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每筑建文(公众号ID:MEI-ZHU-JIAN-WEN)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开篇语
常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出书?我曰:没准备出书,其因第一,我们这批建筑师崛起于改革开这三十年,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代。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与国际先进设计水平比还相差甚远,我自己的作品也属这段幼稚期。第二,我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八、九十年代,缺少好照片和包装,国外的作品没一张像样的照片,资料也不齐全,宁缺毋滥,故一直不想出。
柴裴义和他设计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今年春天,我们清华建七班毕业五十周年,庆祝之外,正在编撰纪念册,名曰“筑匠人生”,我想我的建筑生涯已近尾声,自己也该有个总结,故草草编写这篇文章,不为出书,不为发表只是自娱自乐,也算是对“我的筑匠人生”有个交待。
一、机缘巧合 步入建筑殿堂
我的求学生涯,非常简单,一生就上了三所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各一。小学毕业时,我被保送进享有盛誉的市重点中学——天津二中。在这里,我有幸遇到了爱才惜才的美术老师。我从小喜欢绘画,在班里担任宣传委员很受美术老师青睐,并得其悉心栽培与教导。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老师甚至把自己珍爱的油画颜料、画笔等拿给我练习。同时,二中先进的办学理念,优秀的教师队伍,不懈的改革精神,富有特色的探索实践,让我受益终生。
建筑是时代的年鉴,是城市的脸谱。天津,由于开埠较早,且有九国租界,古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并存,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我从小就受到这种建筑文化艺术的熏陶,经常去解放北路及五大道、参观博物馆、青年宫等公共建筑,零距离体会其建筑的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不过,真正让我产生投身建筑生涯的想法,还得追溯到1959年的那次机缘巧合。时年暑假,正念高二的我到北京游玩,当时恰逢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一批国庆献礼工程陆续建成。当我见到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建筑时,深受震撼,看到这么多雄伟壮观的建筑,我特别振奋,觉得建筑师太伟大了,将来我也要学建筑。由此立下学建筑的志向。高考时,因为有绘画功底,且数理化成绩不错,美术老师也建议我学习建筑,于是我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柴裴义在清华图书馆
1961年,我如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从此步入建筑艺术的殿堂。在这里,亲耳聆听了建筑大师们的谆谆教诲,不论是学界泰斗梁思成先生,还是建筑学大家汪坦、关肇邺、王炜钰先生,抑或建筑史教授陈志华、吴焕加先生,皆学养丰富,治学严谨。特别是梁先生的睿智和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才华横溢的梁先生不用备课,出口成章,擅用比喻,引人入胜。如作为清华大学古建筑代表的工字厅,梁先生在形容其空间景色时曾说,在晨雾、晚霞中,透过东西走廊看去,工字厅的美丽有如蒙着面纱的少女,看不透它到底有多深、多大、多美。初入清华,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生活艰难,缺吃短穿,经常忍饥挨饿,甚至身上时有浮肿。虽则如此,我依然能乐观面对,对未来充满希望。自己不是才华最出众的,但绝对是最扎实刻苦的。为了画好素描,寒假时同学们都回家团聚,我依然驻留学校,在没有炉火,严寒刺骨的美术教室里苦练。素描成绩大幅提高。清华六年,我接受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为日后从事建筑创作夯实了基础。
二、蓄势待发 在历练中成长
