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和精湛的造园艺术,从秦汉时期以神话中的“一池三山”为原型的宫苑建筑群,到魏晋南北朝文人墨客寄情山水,以大自然为原型创作的私家园林开始出现,再到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达到巅峰,全国范围内优秀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数不胜数,争奇斗艳,中国园林艺术最终形成了雄伟壮丽的北方皇家园林,秀丽典雅的江南园林和景致玲珑的岭南庭园三大流派。三者之中江南园林应该说是中国园林的代名词,地处南越之地的岭南庭园以其兼收并蓄的特质结合了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及南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其以建筑为主,庭园结合的特色园林艺术和空间,而作为封建权威的皇家园林,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思想影响,也将私家园林的造园术一入到帝王神山仙境的营造之中。作为暑假实习的成果,本文将以北海琼华岛、圆明园以及岭南四大名园为例,对南北方的两种造园艺术和审美情趣作横向比较,尝试从中归纳出中国园林空间意境的营造艺术,探讨其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的可能性。
一、规模布局
明清时期皇家园林拥有广阔的面积,园里山大、水大、建筑物数量多, 体量大。例如颐和园囊括了整个万寿山、昆明湖,拥有3000 余间的宫殿园林建筑,可见其规模之大。由于皇家园林的宏大规模, 在对其规划布局时, 为了避免景过分空疏、散漫、平淡的情况的情况, 园林的总体规划乃运用化整为零、集零成整的方式: 园内除了创设一个或两个比较开朗的大景区之外, 其余的大部分地段则划分为许多小的的景区。每个小景区都各具特色。它们既是大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 又相对独立而自成完整小园林的格局。这就形成了大园含小园、园中又有园的“ 集锦式”的规划方式, 圆明园便是典型一例。
相比之下,岭南庭园则要小得多得多,四大名园中最小的余荫山房仅占地不到三亩,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园中却是亭台楼阁廊桥院一样不缺。由于面积较小,岭南庭园一般将造园面积集中到一起,将建筑沿庭园外围成群成组布置,形成“连房广厦”的特色布局方式。东莞可园采取“连房广厦”的布局方式,在庭园中间布置曲尺形水池,拜月亭,狮子上楼台假山等不同景观空间,再通过连接建筑的曲折敞廊划分景区,使面积不大的庭园展示出于其面积不相符的深邃和丰富。前庭后院是岭南园林的另一布局形式,岭南地区夏季炎热,将建筑设置于北面,庭园设置于南面,形成前高后低,前疏后密的布局形式,有利于建筑通风,同时由于建筑密度较大,很多部分都处于阴影之下,达到了遮阳的效果。
二、形态秩序
皇家园林受有神论影响下的原始美学观念的影响,将人类经过几何模式改造过的大自然作为其造园美学标准,在造园中讲究中轴对称,庄重大气,常常以宫殿建筑群作为园林主景,即使是“一池三山”中池和山的轮廓是自然不规则的,但岛上建筑,局部造景都是严格的中轴对称、规则式的。最典型的是地处紫禁城中轴线尽端的御花园, 体现了封建都城规划的“ 前宫后院”的传统格局。其建筑布局按照宫廷模式, 即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来安排, 园路布设呈纵横规整的几何式, 山池花木仅作为建筑的陪衬和庭院的点缀。
虽然同样作为私家园林,但与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布局的不规则不对称,筑山理水讲究模仿自然不同,岭南庭园与北方园林一样更倾向与形态规则的布置方式并且常常有明显的轴线,这一方面是由于有规则平面的水面道路更加适合精致灵巧的庭园布局,另一方面则是与岭南兼收并需的精神内涵有关,一方面早在新石器时期,岭南地区就已经形成了对于几何图腾的信仰,而且有且只有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的陶器是以几何图形饰纹为主的,另一方面岭南地区作为晚清多个对外通商口岸的所在地,较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接触西方文化,而西方园林则是以规则布局作为原则的。因此岭南庭园的形态布局应该说是自然地域和历史文化两方面的结合产物。余荫山房东西向的轴线上自西向东布置了方形荷花池—虹桥映月—八角形水池(池中布置玲珑水榭),南北向轴线上以方形池为中心北有深柳堂,南有临池别馆。
三、建筑形式
