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8日,由宿迁市人民政府主办,宿迁市规划局、CBC(China Building Centre)、《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承办的“为宿迁而设计”学术论坛暨“衲田杯”可持续设计国际竞赛发布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成功召开。论坛上,江苏省宿迁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天琦先生发表了精彩演讲。 王天琦 宿迁市委副书记、市长
(视频时长3:50,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生活在北京的人说,四月的北京是最美的,而四月的宿迁也是最美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盛赞宿迁“第一江山春好处”。宿迁城市的美,不仅仅局限于图片之中,更存在于城市体验之中。 近年来宿迁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省优秀管理城市等。在2015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宿迁获得第二名,2016年成为全国第一。初次接触宿迁,总是会给人很多意想不到的感受,而这些感受都源于宿迁城市的设计。 “衲田”是宿迁市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八大景”之一,三台山原是国有林场,名为嶂山林场,起初仅有一些原始的、粗犷的自然风光。后来请土人设计院参与规划设计,但在长达几个月的交流中一直没有好的思路,越发茫然。而偶然一次看地图时萌发以百衲衣为原型,为其命名“衲田”的设计灵感。和设计师沟通后,他们很快交付出了如今所呈现的“衲田”花海。 “衲田”在设计理念上,取自“缀衲百花色,披就福田衣”,“衲”为“缝补,补缀”之意,“田”即为花。“衲田”的设计,是从宿迁种植模式入手,汲取南方优雅秀丽、北方粗犷雄浑的田相,通过道路、水系的缝合以及色块的拼搭和渗透,设计了缀以各色花卉美景、兼具生产功能的花田景观。 从概念上看,城市设计是对城市规划空间的优化和完善,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系统化的控制和引导,把规划对城市的设想直观地呈现出来,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形态与人文活动框架。 正如此次竞赛的主题——“你想,我做,最好的生活”。其包含了三层含义与价值。一,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是希望通过设计师之手来实现城市管理者对于城市规划建设的需求。二,设计从业者诸多暂且只能停留于纸面的想法,可由作为城市管理者的“我”提供落地实践的机会。三,由城市中的居民作“你”——提出想法,城市管理者和设计师作“我”——共同参与,一齐构建最好的生活。期盼通过此次竞赛,找寻其最大交集,使得这三层价值达到一个完整的统一。 · 城市问题 对于城市设计,可以有许多不同层面理解,但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我们深知城市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有长远的谋划和系统的设计。当下国内城市在建设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何正确审视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以此作为改进工作的立足点和突破口是此次探讨的重要内容。 实用性欠缺 城市设计应当通过建设的实效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城市设施的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标志性和普惠性的结合。过度重视空间形体、街道景观等表象性研究,重感官设计、轻功能考量的城市设计,往往追求不切实际的“宏大”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导致设计效果与群众需求不一致。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规委会审图时,外观、色彩等没问题就通过了。但建好之后再看,却无比痛心。譬如一个城市的人大常委会会议室,面积仅400多平米,中间有4根体量较大的立柱,为使用者带来很大麻烦。有人认为是结构设计导致,其实不尽然,而是从设计之初就有问题。 宿迁已经叫停的一层架空建筑,本是学习新加坡组屋的经验,但一层架空组屋是顺应新加坡当地气候与风俗习惯的。在四季分明的宿迁市,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架空层都无法使用,造成了极大的空间浪费。 再如许多博物馆、美术馆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导致室内空间不足,无法满足一些大幅书画作品的陈列需求。又如用公园化的理念来设计道路绿化,脱离了人的需求而一味地追求观赏性,使得设计成为了空摆设。 简单模仿 城市设计应当是顺应城市自然肌理,结合民族风格、地域特征和时代精神凝炼城市的个性特色,并充分体现在城市建筑上,应该是一种创新创造,而非简单复制。 城市的地理风貌是城市特色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会孕育出不同的文明,彰显出不同的个性。而不假思索的模仿、复制,会导致城市的个性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 集装箱设计流行后,全国各地都在使用集装箱的手法做设计。在一个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城市,设计集装箱是可行的,但工业并不发达的城市,就显得过于生硬。设计应当立足实际,考虑在地性。我在徐州贾汪任职时,设计了“十里花溪”,将一个农业灌溉渠做成了景观。再到睢宁任职时,又与土人设计院合作设计了一个过街天桥。 其紧扣“水”这一主题,以我提出的“水袖”为核心创意点,设计模拟了水袖舞动过程中的流畅柔美,展现了如行云流水般的艺术之美,表达了一种欢快喜悦的灵动之美。仅几年之后,多个城市出现了相似的建筑,虽建设式样与水袖天桥相似,但在风韵上却相差甚远。 此次“衲田杯”设计竞赛中也需要桥梁的设计,在此向参赛者提出创意——“行云流水”,从飞机上看云卷云舒或以延时摄影观察水流,按行云流水之意来设计更为精美的桥,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纸上作业 城市设计应当把城市独有的风貌、文化和居民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抽象地融合在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符号之中,给人以直观视觉上的城市意象和感受。现如今,诸多设计如同纸上绘画,对当地的历史、人文、自然等资源缺乏研究与分析,对城市及项目的文化缺乏发掘和点化,甚至没有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导致项目从纸上到落地之时,出现“水土不服”,成为“插进去”的建筑,而不是“长出来”的建筑。