在工程学界,清华人才辈出,各领风骚,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我一直憧憬着毕业后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建筑师,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时运多艰,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时期,延迟分配。1968 年,我被分到江苏泰州解放军农场劳动锻炼。我们班没一个分配好的,工宣队进校,像处理废品一样把我们处理了,基本上都是被分到边疆、三线、农村、农场,很少有对口去搞设计的。从1968年8月报到,到1970年遭遇“再分配”,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困苦的锻炼和考验。记得刚到农场时没有住的地方,只好自己动手砍来竹子盖简易房。
柴裴义和同学在农场
冬天,冰天雪地冷彻骨,为了御寒,睡觉时必须全副武装,戴上棉帽和口罩,早上起床时,口罩上都结着冰碴。夏天,酷热难当,可简易房的窗户小,室内极其闷热,为了避暑,中午休息时只好头顶大草帽,泡在水塘里。虽然环境恶劣,但这些城里长大的小伙子依然干劲十足,毫不懈怠。苏北农村,一季稻子一季麦,农忙时节,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来干活,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天黑才罢休,农场中有一些同学是农民子弟,特别能干,我们城里的学生也不服输,你追我赶。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可即使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晚上依然要进行行军拉练,快步走在窄窄的田埂上,两边是稻田,不小心就会掉下去。由于书画较好,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我经常会被抽调去做一些宣传工作,如写标语,布置会场,搞展览等。没多久,正好赶上部队有两个项目的厂房设计,造纸厂与机修厂,我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从工艺到规划,再到建筑个体,所有的设计均由我一人承担。如此独立地去完成两个项目设计,对于刚出校门的我来说,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但是,当设计图纸被拿到当地专业设计院时,资深的老工程师赞不绝口。这都得益于清华大学的培养使我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两年后,我被调往湖北十堰二汽的一家施工单位,在那里工作的五年间,我始终在生产一线,先是技术员,后来被提拔为施工大队长,进行施工管理。主持建设的六个工程项目分布在六个山沟里,我每天踩着破自行车,上午跑三个,下午跑三个,晚上做技术准备工作,既要给人派活,也要跟班劳动。如给万吨水压机挖基础大坑时,我和工友们一道,穿个破棉袄,拿根草绳往腰上一系,干的热火朝天。大家都亲切地叫我“柴大学”。
当年艰苦的经历,数十年后再次忆起,似乎早已云淡风清,并成为了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让我对建筑设计以及施工有了深刻的体验,从而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它教我学会了吃苦与忍耐,学会了如何做人,积极直面人生而蓄势待发。
1974年,我调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被分配到援外室工作。这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从此,我的建筑知识有了更好的施展舞台。当时有几家单位可供选择,北京院、轻工纺织院、市委基建也需要人。但我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北京院,因为这是一家与共和国同龄的实力雄厚的大院,有很多业内知名的专家。当时,我在刘开济、周治良、付玉通、熊明等老一辈大师手下工作,时常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他们水平很高,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一是技术方面的,二是和他们学做人。虽然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他们都很有经验,但从不居功自傲,给什么任务就做什么,并尽量做好。大师们作风严谨,对我要求十分严格。记得有一次,设计任务特别急,我画的图有点潦草。刘开济先生看到后批评说:“这不是你应该犯的错误!”我至今牢记这句话。