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城市建筑》(公众号ID:UA_2004)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编者按: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城市建筑》依然延续往年的传统,邀请十几位知名建筑师在这里为大家讲述自己的2017,回顾身边人、周围事,分享收获和感悟。他们分析了一年中的行业变化,盘点建筑大事;讲述了一年中的设计心得,寻求解惑之法;回顾了一年中的工作或旅行,细数点滴感动……接下来的几天里,让我们跟随他们的思绪共同回顾这一年的平凡与精彩。
王大鹏
筑境设计(杭州)总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2017年终于来了,而且即将过去。2007年我三十岁,默问自立了吗?想想还是留给时间去回答吧——四十不惑,还有整十年呢。而今又是忙忙碌碌的一年,应该是十年又过去了,但是即使回顾最近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却都变得模糊而遥远。网络时代,各领风骚三五天,回翻微信,一个个场景又清晰无误地复活了……
1月14日,公司的年会在千岛湖如期召开,丙申年工作结束。
1月22日,带冬冬去朋友家,一行几人连拖带扛地进山,弄了一大堆枯树枝,朋友们在余晖中喝茶闲聊。晚饭后,大家在院子中央燃起篝火,上面用铸铁的水壶熬着茶,下面则烤着若干红薯。火焰渐渐黯淡,朋友用炉条猛地一挑,瞬间飞扬起无数细小的火星,如同微型的流星雨。天上弯月如钩,地上的小朋友比摇头摆尾的黑狗还兴奋。
1月25日,高铁窗外冬日暖黄,迷离的山水、辽阔的麦田、雄峻的华山、萧瑟的树木……江南与西北虽然远隔三千多里,六七个小时车程却把这些景物一一穿连了起来。然而这样的穿连并没有让现实变得真切,而是越发的“不真实”,我曾经因为南京博物院项目坐大巴车穿梭于杭宁之间,车窗外时时可见小桥流水人家,偶尔还有庙宇一角,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能去这些绿树环绕的村子走走该多好,可惜等到高铁开通就不再坐大巴车,窗户外面的景致跟着线路变了,并且因为速度变得扑朔迷离。前年四月下旬回老家,那蓝天白云、那桃红柳绿、那吐穗的麦田、那荒草淹没的小径……我曾经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近二十年吗?大学起寒暑假回家,工作起春节回家,故乡先是剩下了冬夏的变化,最后只剩下了寒冷而肃杀的冬天。城市的办公室里昼夜都开着灯,空调让温度四季如春,可是却没有几个人可以就此安心,我们总是奔波在远方。
树欲静而风不止。每年春节我基本都会溜达到曾经就读的小学,假期,校门紧闭,门柱上有朱红的对联,泥土地上有飘零的爆竹碎屑。透过门缝,我看到那棵雪松又长高了些许,那栋屋顶呈波浪线的三层楼依旧安安静静地矗立着,我深刻地记得第一次登上三楼俯瞰整个村庄的震惊,眼前的景象是那么辽阔无边,远处的袅袅炊烟飘散在田垄、村舍、树间。今年生日那天我再次溜达到小学,熟悉的教学楼竟然变得陌生,一座新建的三层楼平庸而且丑陋至极,学校围墙上刷着蓝色粗大的文字“太阳雨太阳能”,我扭头望向太阳,满眼都是“太阳雨”……
2月6日回到杭州,因为要修地铁,没多久香积寺路两旁刚冒芽的法国梧桐先被“截肢”,再被挖走,正方形的树池用水泥封上了。又没多久,许多因为G20刚翻新的房子被纷纷拆除,出差晚上打车回来,司机问是不是要左转弯,看看窗外黑灯瞎火就说还早,司机说已经到绍兴路了,没有想到前些天还灯火辉煌的街景竟然化为了一堆砖块瓦砾。杭州的城中村改造如火如荼,房价也如同节日的烟花绚烂高升,浙工大北门那条被我称为全城最窄的小吃街也变成了垃圾堆,挤在一起的钢筋张牙舞爪地怒放在春雨中。不知道后来的学生去哪里消磨释和放他们的青春与激情,也不知道曾经在这条街上接踵摩肩的年轻人又去了何处?