皇家园林出于整体宏大气势的考虑,需要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以强化其明确的中轴对称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重轴线关系。类型上,主要是以殿堂为主,亭台楼阁为辅,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宗教建筑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一点与皇家的积德求寿有关。风格上:“华丽”的建筑风格给人一种雕龙画凤、富丽堂皇之感。皇家园林的建筑物多用强烈的原色, 如屋顶的黄、绿色琉璃瓦与屋身的红柱采枋交错成文, 以求鲜明的对比效果。北方皇家园林的色彩体系,以暖色系为主,特别是黄色和红色,这与封建皇权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黄色是皇家,天子的象征,而红色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则是吉祥的象征。
岭南庭园由于岭南地区潮湿闷热多雨的气候特征,地处南疆远离统治中心靠近大海的地理特征,,形成了缓顶宽檐,碉楼冷巷,高柱础,厚实墙,青瓦顶,压瓦砖,翘正脊,花玻窗,砖雕窗,灰塑门,蚝壳窗,四季窗,百叶窗等建筑特点,以三雕三塑为主要装饰手法,采用蓝绿色的对比色,处处透着精致活泼灵巧。
四、筑山理水
“山”、”水”分别被誉为园林的”骨骼”与”血液”,筑山理水是基本的构景要素。皇家园林中无论是堆山叠石,还是理水造池,都是在刻意地追求一种磅礴的气势。“造湖则浩荡辽阔、碧波万顷,垒山则绵延起伏、深厚饱满”。所以才有了上林苑的“作长池,引渭水“,寿山艮岳的“周十余里,高九十步”的气势。皇家园林中采用真山真水,因此在筑山理水上应巧于因借,倚借山势。颐和园佛香阁位于全园中轴线上的重要位置,是全园中心,倚借万寿山山势,将佛香阁建于万寿山顶,不仅使低平的万寿山显得崇高,佛香阁的中心位置突出,同时是佛香阁上获得更好的景观,将全园景色尽收眼底(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白塔和琼华岛的关系)。琼华岛后山的造景艺术堪称及历代造园艺术之大成,其中奥妙真是在用巧用山势,加上错落的建筑布局,形成三维立体的建筑布局形态,以石为云,积翠为烟,形成云雾飘渺的仙山琼阁胜景。
由于岭南地处丘陵,加之岭南地区盛产黄蜡石、英石、珊瑚石、花岗石等景观石材,因此岭南庭园不喜堆山而喜置石,且岭南地处水乡,园林之中多造水,不同的景观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各式庭园。以水为中心的称水庭,以绿地为中心的称旱庭,以石景为中心的称石庭,如果石景在水面之中的称为水石庭。岭南庭园多采用聚合理水的静态水体,聚合而平静的水面能给人以宁静开朗之感,这种手法是比较适合中小型庭园的处理方式。建筑与水面的关系:1.建筑环水布局;2.房水相伴,山水相依;(房水相伴是指建筑物紧贴着水面或悬挑伸出水面,作为池形来讲,由于建筑物的伸入,打破了几何形体池岸那规整单调的格局,参差不齐的池岸界面活跃了池水原应具有的活泼性质;而作为建筑物来讲,伸出水面景观更为开阔舒畅,同时通过水面的降温,使建筑物的温度在夏日炎热中有所下降,有凉爽之意。)岭南理石不向上堆叠,而向水平展开,分为置石法、堆石法、挂壁法、塑石法。其中挂壁法即英石的壁山做法最富岭南风韵,如广州宾馆三叠泉,可用于室外室内;塑石法是用灰泥和水泥仿石,节省石材,如厦门南湖公园。而单体奇石也常常成为庭院中的点景,如佛山梁园以石出名,石庭讲究一石成形,独石成景,园内奇石达400余块。
五、植物配置
在皇家园林中,多为高大的乔木,而且遍及奇花异卉。作为乔木的苍松翠柏是庄严、宁静、和谐的美,而奇花异卉则是皇家富甲天下的象征,是“移天缩地在君襟”理想状态的实现。
在岭南庭园中,由于亚热带气候有利于蔬果的种植,果木也常常出现在庭院之中,岭南佳果成为了其骨干树种。可园中有半边亭,名曰“擎红小榭”,这其中的红,便是岭南佳果荔枝,主人与客人于擎红小榭相叙,伸手便可品尝荔枝的甜美,生活情趣盎然。余荫山房玲珑水榭八面八景,其中北面的“果坛兰幽香”指的便是凤眼果和大树菠萝的果香。梁园的半边亭前内湖两岸和孤岛上也纷纷种植了芒果,无花果,石榴等果树。因为受面积所限,园中往往无法成片种植树木,因此占地面积较小的花台和盆栽就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盆栽多成列放置在冷巷两侧,而花台则常出现在正对门口的天井处,如可园中便有“问花小榭”专门用于欣赏天井中的奇花异卉。
六、楹联碑刻
在皇家园林中无论是一般的赏景楹联,还是直抒胸怀的碑记,多为博大崇高、意境深远的内容。如故宫养心殿西门联:三岛春深云气暖,九霄地迥月明多。此联以神话中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喻指帝王的宫苑,又以“九霄”、“地迥”来衬托皇家的气派。皇家园林中还常常建有牌坊,一来烘托雄伟的气势,二来点明景区的意象,琼华岛正面牌坊上题为“堆云”、“积翠”、“堆云”指山石累累,如云起山间,“积翠”指山石间林木蓊郁苍翠,仅仅两个匾额,就点出了琼华岛山林蓊郁,山水相映的景观意象。
岭南庭园岭南喜用书法、楹联、匾额这种简洁明了的方式来抒情达意,其内容大多概括了园区特点,与园中优美的环境相衬托,使得庭园更加意趣盎然。例如余荫山房入门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阴天一角绿云深。”据说该联是由园主邬彬亲自题写,联首嵌入“余荫”二字,既对仗工整,又概括了这座名园的特点。
