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从字面看,可以分为de-与sign两部分。de-是“去掉”的意思,sign是“标签或符号”的意思。那么,design就可以理解成“去掉标签或符号”的意思了。换句话说,设计就是去掉表象,表象去掉了,背后的真实的东西就出来了。
这让我想起大学时系主任的一次课,他说,“这个世界本来就存在在那的,我们只能去发现去认识去利用”。设计上的所有原型或源泉都可以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找到。做设计时,早就有一个“真理”在那等着了,只等着我们去揭晓谜底而已。正如discover一词,去掉盖子,真的东西就显现了。
这很有禅的味道。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认为日本建筑师在这方面实践得非常有意思,当然,我无从知道日本建筑师有无这方面的思想渊源,但从妹岛和世、藤本壮介等建筑师的设计哲学看,他们正试图把建筑还原到最初最本质的状态。这种状态很能打动人。
也许有人疑惑,既然是最初最本质的状态,既然是去掉所有标签或符号显现出来的东西,应该只有一个,那空间以及形式不就定死了吗?我是这么理解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最初的状态,是最不确定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从来就不是一个可规定的东西。妹岛和世的作品,总是那么空灵独特,这是她对“最初”的理解。藤本壮介的作品,总是那么的原始与未来并存,这是他对“最初”的理解。
去掉表象,直探本初,是设计有感染力的开始。记得大学时有位老师说,迈耶,白色派领军人物,被各种权贵争相邀请,俨然高雅精致的象征,但我认为他的作品就是俗,把房子做成了商品一样,设计手法就是商品上死死贴着的标签。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个普利兹克获奖者的建筑师地位。但有意思的是,一个学生过了大二,还在学习迈耶,往往会被耻笑。迈耶作品的枯燥(或说浅薄),由此可见一斑。
|
|
|
|
|
我挺尊重您的,但我个人可能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有点不太一样,design如果可以理解为去掉标签或符号,但不一定就等于背后的真实就出来了,就像如果在一个问题上,我不能证明它是错的,不代表它是对的,如果我理解design是发现真实,那直接就用discover就好了。干嘛还要用design,我对去掉标签的理解,可能是处于一种我不是为了发现背后的真实而去去除标签,而单纯的为了去标签而去标签,比如我说水龙头,我们脑袋里有一个水龙头的概念,大约都是,两边有冷热旋钮,中间一个龙头,这是我们对水龙头的的标签,但我今天偏偏打破这个设计,我做一个两边是龙头,中间是个旋钮,这和我们的固有概念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去标签。至于我为什么这么做,我可以找到很多原因,但重要的是打破固有的思维,事情或者物体不一定必须向一个方向发展,他有很多的可能性,design在我眼里,可能就是对同一环境,提出自己的解法,注意是自己的解法,这才是design的可贵,我提出的解法不一定有用,甚至可能一无是处,但这是我的想法,我在走我自己的路,也许是条死路,但这也是有意义的——告诉别人这么走会死,所以在我眼里,看到那千篇一律的手绘,看到那千篇一律的效果图,看到那千篇一律的设计,我都只会“呵呵”,建筑学如果只学这些才是“授之以鱼”,建筑圈子里的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建筑语汇,帮别人重新构建“建筑”这个词,我看到这个东西,我会感慨“哦~原来建筑可以是这样”,跳出了原本的思维,找到了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的的契合点,但又获得了认同,这是我眼里设计最有趣的一点,告诉我们另外一种可能性的存在,至于到底是不是找到了真实,我就不知道了,我有时候总觉得,别不把设计当回事儿,也别太把设计当回事儿。房子么,遮风避雨,方方正正,安安全全也挺好。个人观点,还年轻,找路中,勿喷。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很有深意!我认为设计是因地制宜地组合,好的设计既是原创性的又是接地气的。 |
|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究竟是浑浑噩噩地过一天,还是真实积极地过一天,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力。
|
|
|
DESIGN或许也可以拆成,de---decorate修饰,sign符号。设计有时候是有点“欲盖弥彰”的感觉的吧,返璞归真的设计,其实是把不本质的东西装饰得好像很本质。并以这样的模仿本质的手法作为为自己的符号。符号有的醒目有的晦涩,有的好认有的不好认,有的人符号样式多有的人符号单一。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
|
|
我听到一个说法,初学者常常会犯这样一种错误:见到有感觉的建筑,不顾条件,不管一切的要把这种感觉复制到自己的作品上。我认为这种行为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增加对建筑的控制力,练习自己想要什么样 的感觉就能做出来的能力,弊端则很明显了。我自己该如何选择呢?我走的路子是,在功能基本符和要求的情况下,去复制这种感觉.因为我曾经两次在不知是名家作品的情况下被建筑空间氛围所感染,一个是高考前参观苏州博物馆,一个是晚上路过冯骥才文学院。因为自己的经历,所以很坚定建筑是有感染力的。我知道我这种做法肯定是有错的,但我觉得感性的东西更难以把握,如果不去追求就更难获得,而理性的东西则相对好把握,我从不认为非设计师就不能把建筑做合理。
感觉和帖子题目不太相关,但是看到是前排就进来发发感想。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看到老梁说日本那段有点感想。
日本的民族建筑对于装饰上用得较少,他们的建筑风格显得更简洁,在园林上,枯山水园林里很多用了抽象的手法,简洁加上已有抽象的设计思维,这样一来就和现代风格很容易衔接,因为抽象的手法是现代艺术的根本特征,所以他们做出来有民族特点的建筑的这个过程相对我们更为简单,我们的中国园林设计手法上相对较具象,诸如借景,引景之类的,都是要有一“实物”的景,不好抽象。民居上,新中式风格最常用的素材就是徽派民居,徽派民居的元素简洁,容易抽象,而其他的民居则通常很难,像土楼,因为社会制度的更变,土楼公社不可能成功,碉楼什么的,更是难以实现,四合院也不太好做,感觉北京观唐就是直接仿古,没感觉哪里新中式了,而且还是社会的改变,这种模式的居住方式真不太适合。
好像扯远了,总之,我们要在新中式风格上走出一条路来,很有可能会和日本建筑很像,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也说不出什么根据,非要说个理由,就是我平时玩的游戏里给我的感觉,可以说是中式风格,但是也可以说是日本风格,举两个例子 《魔兽世界》《爱丽丝的疯狂回归》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594705312 发表于 2014-1-4 23:38
我挺尊重您的,但我个人可能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有点不太一样,design如果可以理解为去掉标签或符号,但不一 ...