良师益友的鞭策,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我在业务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先后承接和参与了不少工程,如扎伊尔人民宫、摩洛哥体育场、唐山工人医院,以及办公、住宅等项目。我第一次全过程独立负责的项目是扎伊尔(现刚果)八万人体育场。一九七六年当时组织上派我去扎伊尔现场考察,在异国他乡,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白天考察、开会,晚上加班画图,40 多天后设计完成,得到了扎伊尔总统蒙博托的认可。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吃苦精神和过硬的技术水平,组织上是不会委以重任的。该项目因对方政局原因搁置多年后功能改变,由其他院重新设计,但这是我建筑生涯中第一个独立完成的大型设计。
三、东渡扶桑 探索现代建筑
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如由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而他本人也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赞誉。
1981年,这是改革开放的最初阶段,我作为首批技术交流人员,东渡扶桑,被公派到日本东京国际建筑大师丹下健三都市建筑研究所进行为期两年的研修学习,这个难得的机遇,使我得以较深入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是我一生难得的充电机会,也是再上一个台阶的机遇。
柴裴义在日本研修期间
当时正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还没有走出计划经济模式,整个社会处在一个相对禁锢、封闭的状态,国内设计院“大锅饭”、“磨洋工”现象普遍,工作效率低下。刚刚踏出国门的我,在日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工作状态,大家每天的工作节奏非常紧凑,工作强度也很大,常常加班至晚上十一、二点。有时甲方要图很急,我们三十六个小时都不回家不休息。实在太困了,就趴在桌上睡一会儿。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似的,拼命工作。当时正值丹下健三事业的鼎盛时期,中东以及东南亚的新兴国家都在进行大建设,我跟着研究所做了不少重要工程,如约旦大学中心区设计及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大型商务酒店和写字楼项目。通过这些作品的实践,我耳濡目染了日本建筑设计界的风格,也了解了当时世界建筑界的潮流、顶级设计大师及其设计理念。无论是在眼界上,还是在对建筑的理解、认知水平上,都得到了极大地锻炼和提高,特别是对现代主义建筑有了深刻而具体的认识。这在当时国内的建筑语境里,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和引领性。我和一同研修的马国馨一边工作,一边抓紧一切机会进行学习。事务所收藏甚丰,为了更好地翻阅各种建筑资料图书,每天我们都比别人早到一、两个小时,利用这段时间,认真研究了日本现代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黑川纪章、槙文彦、矶崎新等人的作品和理论,领会其中的精髓和涵意,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和理论进行横向比较,力图探索出适合中国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最新的设计观念、理论和方法。两年日本研修的经历,不仅奠定了我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基础,还培养了我做精品建筑的思想,眼里揉不得沙子,要做就做最好的建筑。在后来的建筑设计中,我能较好地把现代主义风格运用到国内的建筑实践中来,引起强烈反响。
四、精雕细琢 打造精品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景观的主旋律。从业近半个世纪来,我完成了大量建筑设计,其中有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职工之家(一期、二期)、建材经贸大厦、北京市检察院办公楼、吉林雾凇宾馆、加蓬国民议会大厦、山东电力科技大厦、方园大厦、中华全国总工会新楼、孟加拉国际会议中心、国际投资大厦等工程项目,以及合作项目东方广场、超高层的京城大厦,所有这些作品在八、九十年代都走在全国设计界的前面,曾荣获全国及省市级的多种奖励,被人称之为“获奖专业户”。这些让世人眼前一亮的现代主义建筑,在极简风格背后是笔墨难以形容的精雕细琢。今天,它们已成为城市中一个个动人的音符,成为城市最具内涵和魅力的独特风景。
