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某规划工作者
001 练习基本功除了速写之外还有什么?
答:个人认为城市规划专业因此工作性质和特点,对学生提出了以下一些要求(也就是基本素质要求,基本功)
l.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语言(包括外语)能力;
2.掌握城市规划(包括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设计(方案)和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文字、图形、数据的处理能力;
3.了解中外建筑历史(城市规划史主要包括在建筑史中)的发展规律,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很重要),与专业相关的经济知识、社会文化习俗、法律与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4.具有一定的多工种间组织协调能力(城市规划是各专业、部门间的润滑剂);
5.具有基本的美学修养。
* 看了以上的内容各位有什么感想?谁说基本功就是练速写呀?你还差的远呢。
002 希望老师多说在社会工作的经验。
答:社会工作经验?不怕有人骂我,有些老师的社会工作经验还不如你丰富呢,你让他怎么给你说?学校的圈子很小,别把自己陷在里边,可能一辈子走不出去(不过,如果你愿意过一种工作压力相对较小,生活节奏相对较慢,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工资收入相对不少,人际关系相对简单…… 的生活,那么,我建议你去当老师,真的很好,尤其是女孩子,不过有难度呀,呵呵)。
003 多介绍一些对人生,专业有用的书。
答:是书就对你的人生、专业有用,我在大二时的梦想是用四年时间把我们院资料室的书都看完!我的观点是,看你喜欢看的书,那就行了。如果非让我推荐的话,我就勉为其难说几本,对我个人确实很有帮助。邹老的概论和导论,彭老的空间组合论和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这两 本书可以照着练钢笔话画,呵呵),中外建筑规划史教材,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最少熟读三遍!),芒夫德的城市发展史(我在看过这本书后很多年,只要是想发表点什么个人观点,就会说:“ 刘易斯·芒夫德在其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曾经说过……”从来没有人反驳过我,哈哈),李道增的环境行为学概论(好象是叫这个名,记不太清了),社会学(好象也是叫这个名,很厚,记不太清了),英语词汇在用,园冶,大唐双龙传。
004 常用的结构有那些,如何应用?
答:纯建筑学问题,对我们没什么大用,但应该了解。如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新型轻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砌体结构……还有老祖宗留下的木结构。结构选型课好好上就都有了。
005 房间的通风方式,东北四九墙是如何通风的?
答:有学生会问这个问题吗?用那大姐当年那句有轰动效应的话回答你最合适(呵呵,说笑)。房间的通风方式有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机械通风,包括换气扇、空调……),大体就有这两大类吧?还有别的吗?谁能告诉我?“东北四九墙是如何通风的?”你让我怎么回答?!开窗呗?!
006 丰富空间的手法?
答:主要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吧,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有:空间的限定、空间形状与界面处理、空间的围与透、空间的穿插与贯通、空间的导向与序列。这是书上写的,不过我认为太教条,都说“玩儿空间”,可有几个人玩儿明白了?还是多研究一下老祖宗的东西吧(就是我上边介绍的几本书,太经典了,能理解多少,看个人领悟能力了)。针对规划上丰富空间的手法,我认为能把握住起、承、转、合就很不错了。
007 建筑外观色彩如何搭配?
答:纯建筑学问题。规划上的色彩问题,我个人认为需要注意的就是把握城市色彩主基调,具体内容各个城市的总规中都应该有规定,可以查一下。
008 分析贝聿铭的“达拉市政厅”及“路思义教堂”?
答:看看贝聿铭的作品分析吧,别总是问,烦不烦呀,比我说的透彻多了。
009 钢笔速写注重快还是像?