4月8日去中国美院参加了今年的第一场论坛。“四月天的美院很惊艳,房子几乎不见了,与早些年来感觉完全不同。知道坂茂大概是二十年前,那个时候觉得这人太天真——纸管能创造多大的空间?现在看他还是很天真,纸管就是他的万花筒,他用纸管介入了异常丰富的生活,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趣味,也许他换了别的材料也会殊途同归。我坐在后排,耳旁是轰鸣的空调声,由于没有翻译耳机,就这样睡着了。然后被掌声突然惊醒——讲座结束了,画面上定格着一座别致的纸管结构教堂,耳旁依旧是空调的呼啸声……”这是我从当天发的微信朋友圈复制的文字。
4月21日,参加了刘墉的讲座,1500座的省人民大会堂座无虚席,我的入场券还是浙江美术馆(讲座承办方)杜书记的胸牌,实在是一票难求。刘墉的书在大学读过几本,除此也没有更多的了解,没有想到讲座的氛围极好,掌声时时响起,讲座结束时掌声三起三落,持续了好几分钟。我深刻地记住了他画笔下的“姜花”,还有皓月当空下的庭院,背井离乡,一离即永别,漂泊无依,乡关何处?心安之处即吾家。
6月11日,参加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论坛,这次既是听众也是发言者,一个下午听了三四场讲座,晚饭后先看演出,然后登台和几个嘉宾每人做了四五分钟的发言,我从这里回家也就大半个小时,而个别嘉宾来自遥远的外省。我一直在纳闷当下建筑圈子里的活动为什么叫做“论坛”?一个活动常常是好些发言者,每个人都是匆匆忙忙的来,匆匆忙忙的发言,然后匆匆忙忙的离开,开始坐席还是满的,往往到后面就变得冷清起来,自始至终难见到谁和谁“论”过,至多回答听众几个问题,最后摆一排座椅,每人两三句话论坛就此结束。为什么嘉宾不能少一点?发言时间不能多一些?嘉宾之间是否能即兴切磋切磋?台上台下交流能否充分一些?也许场面和声势是必须的,热闹也是必须的,只是听众最后都变成了观众,拍照发朋友圈就心满意足了。
6月14日,从业以来最喜欢的一个项目——“浙江同力服装有限公司新厂区”跟随“建东方”中国建筑艺术展团队参加了佛罗伦萨的展览。这个项目的设计我做得很投入,与业主多有共鸣,除了建筑本体外,还设置水库收集山麓泄洪渠雨水补给园区池塘用水,并且还利用十多亩的屋顶种菜、养猪、养鸡,在建的二期还设置了托幼、文体活动中心等辅助功能。在这个大谈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时代,难得有这么开明的业主能一起合作完成这样的项目,我们不仅需要效率与效益,也需要体面的工作环境和有尊严的劳动。
7月22日,到延安参加建筑学会的年会,几经犹豫还是带上了冬冬小朋友,披星戴月住进了延安大学的窑洞宾馆。23日下午带他去枣园,云色如墨,突然大雨瓢泼,我们挤在枣园的土坯房屋檐下,撑着伞护住腿,大颗大颗的雨滴砸在对面小青瓦上,腾起阵阵水雾,一股浓浓的泥土味扑鼻而来,地面上很快水流成河,不远处是几位挥手行走在风雨中的领袖雕像……雨停了,夕阳如火,我带小朋友到清凉山下,不远处就是宝塔山,他却只关心什么时候能回酒店继续玩他的游戏。24日参观延安新城,然后坐大巴车一路向南,先后参观了照金红色小镇、三原柏社村窑洞、富平陶艺中心,等住到酒店已是后半夜,小朋友倒头就睡,还不忘嘟囔了一句“看建筑真不好玩”。
7月30日,应邀到成都参加西藏博物馆的初步设计评审,下午大学同学陪着参观了远洋太古里和西村大院,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建筑,现场感受各得其所,都是可圈可点。晚上独自在宽窄巷来回游荡,白砂糖老冰棍入口味道挺正的,尤其在一碗红油老麻抄手下肚之后。
8月18日,在西湖博物馆参加朱竞翔题为《山就在那里》的讲座,第一次见到真人,听了几个项目的设计理念和实施过程,可谓用国际化的视野和技术在偏远地区建造“小房子”,但总觉得是在牛刀杀鸡,用力过猛。