项目一: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1983年我回国,迎来了设计生涯的新挑战——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该项目是为举办我国第一个大型国际展览会——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而承建,一期工程包括 2-5 号馆及其附属设施,共约 2.6 万平方米,时间紧,资金少,任务重。我接到任务后,仅用一、两个星期就完成了方案设计。也许正是时间的仓促,避免了繁杂的审查程序和领导的干预。这个项目原汁原味地体现了建筑师的思想。该项目可以看作是我自日本学习之后,充分吸收了在国外积累的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并结合我国实际而完成的作品。它是我献给祖国的礼物。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2~5号馆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因为“要夺回古都风貌”,建筑界大刮复古风,建筑一律要求“戴帽子”,即加上大屋顶。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国际展览中心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其总体设计极富魅力,四个巨大的展馆及三个高耸的中央大厅,组合成起伏跌宕,极富韵律的气势。中央大厅室内是一排排向上翘起的圆弧顶,白色顶板曲线优美,展馆以白色实墙体,四周配以棱角鲜明的玻璃几何体,圆弧与棱角曲直对比,相得益彰。2-5 号馆尺度巨大而体形硕长,处理不好很容易使人联想为厂房或仓库。如何使人一眼望去就感到它是大型公共建筑物?为此,我在设计中把近300米长的大长条一分为四,由四个63米×63米的展馆及三个连接体组合成为一体,构成跌宕的气势,使庞大的体量化整为零,也增强了韵律和节奏感。为了突出大出大进的体型关系,我把展馆外围柱网内退 2.25 米,实墙部分均为出挑,凹进部分是虚的玻璃窗,为此形成了内部二层环廊与展台,增加了展览使用面积。展览中心外墙为加气板外涂丙烯酸涂料,局部开窗,多样化的开窗方式(如角窗、斜窗、门式窗等)成为塑造形体虚实关系的重要元素:作为门厅的连接体,采取了空间减法,使入口成为有阴影提示的灰空间。此外,对比、重复、穿插、对称、模数化等空间组合的手法,使这座白色建筑在阳光下韵味十足。整个建筑的造型设计,是现代建筑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学习后现代建筑中有益的营养成分,充实到设计中来。如丹下健三先生的核心体系设计思想、黑川纪章先生的第三空间理论等,在本设计中都做了一些尝试。那么,是否就不考虑“民族形式”和“传统风格”了呢?我认为:不要大屋顶、不贴琉璃瓦不等于不要民族形式和传统。在设计中采用的是意在神似的处理手法,整个建筑群完整、严谨的构图布局,入口门头和中央大厅都具有强烈中轴线的对称性,侧墙高处点缀以唐三彩壁灯饰,都能给人以中国传统建筑格调的联想。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2~5号馆
1985年,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一期工程竣工并开展,一举震动了国内建筑界,参观学习的建筑师和大学生络绎不绝,好评如潮,在建筑创作领域囊括了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建筑艺术创作大奖及建筑行业的所有大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建筑,并入选上世纪 80 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今年又被选为中国近代建筑历史遗产名录。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2~5号馆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项目后,我又做了几个大型展览建筑,包括展览中心主馆方案设计、新国展方案的前期工作及北京市建材交易中心等。
项目二:北京建材交易中心
在首都众多的建材市场中,北京建材交易中心成为镶嵌在二环路边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该项目是北京市建材供应总公司为解决建材市场开放搞活而设的集交易、展览、信息交流于一体的场所。
北京建材交易中心
