,两会代表建议取消最低价中标。要我说,不仅要取消,更应该在招标价格控制范围内,鼓励高价中标。高价格未必能保证优质的服务,但低价格的服务一定很糟糕。
还有外省投标项目。有多少项目夭折在异地备案上?大家都知道,要想去外省做项目,就得去当地建设部门办理备案手续,这无可厚非。但是,有些省份对待外地设计单位前来备案,态度非常消极,甚至极度排外。
江西省就是如此,一同事去江西南昌办理备案,前前后后不知跑了多少趟,窗口人员态度冷淡,各种法子让你知难而退,打道回府,就是不给备案。
往小的说,这是地方保护主义。说得难听点,这是主管建设部门的领导眼界太窄,格局太小。难缠的小鬼,身后必有撑腰的阎王。
二、以上主要讨论政府、开发商、行业竞标机制这三个外部因素对设计行业的影响。
另外,在本届政府反腐高压的态势下,政府项目上马谨慎再谨慎,加上二三线城市库存压力较大,整个中国城市的开发速度明显放缓。
时到今日,行业持续萎靡,虽有回暖迹象,但前景依旧不明朗。纵使受到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然而设计院自身的问题,才是设计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1.挂靠泛滥成灾,浑水摸鱼者比比皆是。
挂靠现象在设计行业相当普遍,没合法的设计资质又想挣大钱?好办,找家有资质的设计院挂靠,按比例向设计院缴纳挂靠费。双赢,何乐而不为?
但是,有些人胆子很大,不考虑项目的技术难度,什么样的项目都敢接。反正如果自己的团队搞不定,再外包,外包的不会,再外包。
最后连甲方都不知道找谁对接,项目沟通效率大打折扣,这直接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设计质量也很难保证没有瑕疵。所以,有些甲方根本不把设计院放在眼里。很多时候,这怨不得别人。
好在,政府已经降低甲级建筑事务所的申报条件,一名一级注册建筑师就可以注册甲级建筑设计事务所,以前需要三名。希望这一举措能够释放行业活力,缓解因挂靠带来的种种问题。
2.内部制度迂腐,官僚气息极其严重。
由于上个世纪计划经济的原因,相当一部分传统设计院依然残留着固有的思维。从院长,所长等等这些称呼就可以看出端倪。其实说白了,就是大老板,小老板。
院里的总工牛逼哄哄也就罢了,就连做一些辅助工作的行政人员也鼻孔朝天,走路带风。每次审图盖章都是笑脸相迎,好话说尽。很想问一句,难道这些人不应该为我们服务吗?没有我们广大画图狗用身体换来的项目,你们哪来的工资?
最要命的是,设计院永远是一个唯经验至上的地方,不论是人事任用制度上,还是内部管理上,「创新」二字在设计院几乎不存在。仅存的创新也不过是待方案做好之后,再胡诌一堆设计理念,让它看起来不那么低级。
3.工作强度巨大,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呆过设计院的人都知道,工作强度不是一般的恐怖。虽然加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到底是加了。
晚上加班,周末加班,甚至节假日都在加班,熬夜到12点,家常便饭。刚入行时,乐观的我,并不相信那些老员工说的这些话。心想,真有这么夸张?而现在,下午6点能够正常下班,居然会产生放假的错觉。
加班如果能换来高收入也就认了,毕竟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然而很多时候,结果难以预料。设计院就是有这种魔力,让你鬼使神差地不计回报地加班。
不加?你会有羞耻感。
三、如果传统设计院领导层不正视自身的问题,高枕无忧任由发展,那么行业未来的趋势很可能是这样:
除了省一级的老牌大院,其余大部分设计院最终可能走进历史。因为传统设计院早就跟不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属于落后的行业。加上新型的甲级事务所制度的实施,未来取而代之的将是大量三十人左右的优质独立设计团队。组织结构精简,有朝气且极具创新精神,他们将直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与传统设计院一决高下。
刚进入行业的新人,可能觉得我在危言耸听。如果是这样,我希望这部分人能够收藏此文,五年后再来看这篇文章,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我也知道这几千字并没有什么卵用。大家看完,该套路继续套路,该加班继续加班。也可能会选择性失明,或者选择性失忆,毕竟大家都奔于生活。
望,且行且珍惜。
文章可能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
仍能分享的朋友,我敬你是条汉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