一个城市的设计,需要深入的研究与调查,了解当地建筑用材、建筑特色,亦或在民居中找装饰,在瓦砾堆中寻宝贝,从中抽取意象,加以消化吸收,创造出新的建筑风格。 缺少人性温度 城市是为人服务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要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前提。城市设计应当以人的行为和感受为依据,营造出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于盲人来说,盲道越简单越便于使用。但少数城市的盲道设计没有考虑实际需要,出现了“Z型”道、“碰壁”道、“陷阱”道等,盲人在上面寸步难行。追其根源,是设计之时没有深入调查,远离了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以上问题,在宿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正是源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破解,近年来,我们在提升城市设计水平上作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2014年以来,宿迁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所邀请设计单位均为甲级资质,在一些重大项目上,特别注重遴选全国、全球顶尖设计机构进行设计,精品项目黄河南路花街、鸣凤溥公园,像何镜堂、崔恺、冯正功等大师到宿迁做设计。在此选取几个“小故事”与大家分享。 公厕的悖论 2013年,宿迁的公厕虽有专人看管,但设施大多残缺不全,环境极差导致市民意见很大。因此我们决定按三类以上公厕标准进行改造并免费开放。许多市民对此抱有怀疑的态度,但当所有公厕全部改造完成并开放时,尽管无人看管,环境却大好于从前。同样的市民,因为公厕环境的变化,前后行为举止大不一样,可见有了干净整洁的环境,人们自然就会珍惜和爱护。 收摊与收纳 当下很多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矛盾,宿迁也不例外。如果对流动摊点简单地一禁了之,会对一些困难群众的生活造成影响;如果不闻不问,则会造成城市秩序混乱、环境污染等问题。与其收摊,不如收纳。我们专门规划建设了功能设施完善的摊点集中疏导区,对城市困难群体免费提供摊点经营,让小摊贩各就各位,既解决了城市管理的顽疾,也兼顾了小摊贩与市民的需要。如今宿迁的流动摊点,除了发生物理上的位移,更有了化学上的质变,所有的小摊贩像爱惜自己的颜面一样爱惜各自的摊点,以往的脏乱和拥堵情况也不复存在了。 从一窝蜂到一条线 一窝蜂式的排队在很多城市都存在,每来一辆公交车,大家就一窝蜂地往上挤。如今,仅在公交站台设立了排队护栏后,市民便安静有序地排队等车,这个现象已成为文明宿迁的新亮点。从过去的一窝蜂到现在的一条线,远没有我们想象的困难。 家具与“居家” 一个城市选择城市家具的原则是为了让生活更方便、更舒适。与过去的石凳、金属凳不同,如今宿迁街头游园、公园所用的凳子,大都为塑木座椅,冬天不凉、夏天不烫,充分考虑了人的感受与需求。 宿迁以前的果壳箱外形美观但整体高度只有80厘米,投放口仅有15厘米,投放垃圾十分不便。后来我们做了调整,高度增加到100厘米,开口增加到25厘米,大大方便了垃圾投放,十分人性化。 宿迁的财政广场,以前乔木数量过多、几乎没有草地——易看难进,后来我们按照“疏林草地”的理念进行改造:优化植物配置,增加花灌木及地被,丰富景观层次,打造舒适宜人的林下空间,并配套建设漫步道、塑胶广场、休憩廊架和儿童娱乐场,最终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城市家具是为了“居家”,为了方便市民的生活,脱离了这一点而一味地进行所谓的设计,再美的家具也只限于图纸上的好看,无法真正服务于市民,更难得到市民的认可,城市家具实现“居家”功能只能是空谈。 · 城市理念 “以物应人、以物化人”作为宿迁城市设计的根本逻辑和核心理念,意在通过基础设施的提升、精品环境的打造,在无形中陶冶市民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生活习惯,提升人的文明素养,让市民自觉地爱护城市设施,维护城市秩序,守护城市文明。同时,围绕“物”与“人”的关系,把城市设计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以物应人”,即通过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第二个层次是“以物化人”,即通过城市功能和环境的创新、创意、提升,引领市民需求,升华市民素养。 这些城市设计的理念,既是宿迁城市建设管理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宿迁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努力方向。 以人为本——设计城市定位 从公共设施建起——不断加大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完善便民超市、物流配送、街头绿地以及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养老等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从便民功能抓起——先后实施了包括老旧小区改造、“两场一街一中心”建设、公交站场建设等在内的中心城市民生“六项工程”,并通过超前设计谋划建设了一批功能更齐全、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升级版项目,有效满足并引领了群众需求。 从人文关怀做起——规划建设了遮阳棚、跳蚤市场、环卫人员休息室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有力增强了城市的人文气息,让城市更有温度。 个性特色——设计城市亮点 着力强化“四个设计”: 色彩设计——因地制宜地打造彩色城市景观,形成了区域景观各有侧重、不同片区色彩鲜明的园林绿化风格。充分运用大色块,将同一种色彩大面积铺展开,形成累加优势,制造巨大的视觉冲击,让人眼前一亮、深感震撼。 形态设计——注重对城市景观的形态设计,在园林绿化方面,一改传统的直线、对称、规整等单一形态,加入曲线、拼接等元素,结合地形地貌的高低起伏,打造出造型优美的城市景观,让人感觉新颖、个性、有特色。 声音设计——通过设置留鸟设施、栽植浆果类树种等举措,精心设计“有声景观”, 进一步丰富城市动物种类,完善生态系统,让鸟鸣蛙叫成为城市最灵动的乐符。 风情设计——充分做好与本地人文风情结合的文章,积极放大和提升本原特色,让特色更特、亮点更亮。 创新创意——设计建设模式 开展“策创营”前置——在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前,邀请知名团队提前对项目的策划、创意等进行专题研究,使项目能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满足群众需要。 实施园林绿化“333”工作法——第一个“3”,即田野调查、历史调查、风情调查,通过融入历史故事、人文风情等来增强园林绿化内涵;第二个“3”,即主题、技术、艺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增强园林绿化效果;第三个“3”,即可观赏、可进入、可共生,通过打造景观、生态、休憩相融合的复合型绿化,提升人与自然的亲密度、和谐度。 