答:问题问的有毛病,钢笔画是钢笔画,建筑速写是建筑速写,训练的目的和方法都不同,注重的也不同,不能放在一起说。个人认为练好钢笔画才能画好建筑速写,你练过就知道了。钢笔画要求用线来表现建筑的空间形体、光影……一切关系,像是最基本的,在画好钢笔画的基础上,才能画好建筑速写。不要把速写的速简单地理解成快,快是相对的,建筑速写的真髓是用最简洁的线条表现建筑(不单单是建筑)最内在的本质,速写的每一条线都是有灵魂的,我也是在练了好几年年钢笔画后才明白这一点的,才明白齐康那本书为什么叫《线韵》。建筑速写是为设计草图做准备的,具体可以看看大师草图的相关书籍。
010 看名建筑师传记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答:闲来无事可以看一看,比看一些污七八糟的电视电影强,不过说到有什么帮助,我个人认为没什么帮助(可能是我自身素质较差),我觉得看完之后的反应无外乎这几类:1 干点儿事业怎么这么难呀,还是死了这份心吧,当个平凡的白丁最快乐了。2 我KAO,这种人也能成大 师?!我不比他强多了?!我要努力!要奋斗!3 这都是真的吗?4 ……(没感觉)
我看建筑师传记后的感觉就一个,早晚把这些该死的建筑师全灭了,省得他们到处给我们城市规划的丢人!呵呵。(说笑了)
011 作构成是为了训练美感吗?
答:建筑构成也是我们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主要内容包括格式塔原理与形态设计基础,平面构成、空间构成、色彩构成等。其训练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形态设计能力,掌握空间构成原理,和美感有一定的联系,但个人认为在结构形态上合理的东西,其本身就是美的,所以这种说法也没什么大错误。
012 内院一般的用途是什么,它被围合的面积为多少时不影响面积?
答:你说的内院是四合院的内院吗?它的用途看一下中国建筑史教材吧,好象是住宅与聚落那一章,关于四合院的。后一个问题我没明白什么叫“它被围合的面积为多少时不影响面积?”内院的大小是有规定的,好好看看书就明白了。
013 住宅的面宽与进深最大允许值为多少?
答:是开间和进深吗? 这个东西好象不是固定的,因为根据住宅的户型不同,这些都不一样。单个房间的进深不要超过6米,再大影响采光,当然,进深太短也不好,一般以多层(楼高6层以下)10米,高层12米左右为宜;面宽的值由面宽与进深比决定,普遍认为比值为1左右的 最合理。
014 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是什么,为什么现在很少见到它们的身影,而欧洲则不一样?
答: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这是中国建筑史里的原话,不知你是否满意。而“为什么现在很少见到它们的身影,而欧洲则不一样?”我当年也有过这样的疑问,并咨询过相当权威的人士,普遍认为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我并不认为中国传统建筑不好,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在现今中国,它确实不实用了。
015 类似帝国大厦之类的高层大厦,拆毁时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从城市规划原理如何考虑?
答:对这个问题,我知道的也不是十分清楚,试着回答一下。高层建筑在建造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拆除时也是一样,重点说负面影响。污染:一是噪声污染。二是粉尘污染。三是烟尘污染。四是废水污染。五是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六是对施工现场周围树木、花草、植被、水源等造成的生态破坏。此外,高层建筑的使用年限都是100年,即使是在建成初期对周遍环境的各种平衡(风环境和热环境平衡等)造成了破坏,但经过如此长的时间,新的平衡在理论上应该已经重新建立起来,如果拆除,则……“从城市规划原理如何考虑?”诸如帝国大厦、西尔斯、汉考克……都是在世界建筑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建筑,其高大的形体丰富了城市的空间轮廓线,成为城市的空间轴线,启到地标的作用,其存在也形成了新的城市机理和新的文化环境……如果拆除,则……
016 城市规划是否应该考虑战时情况?
答:应该呀,而且是必须的,你在实际工作中就接触到了。
017 学设计时是否会出现刚开始有思路,而后来又迷茫,之后再觉豁然开朗?
答:会呀,有的同学很有天分,因此方案构思能力很强,但碍于所学有限,经验不足,不能很好的将构思方案转化成合理的设计成果,所以在方案深入阶段会感到你所谓的“迷茫”,老师的重要工作就是在这时候帮助学生对方案进行深入,既要保留学生好的创意构思,又要使学生明确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指导实际工作,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作设计,要有其合理性,求得两者的平衡点。我想,经过了这个过程,你就会再觉豁然开朗了(不过也不一定)。
018 怎样判断内院是必有的,而不是强加的?