8月27日,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印度建筑师多西的展览,恕我孤陋寡闻,之前只知道科里亚很牛,“多西”几乎是第一次听说,先看了介绍短片,再看展板和模型,质朴的材料、极具体积感的形式、精要的细节,没有多少技巧,甚至显得有点笨拙,但是一股力量扑面而来,那是一股来自地气的力量。建国前三十多年,我们因为意识形态影响和经济制约,建造的房子数量有限,而那个时间段正是现代主义建筑成熟期,发达国家大量的房子基本建造于那个时代,现在来看多数都很规矩,也就是很务实、很结实,也很扎实。直至我们改革开放大量建造房屋时,现代建筑已经走到了“后现代”,发达国家的建筑界迈入“务虚”阶段,起初因为我们的建设速度和造价制约,加上城市更新极快,功能快速转换也是必然,所建房屋整体就显得轻浮与廉价,近年来经济实力虽然上去了,但是建筑界更加“脱实务虚”,各地冒出了无数奇奇怪怪的建筑。那些大量、平常、普通存在的建筑才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背景与底色,一个地方绝不可能仅靠几个地标建筑就能提升和代表文化,那些地标更多的是资本与权力的纪念碑。
9月1日,到青岛参加公司的15周年庆典,自己不知不觉来公司也已15年。活动结束和大学舍友再次成为舍友,在酒店畅聊到后半夜,早上又一起走街串巷,掩映在大树中的老房子别有风韵,时时可见爬出院墙的葫芦藤,最后我们在总督府一侧的平台坐了下来,风轻云淡,就这样静静的看着山下的繁华与沧桑,近处的树影斑斑驳驳,并且随着云卷云舒时隐时现……
9月7日,陪同程院士到长春参加国际雕塑大会暨长春雕塑博物馆开馆典礼活动。这个项目设计可谓“雕刻时光”,外部体块极具张力,内部空间光影交织,北方的阳光和江南是如此的不同,光影是建筑设计与呈现的重要因素,想想柯布西耶那些建筑如果离开了地中海强烈的阳光,置身于烟雨迷蒙的江南又该是怎样的景象?9月8日,应出版社之邀到沈阳参加《西北偏北》的签售活动,并做了一场讲座,认识了几个不错的朋友,幸甚。
9月16日,上午参加浙江省钢结构建筑协会成立庆典,下午到公司打包整理东西,别了,战斗了15年的地方。17日到新公司整理了一整天书籍文件。18日,周一,先经胜利河畔,再沿运河穿过大兜路历史街区就到了新公司,一路步行只需穿过一个马路口。随后我注意到有太阳的天气下午3点28分左右,我的办公室会一下子蓬荜生辉,因为太阳转过了挡在西边的那栋楼,办公室朝西一侧是落地玻璃幕墙,我在墙角摆放了一大盆凤尾竹,夕阳余晖将细密的叶子在白墙上拖出细细长长的影子,繁复的图案随着落日消失无踪,明天下午又会再次出现,这是一个玩不厌的约会。
9月22日,到北京参加设计周活动,晚上到北京建筑大学做了一个交流讲座,没有想到讲座结束和年轻的同学们交流了大半个小时。23日起床很早,先在紫竹林公园转了一圈,然后打车到颐和园上上下下游荡了四个多小时,来京不知多少次了还是第一次到颐和园。下午正式参加设计周活动,听取同行的设计成果介绍,并且将自己对同力服装厂的设计也进行了分享交流。
11月17日夜,在德清酒店和俞兄聊建筑与雕塑直到后半夜。18日见了十年未曾谋面的朋友,并且在她的组织下做了题为《千篇一律与一律千片》的讲座交流,此行收获极大,讲座过程中竟然让我的一个困惑茅塞顿开。19日上午,一气呵成,写了一篇自诩为小说的文字,题目就叫《雕塑》,分别发给雕塑家、文学家、建筑师等不同身份的朋友,得到了不同的反馈,只是把这些意见汇总起来这篇文字就变得一无是处了,如同那个雕塑家面对十几个评委和专家的意见无所适从一样。
微信翻到了当下,却发现遗漏了最大的内容——那就是每天的工作,许多项目做做停停,时间长的跨度已有六七年,项目参与人员相互交叉,如果把这些工作变成文字那将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事情。因为工作原因先后去了湘潭、韶山、龙岩、晋江、福州、湖州、鄂尔多斯等地,印象很深的是福州的三坊七巷,早晚各走了一遍。在鄂尔多斯参观了马岩松设计的博物馆,徐甜甜设计的美术馆竟然只开放了门厅,外面却是荒草萋萋,寂寥的天空云朵变幻不定。蛰伏了好几年的湘潭市民之家突然启动了,而且来势凶猛,从多方案对比到扩初施工图,一气呵成,6月份竟然就开始打桩。特别急的还有去年协助程院士参加国际招标中标的南京美术馆项目,5月份甲方通知10月就要开工打桩,8万多平方米的体量,极其复杂的功能与结构,大家加班加点推进工作,到了8月底都成了强弩之末,提交了正式初步设计文本,快到年底了初步设计竟然还没有评审。9月1号景苑中学开学投入使用,这是带领小伙伴设计和建成的第一个中学。目前设计在建的学校还有泗安幼儿园、彭埠小学、启源中学、杭师大仓前校区、西安交大新校区等,除了学校外,在建的项目还有景德镇古窑博物馆、湘潭市民之家等。值得一提的是前年偶然机会设计了杭州九峰的垃圾发电厂方案,这两年带团队又和电力设计院合作设计了南浔、攀枝花、临淄、许昌等地的十来个垃圾发电厂方案,目前有四五个项目在建。