由于地形为南北长东西短的大凹坑,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我们经仔细研究,造型上采用大笔触的写意手法,利用狭长地段的特点将144米长、24米高的落地弧拱展厅与95米高的主楼一字排列,构成一个整体。强调高耸与扁长的巨大落差,挺拔的垂直线与舒展的弧线强烈对比。为了使二者形成有机整体,在主楼基部做了一个反曲线的连廊将两部分联系起来,并与展馆的南端以接待厅的小弧拱屋面做收头,形成动态的平衡。展馆入口下沉,即为停车场,也使地下展厅获得良好的采光。展馆东西立面随弧拱的落差采用层层跌落的凸出实墙体,以表现展厅层数。这种层层退台与弧线的组合在方案设计中多次重复出现,显示了独特的魅力。整组建筑通过虚与实、直线与弧线的对比,不同材料质感与色彩的对比,使建筑简洁明快、极富雕塑感和时代气息。它富有表现力的造型同样是很好地利用现代技术的必然结果,使展馆本身成为集我国上世纪80年代建筑艺术、建筑技术与新型建筑材料之大成的一件展品。
北京建材交易中心
我在设计了若干大型或是超大型展馆及配套设施后,通过总结大型展览建筑的内在规律与共性,归纳出大型展览建筑设计的五大要点:
一是大空间、大柱网、大尺度。现代展览建筑要求能适应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展览灵活展出,所以大空间是时代的要求。在单层展厅中多采用钢网架结构创造大空间,如国际展览中心2-5号馆以58.5米跨度的大网架创造了四个63 米×63米正方形展厅,很好地满足了各种展览的展出。
二是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大型展馆有大空间、大尺度的特殊性,又是人流众多,社交广泛的交流窗口,充分利用新结构、新技术,如网架、网壳、悬索结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框架、现场张拉压形彩色钢板屋面,模壳技术等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形体塑造与功能。展览建筑由于具有大空间、大尺度的特色,决定了它的立面造型也是大体量、大尺度。外部造型反映了内部空间形态。如国际展览中心2-5号馆四个大方块是由四个独立的展厅组成。建材交易中心落地扁弧拱与内部逐层跌落的展台相吻合。建筑空间本身就赋予了“形”,立面多采用大片实墙面,这是由于展馆照明基本以人工光为主,自然光为辅。以实为主的外墙面可便于布置展品,降低能耗,节约造价。
四是疏散、运输与停车。大型展馆人流、车流和物流巨大,组织好交通与疏散是重要的课题,应注意车流、出入口与城市大交通的关系,尽可能做到人车分流。
五是要完善大型展馆的消防条件。
我把这些经验发表在国内重要建筑期刊与杂志,对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大力建设会展中心起到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五、建筑创作 融入城市设计
环境是建筑创作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能否处理好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建筑方案好与坏的关键,我认为,不仅如此,建筑创作更离不开城市设计的宏观控制与制约。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应抛弃自我为中心,过分扭捏作态,过分张扬跋扈的陋习,而应找准自己的合理位置,自觉接受城市设计准则的制约,自觉追寻对所处城市空间、人文环境及历史文脉的把握,经过精心再创造回到现实,整个设计过程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即不断修正自己与大环境的关系,使自己的作品融入城市设计的海洋。
项目三:北京市检察院办公楼
北京市检察院办公楼,原规划为九层,在鲁谷区在中央广播大厦东翼,我们为了突出广播大厦的主体作用,主动减为六层的四合院城堡型建筑,横向窗间的巨大窗垛及底层粗壮的巨柱以及东西向巨大的开口门洞,都极富表现力,使整体建筑与规划达到很好的效果。
北京市检察院办公楼
北京市检察院二分院
项目四:吉林雾凇宾馆
吉林雾凇宾馆
该工程位于吉林市凤凰山公园山脚下,紧邻松花江畔,是有山有水的绝好环境。原设计要求是做专家招待所,建筑面积约 15000 平方米,我们感到这么好的风景区,建筑只能为风景添色,由于体量不大,我们在比较自由的体型上加了一个常见的折坡大屋顶,既便于排雪,也加大了体量感,丰富了建筑的第五立面,从凤凰山顶望下去,一片红瓦白墙,绿树环抱,客房楼紧邻江边层层退台跌落,与江水呼应,由于设施完备,开业即达到四星级标准,成为吉林市一颗耀眼的明珠,该工程被评为国优银奖。
吉林雾凇宾馆
项目五:加蓬国民议会大厦
加蓬国民议会大厦
本工程前后拖了十年,从党部大楼改为妇女之家后又改成议会大厦。根据对方要求,希望做成圆弧形态,故本方案以扁长的圆弧体型外罩巨大的遮阳格片(出挑4米),显示其力度挺拔、雄伟的造型。主轴线为入口大厅,议会大厅两翼为休息厅、办公、餐厅等功能。主体竣工后尚未绿化,我们设计人员就撤回国,没机会再拍照了。
项目六:山东电力科技大厦
