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回首过去的一年,虽然发生了很多不幸的事件,不过公众的注意力通常用不了几周就会被各种娱乐新闻所占据。这虽然听起来有些可悲,但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生存那么艰辛,除了加班赚钱之外,普通老百姓还是更想听到一些好消息吧。
如果能抓住这种隐秘的心理需求,其实是能做出很好的纪念建筑的。毕竟逝者已成为过去,善待生者才是正途,MH-17纪念公园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 无辜躺枪的MH-17
2014年7月17日马拉西亚航空公司的MH-17号航班在乌克兰与俄罗斯边界附近被导弹击落,机上283名乘客和15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当时的乌克兰正陷入全面内战的边缘,俄军也大兵压境。事后各方都否认是自己发射的导弹,事件的真相至今仍未查明。
为了缅怀飞机上无辜躺枪的遇难者,建筑师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主办方matterbetter希望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人造岛上,建造一个不带有政治色彩的公共空间,兼具纪念、集会、仪式、娱乐等功能。
2 天空之境的遐想
如何告诉孩子你的妈妈在空难中去世了呢?
我想不幸的故事也需要幸福的结局,如果实在没有,那就编一个。
宫崎骏的电影红猪里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濒临死亡的年轻飞行员误入了天空之境,流水一样的云层之上,安静得仿佛时间都停止了。
他看到一条细细的银河,无数飞机向那里驶去。在飞行员的世界里,被击落的飞机不会坠毁,它们的灵魂会来到遥远的天空,汇成一条河流。
不过好在故事的男主最后还是活下来了,把经历的一起告诉我们。
MH-17的空难过于残酷,人们需要这样浪漫的故事来获得内心的宽慰。来自美国的设计师William Smith、 Hiroshi Kaneko 用建筑打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天空之境,让人们得以接近空难发生的那天,走近消失在天空的那些人。
3 蓝天云海的逆向思维
建筑的构思非常简单,是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
如果普通人永远要被包裹在飞机的外壳中才能有机会接近蓝天,那么遇到空难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飞机在空中坏掉了,不需要飞机的阻隔就直接融入到了蓝天云海里。
此时,他们的生命被蓝天永远定格了。
为了营造出符合以上意境的极致空间,建筑师尝试打造一个不容易被察觉的人造场所。纪念馆的核心部分被设计成一组漂浮在天空中的座椅,浅浅的水面非常平静,像镜子一样倒映出天空。这样,水镜完美隐藏掉了人工雕琢的痕迹,只留下蓝天云海。
无数光柱倒影在水中,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消解掉座椅周围的空间。游客在绵延无际的天空之境,漂浮在云层、太阳、柱子和树木之间。他们甚至可以在MH-17航班上行走、坐着、玩耍,想象那些迷失在天空中的人。
4 标从寂寞空冷到生机盎然
一条路径穿越人造岛,把前来悼念的游客引向场地的中心。这里建筑的成分其实非常低,空间的变化主要由地形的起伏来实现。
随着时间的流逝,悲剧事件逐渐被人遗忘,纪念馆的面貌也会发生转变。之前在岛上栽下的树苗慢慢长大,纪念的属性慢慢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树丛对周围居民的荫蔽。天空之境的空间氛围,也完成了从寂寞空冷到生机盎然的转变。
虽然MH-17上的人在空中受到了深刻的损失,但是地上的人们还是要在这里纪念并开始自己新的生活,也许这才是修建纪念馆的真正意义。
5 然而事情的结尾是这样的
也许是因为预算的原因吧,艺术家Ronald A. Westerhuis在阿姆斯特丹,建造了这样一个小巧的纪念碑。
别看它小,其实这个方案与之前的天空之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空之境的侧重点是营造一个反射整个天空的空间,让游人与遇难者的灵魂共处;这个方案的侧重点是打造一个容纳灵魂的盒子,其表面刻满遇难者的名字,反射天空的同时还可以被游人触摸,也算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互动吧。
金属盒子后面是耐候金属板制成的墙壁,作为纪念碑的底景。墙壁的造型很特殊,为类似飞机机舱的曲面形状,把空间的气场聚拢到中心的纪念碑。
最后讲一些反思。
对于这种战争导致的民间意外伤害事件,纪念的根本目的不应该是炒作,而应是治愈,治愈那些真正需要关怀的人。对于他们来说,事件能否上头条其实一点都不重要,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来自社会的真切关爱。
从这个角度来看,
建筑以一种低调的姿态出现才是更好的选择。建筑应该轻盈的介入到场地中,连接起当事者与局外人,缅怀逝者,鼓励生者。任何借机蹭热点,借机宣扬自己私人意志的方案,本质上都是对他们的一种二次伤害。
逝者以往,生者如斯。
建筑师身上的担子很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