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计成(公众号ID:jicheng-0102)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文 | 朱河
编辑 | 亚姐
回到武汉已半个多月,冬日的武汉没有北方舒服,黯淡阴冷。这个季节,取暖靠抖是南方人必备的生存技能。刺骨的寒风绕过脖子,像冷血的蛇。蛇信子舔过,众人纷纷缩起脖子,这大概是南方人普遍不高的原因之一。
时间是个大长腿,健步如飞。自年初从设计院离职到现在,快一年。这一年里,我做了一些计划内的事情,也做了一些计划之外的事情。结果虽不能说有多成功,但也确有一些收获。
原以为离开从事多年的设计院,家里可能无米下锅,老婆孩子会跟着一起挨饿。亲测表明,这种顾虑是多余的。离开设计院,我不但没有挨饿,还活得很饱。
要说这一年印象比较深刻的经历,青海四个月驻场生活不可不提。我是作为一名外派建筑师,被派遣到青海格尔木驻场。与已经驻扎在那里但素昧谋面的同事会合,并协助工作。
早前计划驻场两个月,但后来由于项目现场事务繁杂,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府办事效率,有些事情被一拖再拖。最后,足足呆了四个月。
庸俗地感叹一句:这真是一段难得又难忘的日子。在离家两千多公里西北高原,我目睹了那些平日里闪现在脑海中,不曾亲历过的自然风光;与几个有趣的小伙伴一起,度过了那段自娱自乐的日子。
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海拔2780米,行政上归属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它是一座兵城,当年西部大开发,内地很多部队响应国家号召来这里拓荒。那些部队的家属们也跟着来到这里。时间一久,便定居于此。
半个多世纪里,格尔木从一座军事运输基地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入藏通道,成为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必经之地。在那之前,格尔木恐怕只是蒙古游牧民族留在史书上的一个地理名词。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格尔木的与众不同。逼人的寒气,刺目的阳光,还有偶尔夹生的米饭。格尔木还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说它最大,是因为它的行政面积确实很大,沙漠之外还是沙漠,一眼望不到边。
但市区面积却不大,起步价6块的出租车,不绕路的情况下兜一圈,10块钱绰绰有余。这里有一个奇葩的汽车单双号限行措施,说它奇葩,是因为限行是针对所有的出租车,而所有的私家车畅通无阻。这种限行措施,此生闻所未闻。
启程之前,我早已做好艰苦奋战的思想准备。抵达以后,现场的环境比想象中要好。在院领导的关怀下,我们五个人租了两套房,每套房每月租金6000块。
这是一个高层小区,像中国大部分小区一样,它也有个响亮的名字—中央领地。小区南侧是一条城市干道,街道两侧高耸的杨树一字排开。太阳东升西落,小城如缕如烟。谁也不曾料到,我们会呆这么久,直到把杨树熬秃。
这次长期驻场,加我一共五个人。有年近四十的大叔,也有九零后小伙。我们的日常工作由张工统筹安排。除了下乡跑现场之外,平日里大家就窝在房子里,画图煮酒论英雄。作为外派项目负责人,张工不仅负责我们的工作安排,大家的衣食住行也由他打理。
张工今年38岁,脸蛋很对得起年龄。他是一名结构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要说工作方面,他对我们还比较放心,可有些事情总会对我们旁敲侧击。比如:
“你们晚上不要到处乱跑,这边不像内地。”
“不会不会,我们晚上不会出去,放心哈。”
“我说的意思……你们应该懂啊?”