山东电力科技大厦
本工程业主是鲁能集团的前身,由于用地狭小,主体塔楼面宽较窄,为38层、150多米高的超高层办公楼,外装为玻璃幕墙及铝合金板相结合,挺拔高耸、简洁大气,是济南市最早的超高层建筑。
项目七:方圆大厦
方圆大厦是多功能综合楼,位于北京动物园西南角,位置显赫。这决定了大厦形象要具有标志性的特点,给人以强烈印象。同时,由于其城市特定场所的因素,决定了大厦设计要遵循城市设计的原则,不能过分标新立异、自我炫耀,而应照顾与周围城市环境的关系。大厦的高度和体量,恰与南侧的西苑、新世纪饭店成鼎足之势,而其垂直上冲的体型则与首体庞大稳重的水平轮廓线形成对比。即使是富于独创性的建筑也不是建筑师头脑中主观臆造的产物,每幢特定场所的建筑有其内在的趋向。它是由社会、环境、功能、投资、业主和建筑师等诸多因素来共同制约确定的。方圆大厦外观语言的产生缘于两点:一是周围旧建筑(动物园畅观楼、大门群体)和新建筑(凯旋广场)的西方古典主义形象的延续性;二是业主对西洋古典建筑风格的偏爱。我认为作为设计者有义务对其做出呼应。今天,我们从体形上看,方圆大厦的三段式分割:点式的窗户与玻璃幕墙结合、抹角平面、台阶状收分的顶部,富于装饰性的塔尖以及底层半圆弧柱廊的设计无疑具备了西方建筑旧摩天楼的特征。但设计师在对传统建筑词汇、语义的应用上进行了蜕变,将其加以抽象、概括、提炼,简化繁琐细节,赋予建筑新意,使之更具现代感。
方圆大厦
方圆大厦的设计,力图尊重城市特定区域历史文脉和空间文脉的延续和关联,解决使用功能中存在的各种复杂矛盾,并精心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为城市注入了新鲜活力。
方圆大厦
项目八:职工之家二期
职工之家二期位于中国职工之家(一期)北侧,为四星级涉外饭店。工程主旨是进一步扩建,提高标准,改善交通停车状况,完善配套设施,同时与现状配套互补。我认为,建筑创作总是植根于城市设计和继承历史的沃土之中。中国职工之家一期工程也是我设计的作品,建于上世纪 80 年代末,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而二期“扩建配套”本身作为一个命题自然宣布了其继承关系,因此,在该工程设计之初,将扩建配套定义于“配套”之上,原职工之家(一期)的设计是成功的,但它不可能永远跟上时代的进步,时隔十余年,国内旅馆业己有了质的飞跃,新建的部分不仅必须反映现实的需要,还必须解决现实的矛盾。于是,全总职工之家的扩建配套工程一开始,设计团队就与业主共同调查研究,最终将其设计标准定为“四星、国际、商务、会议”,此标准充分考虑了北京正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趋势,在用地十分狭小的条件下,我们还是做了 3000 平米四层通高的大堂。宴会厅、会议厅都置于二、三层之上。顶层还结合商务层设置了二层通高的空中花园。该项目一期、二期均获国家银奖。
项目九:孟加拉国家会议中心
孟加拉国际会议中心
孟加拉国家会议中心是我国援建项目,当时孟方要做东盟会议主办方,急缺大型会议中心。项目两万平方米,总投资2.1亿人民币。主要功能为一个1600座会议大厅、两个400座的小会议厅、800人宴会厅及多个小会议厅和接待厅。除此以外还要有大会秘书处、记者新闻中心、新闻发布厅、职工餐厅、咖啡厅及祈祷室等。会议中心与新闻中心分两部分,至于东西两侧,中间是24米宽,100米长的中心广场。孟加拉属南亚气候,一是炎热,二是多雨,我们在建筑上做了一个巨型钢屋顶,既解决了遮阳、挡雨,也使中心广场有了屋盖,虽不算面积,但有了双层屋盖,组织好穿堂风,引入水池,绿化形成舒适的小气候。这个巨大的广场也可用做展览、会议等多功能用途。新闻中心上部与大屋盖之间,形成大片空中花园,经常组织交流活动。建筑形体方正、现代,但引入尖拱劵做南北入口,几何形体的花格图案做母题在各处公共空间重复渲染,大屋顶下连续的圆弧拱的钢结构,特别是巨大飘逸的钢罩棚与圆弧会议厅拱顶的对比,都赋予建筑伊斯兰风情和现代感。
孟加拉国际会议中心
在设计中我们特别注重节能、环保与绿色设计,外墙及内厅,使用霹雳砖做饰面石材料,西侧大量实墙以避西晒,建筑周围以水池相隔,减少太阳辐射热以及双层屋盖的阴影,都起到减少空调能耗,经实算可节约 30% 空调用电。此外,还在广场地下设雨水收集池,供旱季使用。节水节电,这对不发达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该设计是1991年,当时国内还没有特别重视提倡节能环保的理念,我们在设计中率先做了被动节能的尝试,取得良好的效果。该设计获建设部部优一等奖,成为援外项目中的精品。
孟加拉国际会议中心
项目十:国际投资大厦
国际投资大厦地处西二环官园桥东侧,建筑面积15万平米,业主原已搞了国际设计竞赛,但评委与业主都不满意。当时我作为评委提出许多中肯建议,促使甲方请我与崔愷大师再做一轮方案,最后我们的方案胜出。该建筑地段南北长,东西进深短,我们将建筑群分为四幢南北向的板式办公楼,使所有办公室都有良好朝向。建筑面向西二环,形成中间高,两翼低的对称布局,底部五层连成一个整体,中间下沉,两个内庭院。建筑外墙采用黑色大理石为主,竖向玻璃幕墙与遮阳百叶,组合成挺拔、端庄、比例匀称、典雅的建筑风格,在二环金融街显得格外突出。该项目荣获部优一等奖及国家银奖。