岭南园林中的传统空间意识,中国园林的传统空间意识受道家阴阳学说的影响,讲究有无相生,虚实相合,开合相应,藏露相因的意蕴和法则,在古典的造园艺术中其实渗透了我国传统的哲学理论,而以哲学理论为基础的造园术也正是营造宜居空间,制造空间的变化,创造怡人情趣生活的必由之道。
1、有无相生:以墙相隔为有,墙上漏窗,拱门为无,而无中有景,门中对景则为有,有无相生,将空间从一个层次引入到另一个层次之中,使建筑的局部形成关联。
2、虚实结合:虚实更重对比,建筑为实,水面为虚,山为实,水为虚,可园后院中的可湖,延展了全园的范围,使可园丰富而又不显局促,而可湖上的可亭又使二者相互映衬而不致分离,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余荫山房的玲珑水榭立于八角池之上,在亭中能欣赏八方景致却因一水之隔,望而不及,达到了虚实相称的效果,丰富了空间和景致的层次。
3、开合相应:开以借景,合以阻断,合一方面是以围墙隔断外界的喧闹,另一方面则是对于空间的收拢,对景致的收拢,而开则是空间,精致的放,即借景手法,园林中的借景有近借,远借,邻借,俯借,仰借。一如可楼邀山阁,四面开窗,借四周远景,颐和园佛香阁借西堤、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视线的一开一合,导致空间的一收一放形成美妙的节奏感。
4、藏露相因:园林之美在于含蓄美,意境美,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犹琵琶半遮面,让人去探索,去发现,主动地去获取美,或以照壁隔断视线,或以山石遮掩主景,或以狭长引 导空间,最后是豁然开朗,妙境顿生,出其不意"如可园入口只见一方莲塘,透过小姐楼背面,园内建筑隐约可见,更令人产生一睹为快之情
中国园林由小见大,内外互补的辩证造园思想,空间内外相通、相透、相补,根植于中国审美意识的稳定性和均衡性。而从这一美学基础出发,所形成的古代造园手法,就是通过借景,对景,视线的引导及开合,借用院落、天井、廊道、穿堂、过厅、漏墙等实体,形成空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映衬,在小小空间之中创造出异常丰富的空间层次和与实际尺度不相符的空间体验,实现岭南庭园中的缩龙成寸,皇家园林中的移天缩地,在小小庭院中却能感受到宇宙天地的浩渺,花鸟鱼虫的可爱,山谷河川的壮阔
其实而不论是孤石成景所体现的佛家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哲学思想,还是庭园合一所展现的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亦或是苏州园林中体现的出世,逍遥,远离世俗,拥抱自然的道家思想。归根结底中国古代造园术的根源都是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哲学理论密不可分的,是中国文化思想史的结晶。因此,园林艺术精华或许不仅仅在于其筑山理水,空间营造或是装饰建造本身的价值,也在于它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国传统思想和哲学理论应用到造园术中,营造出能够代表中国本身的空间和建筑的方式。
近代日本建筑的发展是晚于西方,并且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建筑形式发展起来的,但日本现如今却诞生了一批有明显日本风格的建筑师,并且“日本派”也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一大支流,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建筑真的是相当成功地将日本的文化浇筑到了每一块清水混凝土板里。
藤本壮介的HOUSE N是一座用三层开了不同洞口的墙体嵌套而成的,墙与墙之间的空间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二层墙体与三层墙体之间形成了一个半室内的庭院空间,而这一模糊美学的应用,这一庭院空间的形成不正正是日本庭院中最精华的“利休灰”的空间意识的移植吗?不过是空间的位置有了变化罢了。王澍的建筑中喜欢用一些当地特色的建筑材料作为贴面,并尝试将自己对中国水墨画的理解运用到建筑空间当中,这应当算是中国建筑师在创造中国建筑中的一大尝试。
而中国拥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思想文化又应该怎样成为中国建筑的标志呢,我认为中国园林这一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应该蕴含了这一命题的答案,而学习园林并非仿造园林,也并非提取个别符号标志以作为新建筑的表皮,而是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底蕴,以及建筑实体,建筑空间品质与其根源文化之间的联系方式。只有这样,才是用最尖端的建筑科技和建筑理论营造出最具中国味道的空间品质的可行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