答:老问题,看书吧,教材上有。
019 现在我们虽然做到了抓大放小,但是细看不太好,老师评图时是否会在3米外评呢?
答:这点没注意过,应该是不会吧。
020 同时做多个方案与专攻一个方案,哪一个更可能做好?
答:应该是都可以,个人喜好问题, 和作好没什么联系吧。我个人一般是换角度同时做两个以上的方案,然后进行比较,或是让老师同学帮助挑选一下。但我听说许多优秀建筑师在初期都偏向于这种做法(没有抬高自己的意思),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更勤奋的人才更容易成功吧。
021 画速写只画不思考也有效果吗?
答:有,在初期阶段可行,但如果想进一步提高的话,就必须多思考,这也就是我说的,速写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而这种生命力是你通过思考赋予它的。
022 看某些书籍发现里面有些话很少,而且不知如何用,时间长了又忘了,那么这时看书还有用吗?
答:读书不是背书,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读书的成果并不是能用读过书的数量和最后所能记住其中精彩语句的多少来衡量的,这点我也说不太好,你自己好好体会一下吧,但有一点一定要把握住,干什么都不能功利心太重。
023 结合一二事例讲一下轴线与母题的理论?
答:关于这方面的例子比较多,中国古代建筑群最常使用的构图手法就是轴线,看看《中国建筑史》教材吧。关于母题在此多说几句,建筑母题可以认为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反复使用的基本要素和概念主题,比如帕拉迪奥母题,再比如密斯的开放空间,都可以看做这方面的代表。
024 中心轴线以什么形式贯穿?
答:不太明白什么意思,但个人理解“起承转合”可以算作比较好的一种形式。
025 如何使方案有内涵思想?
答: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个人认为内涵思想是个很空的东西,并不是任何方案都能具有的,建议多看大师作品分析,很有帮助。
026 如何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设计?
答:你是说在课下做课程设计还是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前者我个人认为课程设计就是一个课上交流,课下总结反思,进而修改,然后再课上交流的过程。课下时间就是用来总结提高的,应该做到多想(想老师同学对你设计的看法意见,他们说的对不对),多看(参考大师和其他优秀作品,从中吸取对你本次设计又用的内容),多体会。如果是后者,我也没有好的建议,但需要把握的就是,如果你因为课下参与实际工程而对正常的学习用影响,那就说明你不适合在学生阶段参与实际工程,那你就别干了,我百分百保证你这样会吃大亏。
027 快速设计有几种表达表现方法?
答:很多呀,给你列几个。比如钢笔+彩铅,钢笔+马克笔,钢笔+彩铅+马克笔等等。
028 怎样培养设计兴趣?
答:你没有兴趣为什么还要来学这个专业?不能理解。但如果一定让我说如何培养设计兴趣的话,我还是希望你首先认清一点,你现在从事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这样的工作已经越来越少了,从事这种工作本身不就是很用意思的一件事情吗?你会觉得没有兴趣吗?
029 人们说存在就是合理,但是人们却对存在的东西大肆攻击?
答: “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是黑格尔的名言。但你不知道吗,伟大的导师恩格斯说过“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也是必然的东西”,“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呵呵,这是哲学问题,咱们还是不要讨论了吧。对很多人来说,批判和攻击就是他们的兴趣和生活,我们没必要关心。
030 贝律铭的波士顿汉考克大楼造成了什么问题,哪里不好?
答:超高层建筑还有什么问题,不就是那么几点吗?你还想让我怎么说?本人并不喜欢贝聿铭,但大约翰绝对是结构与造型相融合的杰作。
031 为什么贝律铭总爱用锐角?