“懂,我们不会出去乱搞,我们不是那种人。”
“嗯,对……要是染上艾滋就完了。”
每当张工对我们表达这方面担忧的时候,他那一本正经又似笑非笑的表情,让我觉得这位领导甚是亲切。虽说是领导,可谁要是把他的话匣子撬开了,他能滔滔不绝讲一个晚上。激情澎拜时,他也无法打理好嘴里的唾沫星子。
张工老家是浙江金华,凭借自己的努力,顺利地成为了一名新北京人。他跟我们讲过早年在北京打拼的惨淡岁月,我们听得很带劲。
两千年初,毕业后他留在北京找工作。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街上的行人一个个穿得像企鹅。二十出头的小张,瑟瑟寒风中,脚踩一双生冷的皮鞋出现在一幢大厦楼下。那天,小张接到通知,过来面试。
在被面试官问到自己是属于勤奋型,还是智慧型的时候,小张愣了两秒,随即蹦出一句话:“我觉得我属于智慧型。”果然,初生牛犊不怕虎。“行,那你回去等消息吧。”
走出大厦,小张长舒一口气。雪地里,一串长长的脚印消失在视线尽端,皮鞋印的。
据张工自己交代,那时候,他只有一双鞋。
这家单位也就是他现在的东家,一家大型的国字头央企设计院。我们这次正是受这家央企派遣,驻扎前方。刚来那会儿,我还没摸清张工的性格。古板?亲切?还是严肃?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这样的张工:
西北驻场的日子,乏味总归多于趣味。格尔木的白天很漫长,夜里七点,太阳依旧卡在树梢间,天边的火烧云肆意撩拨着地平线。与之对应的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长也比较长。
繁忙时,朝九晚十是最基本的。偶有闲暇,拍拍篮球,玩几把三国杀。画图画烦了,五个男人甚至玩起了成语接龙。大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你一句我一句,自娱自乐,赶走渐起的乏意。
有一次,不知道谁说了一句:日薄西山。忽然,角落里发出一个低沉的声音:薄西山是谁?我们几人乍一听,都没明白这其中的含义。等反应过来,键盘上方顿时发出杀猪般的笑声。
这个低沉的声音正是发自蔡哥,蔡哥今年32岁,是个湖北老乡,老家湖北随州。在武汉理工读了五年建筑,毕业后去了厦门,工作了五年。
再之后讨了个天津的老婆,从此蔡哥定居天津。一口气豪置180平方的大house,羡煞旁人。蔡哥有些腼腆,带着一副眼镜,给人第一印象,很像个物理老师,斯文冷静。我们一致认为蔡哥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让大家刮目相看的一件事是,蔡哥今年的一注建筑师考试,一口气过了六门。要知道,蔡哥已是单位的骨干,每天的事情又多又杂。今年上半年备考的时候,孩子刚出生没几个月。即使没有伺候老婆孩子,也总会分散精力。能一次过六门,实属不易。
自那以后,蔡哥便成为我们外派团队的临时“总工”。类似“无障碍坡道可不可以做成1:10的坡度”、“北方建筑的墙体是不是必须为370厚”这类问题,我们都去请教他。虽然很多时候,得不到明确的答复,但这并不影响他临时“总工”的形象。
说到这个,我不禁想起昔日设计院的总工。你请教他问题时,他能跟你支支吾吾半个小时,最后总结一句很正确的废话:正常情况下是这样,按规范来就错不了。
废话,正是场地受限情况特殊,我才来请教你。不然,问你作甚?但这丝毫不会损害他总工的牛逼形象,跟收入。下次审图时,我们依旧要笑脸相迎,努力把自己挤成一朵菊花。
要我说,最能体现蔡哥有大智慧的事情,还得属他的爱情。据说蔡哥的老婆是他在网上找到的,就是网恋。如果没记错得话,他老婆曾经还是个运动员。单凭这一点,我就不得不服。
很久以前,我听过用微信漂流瓶找到女朋友的真人真事,身边还没有在网上讨到运动员做老婆的真人真事。不过,关于这段网恋,蔡哥并没有向我们透露更多。
作为一个深度摄影发烧友,在摄影器材方面,蔡哥已经花费十来万。如今还在用胶卷拍照的人,我也就见过这么一个。阳光明媚时,风景奇异处,蔡哥总会欲望爆棚,摄性大发。抄起相机,一顿狂咔。
蔡哥摄影作品
都说男人三十而立,在中国,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感叹的年纪。毕竟半数以上的而立之男,都是爱谁谁不爱,要啥啥不来。旭哥明年刚好三十,是个单身贵族。对于婚姻,旭爸旭妈比旭哥更迫切。