加班的工作早就成了老常态,但是书还是要读的,出差的旅途是最好的读书时机,飞机晚点再晚点也就随它去了。这一年读过的书中印象深的有《槽边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皮囊》《1980年代的爱情》《再见冬妮娅》《快刀文章可下酒》《时光的盛宴》《声音史》《柯布西耶:为现代而生》《巨人的陨落》等书。其中《巨人的陨落》是在电子书上看完的,所以就难以感受到厚厚三卷纸书的分量,一战前后不同人物、不同家庭、不同阶层乃至不同国家相互交织、跌宕起伏的命运让人唏嘘,奇怪的是这本小说的主要人物虽然九死一生却都活到了最后,他们是“巨人”吗?一个大时代开启了,随着上个时代逝去的都算是“巨人”,“巨人”不死,唯有陨落。
小朋友出生后近六七年基本没有看过电视,今年忍不住还是追了一正一俗的两个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就不说了,《白鹿原》是电视和书一起看的,两者大同小异,小异之处值得琢磨玩味。电视剧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或者难以拍出原上那雄浑厚实与生机勃发的感觉,尤其是一个不大的村子和几十号人站立在祠堂的画面反复出现就显得很单薄,那是一个历经数千年的群体被撕裂、拉断的巨变时代,不仅仅是几个重点人物的粉墨登场。世无白鹿原,也无陈忠实,巨人陨落,惟愿安息。出差福州,和同事晚上在古色古香的三坊七巷看了《战狼》,看完已是半夜,走在寂静无人的窄巷,沧桑的木门紧闭,石板路映着昏黄的灯光,一只野猫倏忽飘过,让人心头一紧。冬日里一个人去看了《银翼杀手2049》,又是一个不太冷的杀手,据说这是一部很“建筑”的电影,因为画面的空间感很强,光影如同雕刻,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人类文明发展到最后整体那怕强大到无坚不摧,可是个体生命却显得越发的无力与孤独,那些“智能人”仅仅作为工具存在吗?
今年冬冬小朋友成了一名小学生,上学的第一天因出差没有送他去学校,但前一晚上给他写了三页纸的信,虽然这些文字他都不太认识,但是他总有认识的那一天的。今年初夏,他还成了哥哥,希望弟弟也像他一样爱玩爱听故事,也希望讲故事的不仅仅是爸爸妈妈,当然听故事的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今年参与和主持的项目先后获得了三个省一等奖,并且分别获得国家一二三等奖,自己也通过了正高职称评定,这些成果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公司平台和领导的支持,这绝不是套话客气之辞,也希望能言传身教,与小朋友共勉、共同成长。
从西北到江南变化的不仅仅是空间,回想起除夕半夜,爆竹声连绵不绝,电话响起,竟然是刘克成老师打来的,在三月底收到了他为拙作《西北偏北》写的序言。更让我感动和不安的是程院士通读了全部书稿,序言密密麻麻地写了五六页信纸,并且好多地方做了反复修改。去年以来在出版社杜兄敦促下,梳理增补文章、润色文字、设计封面、校正版面,及至两位亦师亦友的前辈先后写好序言算是东风浩荡了。书稿付印上架已是九月,因为公开发行的文字结识了几位很好的朋友,失联近三十年的小学同学竟也因为文字重续前缘,名字依然记得,看着照片怎么都不像记忆中的小男孩,“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许这才是文字的价值所在。
西北偏北封面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何以解惑呢?曹孟德没说,古人似乎只有忧愁,年岁到了就不惑?上班路上,徒步运河边,即兴写了几句:“细雨微风岸,江南有驿站。四十春秋易,平生不系舟。”2017年即将过去,既然“不系舟”,那就再飞一程,年底约了大学的舍友跟随有方建筑团去西班牙考察参观,时隔17年再次成为舍友,我不好意思地告诉他我会打呼噜,而且还有点厉害,他在电话中哈哈大笑:“你以为就你会啊?东风吹,战鼓擂,今晚看看谁怕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