答: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我也没有看到过相对权威的解释,仅凭自己的理解说一下吧。在建筑设计中,贝聿铭酷爱三角几何造型,这是人所共知的,其原因?当然有时是特定的情况需要(比如香港中银大厦),但更多的是贝聿铭在其设计作品中一直力图追求和体现一种震撼力和生命力,比如他在评价玻璃金字塔时曾说“与巴黎的天空是相应的,时深时灰,很是壮观,充满着生命力。” 而三角几何造型(锐角)我认为最能满足他的这种需要。此外,贝聿铭始终坚持建筑设计的和谐性,他曾经说过“将建筑与自然相联系,让我感觉很自在,这是我的第二天性。”可能有人会认为三角几何造型在很多时候与其这种观点相违背,但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贝聿铭所说的和谐自然是什么?这点我们应该从其生活背景考虑,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童年时代在江南水乡(苏州)的生活,对其人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其赴美后就更为明显(这点不需要我解释吧?这应该是所有美籍华人或者说是外籍华人共有的体会,你可以看一下《喜福会》),这不难从其将苏州博物馆作为其封笔之做看出。他割舍不下的,应该是流淌在其血液中的中国情结。而他意识中的中国建筑,也应该就是其童年时身居其中的江南建筑,而现代几何形造型正是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你对这个解释满意吗?
032 讲讲灰空间?
答:灰空间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其本意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和的目的,比如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也可理解为建筑群周边的广场、绿地等。这方面的书很多,想深入了解自己看一下吧。
033 如何理解逆空间,在一般小建筑设计中也要注意吗?
答:汗,逆空间是什么?我好像没听说过,哪位高人能帮我解答一下,谢谢!
034 借景的应用?
答:中国园林的传统手法。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借景分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其方法通常有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借虚景等。借景内容包括:借山水、动植物、建筑等景物;借人为景物;借天文气象景物等。如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时赏景,景象曼妙。详细的找本园林的书看看,潘谷西的很多。
035 如何培养准确的尺度感?
答:多画手绘,很有帮助。此外还有一个好的方法是看完建筑的图片图纸后,先有一个意象中的把握,然后去现场进行直观的感受,我就这样干过很多次。
036 怎样把握大型空间的尺度感?
答:参见上一个问题。
037 怎样学习、分析中国传统建筑?
答:不太明白问题的意思,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不甚了解之处,个人认为都可以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我在这略微说几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这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重视环境整体经营,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构架式样,诗情画意的自然式园林,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等等。
038 如何从电影中学会建筑的通感?
答:确实很佩服你,这种问题也能问出来,懂得真多。通感是一种文学手法,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我现在还记忆犹新的是当年中学老师在讲解《荷塘月色》时说过,“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就是最典型的通感。但如何从电影中学会建筑的通感我实在是不甚了解,但关于建筑和音乐通感的研究却很多,你可以自己看看。比如我认为起承转合就是建筑和音乐共有的一种手法,而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这可不可以算做通感?
039 耶鲁大学5个年级在一起上课会不会因为流动性把空间糟蹋的不成样子?
答:首先你要明确,“ 耶鲁大学5个年级在一起上课”上的是设计课。耶鲁大学的这种做法是为了加强各年级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尤其是建筑及其相关专业,交流学习是尤为重要的,各年纪同处一个教室,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环境,我国的天津大学也借鉴了这种做法。关于“会不会因为流动性把空间糟蹋的不成样子”,个人为空间的流动和封闭是相对的,即使是在流动性很大的空间中,也会有封闭的部分,而且在这种开放性相对强的空间内,个体也会随着环境作出有益于自身的调整,创造出是与自己工作和学习生活的空间,如果你在这样的空间中体验过,你就不会这样想了。
040 如何看待赖特和柯布西埃提出的使用者应该服从建筑的理论?
答:极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赖特,和另一个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柯布西埃,都强调不是建筑应该服从使用要求而是使用者应该服从建筑要求。但两人却走向水火。其理论提出的背景和具体原因我已没有兴趣去探究,但任何理论的提出都建立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很少人能够跳出其所处社会的及时性,用今人的立场和角度评价故人,是没有太大意义甚至是可笑的。
041 设计时,面临着分析地段对设计建筑的影响,应如何分析,分析过程中大致包括哪些因素,请就某一实例分析一下。
答:建设场地(地段)对设计建筑的影响我认为主要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建设用地的地质、坡度、坡向、植被等因素,一是外部空间因素,把握住这两个发面基本就可以了吧。
042 在设计思考之初,尤其是分析一个功能复杂的建筑,“功能分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这是否意味着不同功能的各部分必须严格的进行平面分区?