这似乎是所有为人父母的终极使命:在我踏进坟墓之前,我希望你能跳进爱情的坟墓。对于此事,旭哥自己倒是宅心仁厚。爱谁谁,爱爱爱,不爱滚。
作为一个在乌克兰留学八年的“乌归”,同所有“海归”一样,人群里的旭哥总会让人多看一眼。至少,对我这个从未走出国门的屌丝而言,想象空间还是很大。
当初得知旭哥在国外留学八年,而且是在乌克兰,我就默默地问自己:此人是不是很耐寒?是不是很能打?是不是不怕死?毕竟,乌克兰作为仅次于俄罗斯的前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也是沐浴在战斗民族的光环之下。
和旭哥的近距离接触,是那次与他一起下乡。我们共处一室,睡了一晚。此乡地处大漠深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往返一趟,至少五六个小时。在这种多民族的沙漠无人区里,夜间赶路是大忌。我们二人要在乡里留宿一晚,已是板上钉钉。
在一个两层的村委办公楼里,副乡长给我们腾出一间房,作为临时客房。房间里摆了两张单人床,单人床是铁质的,一张靠内墙,一张靠外窗。床底有两个洗脸盆,中间留有两米不到的过道。如果把床单被套换成白色,这很像一间双人病房。
第一次在沙漠里过夜,有些亢奋,更多的却是不适。室外荒无人烟,没有光亮,也没有任何声响,似乎老鼠都会蹑手蹑脚。一切,静得发怵。
推开窗户弹出睡前的烟头,这哪里是窗户,分明就是一扇冰箱的门,寒气夺面而来。窗外,宛如一台制冷功效强劲的巨大冰箱。
没想到,我在大漠里的第一次,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献给了旭哥。
在中央领地,张工、蔡哥和旭哥住一套房,左斌和我住在另一套房。我俩一起住了四个多月,每天一起上班,一起吃饭,一起下班。算下来,跟左斌相处的时长,不亚于我和我的亲哥。
左斌是山西人,是个踩着点出生的九零后。同所有90年出生的人一样,对于九零后这个称呼,他们很多时候并不喜欢。甚至,有时他们会不认同自己是个九零后。至少,不是纯种的九零后。
他人一句“你还小,以后会慢慢知道”,就能迅速划地为界,把你推到千里之外。这种感觉,并不好。
作为山西人,左斌继承了晋商的优良基因。确实,他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楼下超市的阿姨、路边摊煎饼的大娘,还有小区的物业人员,左斌打过一两次照面,再碰到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上前打招呼。
印象深刻的一次,他居然能从一家打印店借出一辆电瓶车,骑到另外一家打印店装订文本。这就像在兰州拉面馆,你成功地吃到了一份扬州炒饭。
以上,便是我在西北高原亲历的种种。而真实的生活,永远比文字更深刻。去青海,其实是一个偶然。我从没想过自己会驻扎在人迹罕至的西北高原,更没想过我也可以月薪过万。
很久以前,看到一句话:机会往往是留给毫无准备的人。现在想想,不无道理。
年初从设计院离职,因为我意识到,在这个行业,键盘敲得粉碎也未必有未来。不要抱怨,要么忍,要么滚,这可能是所有行业的职场宪法。离开设计院之后,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有可能。
学设计的人有个共性:我们既是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经常会幻想一些可能或不可能;我们又是一个踏实的现实主义者,对于所期待的愿景会拆解成一步一步,去实现。
有人说:人生就像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理想,一面是现实,不可能同时朝上。我想再加一句:但硬币是可以立起来的,这未必很难,你必须先去尝试。
我并不是在劝大家离职,毕竟人各有志。我只想告诉那些设计院的朋友:了解自己的性格,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细想起来,生活很像一张刚擦过屁股的卫生纸。即便他人如何不屑一顾,自己擦完还得瞅一眼,才舍得扔。
这可能也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
接下来,要做什么?
我也不太明确,可能会去卖野生黑枸杞。
它产自青海,贵在难得,被誉为花青素之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