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9年,刘晓都、孟岩、王辉三人于美国纽约成立“都市实践”。他们的主要课题致力于从广阔的城市视角和特定的城市体验中去解读建筑的内涵,同时追求现代主义的革命精神与理想,积极地介入社会,希望利用建筑去改善社会,让建筑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间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城中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遗留下来的城市问题。
正文: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之下形成的灰色地带,因为无法管理而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
我们眼中的城中村: 脏
乱
差
应对策略:拆除重建
理由:城中村影响市容,拆除改建以图改善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品质。
都市实践眼中的城中村: 24小时的便利服务
丰富的各地小吃
多元的人际关系网络
应对策略:拆除部分,填充、缝合以及加建 理由:城中村虽然看起来脏乱,但显得有活力。城市是需要互补的,不应该只存在干净,也应该容许脏乱。
在深圳岗厦村中,都市实践提出不同于简单拆除重建的计划,他们承认这样自生自长的城市现象,接受底层劳动者移民的人口,提出共存的说法,维持了城中村特有的复杂活泼的既有结构。
在深圳福新村,都市实践提出城市中形成商业的策略,将原有人员迁出及能量置换,在改造建筑后形成高密度、混合的多功能商业村落。
小结: 都市实践考虑问题的方式,是从问问题开始,先了解这个地方到底有什么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找一些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设计切入点。城中村的改造是都市实践一直所关注的课题,他们秉持着一种切合现实的态度,即在非上层能主控的事实前,积极地承认,以一个直观的概念去面对城市。
引申: 土楼公舍是都市实践朝向城市层面的多元统合的代表性作品。
他们从社会议题层面着手,以传统文化为思考的立足点,将客家土楼提炼精华,并将人类居住单元与复合生活结构赋予了现代性与未来性。
同时他们在设计中也切入普遍存在的民生议题,探讨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触及的是现代生活方式、邻里社群结构与社会价值等命题,在当代城市居住建筑中具有开拓意义。
土楼是客家民居独有的建筑形式。它是用集合住宅的方式,将居住、贮藏、商店、集市、祭祀、公共娱乐等功能集中于一个建筑体量,具有巨大凝聚力。
将土楼作为当前解决低收入住宅问题的方法,不只是形式上的承袭。土楼和现代宿舍建筑类似,但又具有现代走廊式宿舍所缺少的亲和力,有助于保持低收入社区中的邻里感。
将“新土楼”植入当代城市的典型地段,与城市空地、绿地、立交桥、高速公路、社区等典型地段拼贴。这些试验都是在探讨如何用土楼这种建筑类型去消化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 由于获得这些土地的成本极低,从而使低收入住宅的开发成为可能。土楼外部的封闭性可将周边恶劣的环境予以屏蔽,内部的向心性同时又创造出温馨的小社会。 小结:
将传统客家土楼的居住文化与低收入住宅结合在一起,更标志着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状况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这项研究的特点是分析角度的全面性和从理论到实践的延续性。对土楼原型进行尺度、空间模式、功能等方面的演绎,然后加入经济、自然等多种城市环境要素,在多种要素的碰撞之中寻找各种可能的平衡,这种全面演绎保证了丰富经验的获得,并为深入的思考提供平台。从调查土楼的现状开始,研究传统客家土楼在现代生活方式下的适应性,将其城市性发掘出来,然后具体深化,进行虚拟设计,论证项目的可行性,最终将研究成果予以推广,这样从理论到实践的连续性研究,是“新土楼”构想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完美结合。 总结:
介入城市,是都市实践的一项潜模式。都市实践以介入城市、立足城市作为其设计创作的出发点,有其定位的准确性。同时,他们注重的是设计,而不仅是市场与商业的需求,寻求城市中有意义的项目和课题。
【关于“异方建筑”】
此平台旨在同热爱建筑的朋友一同分享、交流有关建筑的资料及信息,不管您是否从事相关的专业工作,都欢迎您的关注、交流和推广。
【交流和联系方式】
您可以直接在微信“异方建筑”的对话框中对发布的消息进行评论和回复。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异方建筑,每天我们会向您推送异方建筑每日一画。您也可以加我们的异方建筑qq群:488435928,我们会定期分享最新最实用的建筑资料及信息供您下载。
感谢各位的关注和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