建立具美评审机制——具美评审机制是宿迁独创的一项制度,即借助艺术家特有的美学思维为景观项目把脉问诊,使景观项目规划建设更符合美学要求。如在园林项目建设上,引入画家、书法家、摄影家等艺术家参与设计和评审,并从平视、仰视、俯视多角度,用审美的方法对园林项目设计进行优化。 推行“EPC”管理模式——将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工作发包给一家公司或联合体进行总承包的工程建设新模式,通过设计和施工环节的无缝链接,确保规划设计的有效执行。 标准导则——设计基础建设 按照“每个项目建设和工程推进都制定过细的标准导则”的思路,先后制定了园林绿化、户外广告、公厕、城市家具等10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标准导则,以导则的建立和运用,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在城市建设方面,对园林绿化、道路管网、菜场等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均设定导则标准,明确具体建设参数,让城建项目整齐划一、协调一致。在城市管理方面,在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市场经营管理等重点领域,过细制定一系列城市管理标准导则,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文明养成——设计城市气质 将文明实化为规矩——坚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颁布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使市民行为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将文明细化为一个个标准。通过在公共场所设置指示指引标识,对市民在公共场所的行为作出引导,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准。将文明内化为习惯。制定《宿迁文明20条》,并常态化开展“文明倡导、文明劝导、文明规范、文明实践”四大行动,有效促进市民文明自觉。 以开放的心态,用竞赛的方式,实现一个市长对他的城市的愿景。让国内外设计师参与到对宿迁城市问题的思考,提供宿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可能,并应用到之后的城市建设中。这不仅仅是一次设计竞赛,它将是一次全球范围内的思想碰撞,国内外设计师将对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人们生活方式进行全新的思考。 希望此次演讲为“衲田杯”可持续设计国际竞赛的参赛者带来些许思考和启发,期盼参赛者所呈现的设计之“物”可以感化选评之“人”,作品更为宿迁城市建设所需,以设计之力打造宿迁城市名片,推动宿迁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衲田杯”可持续设计国际竞赛 竞赛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名片 报名截止时间:2017.8.20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17.9.15 竞赛题目解析: 此次竞赛将以宿迁市内的骆马湖至三台山森林公园(含衲田花海)轴线为载体,以其中的山水绿廊和衲田花海为设计区域,是一个从生态角度重新思考并展望城市未来的良好契机。和很多中国城市一样,新时代的宿迁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如城市更新改造、自然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竞赛所选地是宿迁市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一年四季都以其灿烂色彩与生物多样性彰显自然之美。竞赛鼓励参赛者思考自然如何向城市延伸,使城市以大自然的周期生长循环,这将对城市发展大有助益,并对中国的其他城市起到示范作用。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宿迁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宿迁市规划局 CBC(China Building Centre)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 进入“衲田杯”可持续设计国际竞赛官网报名
竞赛评委 评委会主席 比森特•瓜里亚尔特(Vicente Guallart) 西班牙巴塞罗那前任总建筑师,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学院联合创始人,瓜里亚尔特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及创始人,他是国际城市与科技创新领域,实践与理论兼具的领军人物。 评委会成员 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孟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玛莎·舒瓦茨(Martha Schwartz) 国际著名景观设计师,哈佛大学GSD终身教授 阿列克谢·诺维科夫(Alexei Novikov)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城市学研究生院院长,Habidatum 创始人,城市数据专家,著名城市地理学家 庄惟敏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卡罗琳·博斯(Caroline Bos) 著名荷兰建筑规划大师,UNStudio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城市规划师 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米切尔·约阿希姆 (Mitchell Joachim) Terraform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教授 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孙一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 张宇星 深圳市罗湖区政协副主席,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 彭礼孝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主任 冯正功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州工业园区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院长、董事长、设计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