国际投资大厦
以上这些建筑大部分都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建设,这是我创作最为密集的时期,都是甲方找上门的项目,虽然都是普通工程,我都抓住了机遇,力争做成精品建筑。因此,我的绝大部分项目都获得了各种建筑奖项。除了这些作品,90 年代后期还参与了几个大型境外合作项目,和日本清水建设合作设计的京城第一超高层京城大厦,以及和香港巴马丹拿合作设计的东方广场,还有不少作品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再介绍。
除了大量工程实践,我也结合项目在《建筑创作》、《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北京规划建设》等刊物上发表了二十几篇文章进行工程总结和理论探讨。
六、不断创新 成就我的筑梦人生
我认为,首先,建筑师要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市场,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城市建设及建筑创作的发展,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外部条件对建筑师创作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建筑设计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建筑师的创作受到约束,能够实现建筑师创作意图的环境相对复杂了许多。这也对建筑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筑师是很特殊的职业,既要考虑到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又要想到实际使用的具体要求;既要替政府出谋划策,又要为普通百姓指点迷津;既要满足业主的要求,又要很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要求建筑师必须是“全才”。同时,在市场经济中,建筑师的心态一定要调整平衡,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只认“钱途”,忘了“前程”,否则自己也将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和进步。
望京新规划设计竞赛交图之前
其次,要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建筑师本身所从事的职业,要求建筑师要自甘寂寞,埋头苦干,现在有很多建筑师热衷于不断出入各种研讨会、展览交流会,而很难集中精力亲手做设计,这种浮躁的气氛,华而不实的作风,会毁掉一个建筑师真正的才华,在创作中要精益求精,在满足业主要求的同时,要有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潮流。只有创作出满足社会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的好作品,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建筑师要将每一次实践当作机遇和挑战来看待,创作不应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主见。只有认真对待每一次创作,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发展。
与徒弟们合影
以上作品的完成,除了我个人努力,也与众多的年青建筑师的合作分不开的,上面这张照片是我与部分徒弟聚会的合影,黄薇、李金明、王辉、郑实、刘明骏、樊则森、杨洲、钟永新、胡玉梅、刘卫纲、尚曦沐等,还有缺席的窦志、叶依谦、刘淼、李捷等,他们都在各个不同阶段,参与到我的设计团队中来,并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建筑创作起到重要作用。在与他们的共同工作中,我也向年轻人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如今也都成长为各个领域部门的领导者。
其他作品
退休已经十几年了,我至今尚奋战在建筑设计第一线,与年青的建筑师共同完成大量建筑创作,限于篇幅,下面仅摘录几个作品:其中太仓图博及文化艺术中心及缅甸会议中心已完工,观音山综合体项目也已即将竣工。
太仓图博中心、太仓文化艺术中心
缅甸国际会议中心 财富大厦
天津美术学院
观音山综合体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