主要的分歧似乎还在如何理解“标签”或“符号”上,事实上,无论是标签还是符号,在设计的意义上,它很多时候都是无形的,但它确实藏在人的内心里,无时不发挥深刻影响。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对此有很深的探索,路易斯·康深受前两者的影响,可以了解一下他们的哲学思想。
在这里我抄录一些话:
胡塞尔的现象学名言是“直接面对实事本身” 。 胡塞尔认为科学、艺术和哲学等等一切文化现象都是建立在人类最原始的意识(流)活动之上。但是由于人类文化的不断累积,反而掩盖了形成当初人类科学、艺术和哲学等等原初的东西,掩盖了人类意识直面“实事本身”或“客观对象”的最初意识或者最初感受,也就妨碍了人类对世界真切的感受。因此为了寻找回人类最初的意识或者感受,必须把现有的科学、艺术和哲学等等文化知识或者认识悬搁起来或者剥离开来,剩下悬搁不起来的核心就是“纯粹意识”。而这些“纯粹意识”是今天科学世界和日常经验世界的基础,用心智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原生态的元意识。所谓的“纯粹意识”可直接理解为人类文化未曾形成或形成之初的人类原初感受或体验,也即是当今一切文化得以建构的基础。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在这里有一个前设,也即在人类文化形成之前的“事物存在的状态”就是其本真的状态,就是其作为“真理而存在”的状态。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要排除用当今人类文化的眼镜去看待和认识这个世界。因此他的口号即“直接面对实事本身”,或者说,回归到现象本身。海德格尔继承了老师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他认为真理就是一种“无蔽”,也就是去掉外加在物之上的人类文化形式。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就是无蔽,即是指事物纯粹的存在,同样是摆脱了人类文化的阴影,而出现的本真状态。因此,海德格尔在研究艺术时,指出“艺术就是真理的自行置入”。
从上面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简略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欧洲哲学中现象学在20世纪上半叶的思路和发展趋向。他们所要努力的是,排除现有人类文化可能会对事物原来本真状态的干扰,进而想还原出本真的体验。而这种本真的状态,也就是康的建筑哲学和建筑思想上的起点。
康曾经说过:“我爱起点,我更为起点惊叹。”又补充道:“我一再说我经常追求源泉、起点。在我的性格中,总想发现起点。”
|
|
|
|
|
设计是个很大,很广泛的课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了老梁的design感悟让我想到台湾著名设计师姚仁禄对设计的一些观点,(姚仁禄1950年生于台北,毕业于东海大学建筑系)他的创意讲座很值得一看。也许对于设计这个话题大家会找到很多共同的理念和很多不同的观点。对此引发独立的探索思考才是真正价值所在。
我抄摘姚仁禄先生对设计的一些说法:
什么是设计 ?
1)设计不是用脑,是用心。
2)设计关键是用心,而不是用脑。
3)设计不是化妆术。
4)不是线性思考。
5)设计不是做产品和形象。
6)设计不会是搞怪。
7)设计不只是设计师的事。
8)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9)设计是重新定义所有你熟悉的事物。(乔布斯:永远都要想重新定义产业。)
10)设计是懂得地图,但是,你也要丢掉地图。
11)设计的核心是沟通 |
|
方向比努力重要,重要的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
|
|
深圳老梁 发表于 2014-1-5 09:20
主要的分歧似乎还在如何理解“标签”或“符号”上,事实上,无论是标签还是符号,在设计的意义上,它很多 ...
因此为了寻找回人类最初的意识或者感受,必须把现有的科学、艺术和哲学等等文化知识或者认识悬搁起来或者剥离开来,剩下悬搁不起来的核心就是“纯粹意识”。而这些“纯粹意识”是今天科学世界和日常经验世界的基础,用心智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原生态的元意识。
不理解这个这个抛开科学,艺术,哲学这些东西后,用纯粹意识来建构文化基础的意思,若是用这种“纯粹的意识”来做设计,是不是就只剩下功能了吗?在人类文化形成之前,生物的基本意识就是为了生存啊
|
|
|
|
|
那空间以及形式不久定死了吗? 我这想说我发现的错别字 |
|
最近比较忙 比较忙 把所有的事情都赶到一起了
|
|
|
建筑的符号化是全球一体化初期的产物,各个国家都不可避免 |
|
|
|
|
老梁,你的积分到哪去了?如实招来啊! |
|
|
|
|
e392605972 发表于 2014-1-6 10:04
老梁,你的积分到哪去了?如实招来啊!
元旦发了1万5千的e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