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Zchen 于 2014-4-11 00:11 编辑
09年秋天,因为流感,我所在的学校是重灾区,长达两个多月的停课封校,搞得大家异常烦闷。
快到年底的时候,形势才有所好转,虽然还是不能出校门,但管制已经没那么严了。
这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在吉林省院有这么一场学术报告会,大家都很兴奋。
与其说是想去学习,倒不如说是想逃出校园放纵一下更贴切。
当时是空手去的。以下内容,蓝字是周畅先生及梅洪元先生说的,都是回来后我凭记忆写下的,会有些遗漏,但大框架是完整的。
红字是我想说的,额。。。。是当时的我想说的,现在重新翻出来看看,自己也觉得挺幼稚,大家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2009.11.8
今天参加了一个学术报告会,收获不小。 多余的就不说了,太详细的我也没记下来,只有一些我认为的重点,应该是挺有用的。
首先是建筑学报来的一个***周畅(他的头衔太长了,我没记住) 主题是中国建筑创作六十周年
1.太平盛世要大兴土木 北京 中国十大建筑 这个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事,关于这个“太平盛世要大兴土木”的说法,恐怕也只限于战后重建时期,之后就只能逐渐趋于平淡。我们把思想境界提高到伟大的程度,“战后重建”这类事还是不要发生的好。
2.用现代建筑语言讲述中国风
3.援外建筑设计 举了许多当代中国设计师为外国做的许多大型公共建筑,然而这些“外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4.不少民营的设计单位也开始获奖 这从侧面说明了一个比较阴暗的问题,某时期全国人民对某人搞个人崇拜,好多事情也就是上面说的算,底下的人只有服从,没有发言权。
5.刘qi发布,奥运建筑的游客量已经超过故宫,长城 好像是个挺骄傲的事,其实只是说明人们对新鲜事物及名产品的好奇。是人都会有这样的趋向性。
上面说的挺无聊,接下来才是重点
当代建筑师的责任
1.坚持原创 创新是创作的灵魂 原创在于新颖而富有内涵的创意,这种创意源自设计者的灵感 这里,周畅先生特意强调了灵感的稍纵即逝。
然后是设计者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手上功夫:精彩的创意必须有良好的表达,意图有准确的输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眼高手低问题。问题出在中国的教育方式上。我到一些大学,很多学生都是直接抱着笔记本来给我看图,要我给提意见,让他手绘,就一点画不出来。 (2)介绍方案:要直奔主题。准确而不是夸张,简捷而不是繁琐,突出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只表现独创之处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塑造精品 市场上还是堆积着很多垃圾建筑,跟现在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不无关系。业主催着要方案,缺少必要的设计周期。 要做到“留得下”(达标),“记得住”(优秀),“可传世”(经典)
3.体现特质 拿出新奇,时尚,甚至怪异的方案容易,但要有传统的底蕴作为烘托。 学习建筑史是很重要的
4.创新技术 结构技术创新——挑战结构技术,建筑师要与结构师默契配合 这是老生常谈了,就我个人观点,只要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任何形式的建筑都应该做的出来,结构师那方面就别BB了,再BB那就是在说你的水平不够,自己躲远点吧。 设备技术创新——了解新的技术手段,纳入建筑设计 我们要与时俱进,别在小辈面前丢人了。
5.扩大开放 封闭就要僵化,隔绝就要落后,开放就意味着竞争,竞争才能提供机会,而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例:国家大剧院,在安德鲁提供方案之前,清华大学就提出了许多方案,但都走不出固有的模式,最终没有被采纳。 竞争中也有合作,也有学习,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同行。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中国建筑师的国际地位。
中间是两个建筑材料的广告,略去不谈
第二位做报告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梅洪元先生 梅洪元先生是哈工大的博士生导师,从主持人反复多次称其为“建筑大师”,以及在场同行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应该是个顶级人物,所以就特别期待他的精彩演说。结果被那两个广告占用了过多的时间,梅大师的演说只能跟大学老师用幻灯片上课一样,放几张图片就对付了事,真是可惜了。以下只记录了一些只言片语,还是比较经典的。
主题:当代建筑形态创作趋势 主要内容有:1.从复杂到简单 2.从离散到整体 3.从感性到理性 4.从内隐到外显
建筑,一个源于世界复杂性的鲜活有机结构。 这话太有具哲学性了,我理解不了,知道的朋友解答一下吧。
建筑设计应该回归理性,但不似过去一般呆板。 CCTV大楼肯定是给众多设计师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但设计太主观,是很漂亮,很唯美,但终究只能停留在概念上,CCTV大楼是建出来了,可对这大楼的评价就很有意思了。回归理性并不意味着就按套路来,创新是创作的灵魂,突破思维定式才是一个设计者应有的素质。
建筑不应只提供开放性的空间,还应该给人开放性的思维,不应只是包住功能的外壳,要给人全面的***(这个没记下来,算是给大家一个想像的空间吧) 这是我学建筑以来听到的最受教育的话了,但要做到却是很难。要成为大师,自己就得是个建筑才行啊。
结构参与了建筑形态。形式与功能应高度融合统一。 说的还是建筑师要与结构师默契配合。但我觉得应该是结构师要尽可能来做出建筑师想要做出的东西。
建立起逻辑的,数学的,可控制的模型来产生内在复杂的建筑形态。 利用数学,并不失去灵性。 这就是说有些看上去很怪,很乱的建筑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寻,相反,那些看似混乱的线条、形体组合都是遵循着严格的逻辑性和数学性。这便是回归理性,但不呆板吧。
模糊表皮与结构之间的界线。 说是结构,但应该说的是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联系。以大面积玻璃幕墙作为外墙,让内部构造直接吸引外面人的眼球。
结束语:不可忽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建筑逻辑。不可坠入表现主义的深渊。
虽然报告做的很仓促,但短短的半个小时足以体现大师的水平。
重新看过,发现我当时似乎是对结构设计师抱有很大的偏见。毕业以后,自己有画过一段时间的施工图,跟各专业配合过后,这样的观念现在可以说是完全转变了。这转变的过程也很难说得清楚,只能解释为不一样的经历会铸就不一样的生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