答:我的回答很简单,不是。学东西不能太教条,功能分区是必要的,但不能为了功能分区而分区呀。
043 现在有种印象,设计过程中,偏重建筑外观给人的总的印象,而在许多设计过程中给人深刻印象的往往是一些优秀的室内空间。例如“曲折的廊”往往给人引导暗示的感觉,怎样在设计和表达过程中把握室内空间设计的亮点?
答:建筑外观效果给人的感受是最直接和有震撼力的, 然后才是空间,我从来不相信,一个外观效果极其垃圾的建筑会有如何优秀的内部空间,即使有,也绝对不会得到大众的认同,作为一个建筑师(规划师),首先要明确,我们是在为大众做建筑,能被最广泛的大众认可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空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关注的东西,所以偏重建筑外观并没有错。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建筑空间不重要,为使用者提供舒适便于使用丰富的空间也是建筑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怎样在设计和表达过程中把握室内空间设计的亮点”,说真的我也把握不好,但多年来我一直在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中学习空间的处理,建议你也这样做,一定会有收获。
044 非建筑元素的意义?
答:建筑外部空间与气氛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立面形式,但也取决于其它一些非建筑元素的运用,比如室外配套功能设施,花台、喷泉、雕塑、灯具、指示等器材,灯笼、古董、道具等装饰,铺地、面砖、栏杆等面材。这些元素建筑与人发生亲密接触的界面。若想使这一界面更“友善”,就需要从景观、园林的角度出发,对非建筑元素进行深化的设计。
045 新概念的意义?
答:不好意思,真的是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对不起。
046 新建筑能否改变生活模式?
答:能。新的建筑形式除却满足最基本的居住与使用功能之外,也为许多新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提供了空间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原有生活空间的改变和丰富,成了使用者改变生活模式的新契机。
047 平面形状象征性有多重要?
答:个人喜好问题,不必刻意追求。
048 怎样较好地感受建筑的色彩和光影效果,并将其融在设计中?
答:这个问题我也帮不了你,可以说是天赋问题,想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建议在设计中有建模的习惯(手工制作模型或是电脑建模),还可以看看阿尔托的作品,我个人觉得他在这方面很有造诣,可能会有帮助。
049 讲讲下沉广场。
答:相对于普通广场,下沉广场空间层次更为丰富,多被用作许多大规模公共性建筑,建筑群的重要入口,成为设计重点,而其整体景观效果相对更能与建筑相融合。下城广场在空间上应属于半封闭空间,满足了游人休憩停留的需要,此外设计中,还侧重于下沉广场内人视角的景观视觉。记忆中洛克菲勒广场就是下沉广场最好的例子。
050 讲讲大跨度结构,薄壳结构,网架结构。
答:好好上结构选型课。
051 常谈建筑的个性问题,那么什么是建筑的个性,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的?
答:回答这种问题真的很没底气。建筑的个性是建筑师赋予建筑的其所处环境,文化群体,民族,社会的综合反映,这是从大的建筑流派分类讲,小到单个建筑,也就是一个建筑区别与其他建筑的独有特点,岂不单表现在建筑的外观造型立面效果空间形态上,还表现在建筑的空间流线组织,色彩,材质,节点等许多方面。如何赋予建筑个性,我认为首先我们自己必须是一个有“个性”的建筑师,然后才能让我们的设计具有个性。我们要明确,一个富有个性的建筑,并不是开发商与建筑师的心血来潮或是崇洋媚外趋炎附势投其所好的结果,而是以市场存在为依托的,透过某一种风格的外延形式,传递出一种内涵于其中的对生活状态、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052 在基地分析中常遇到此有理,彼也有理的情况,如朝向景观,此时怎么取舍?
答:这种问题我认为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一切要凭建筑师的经验和所学,依据现状条件,作出自己认为最好的选择就可以了。
053 建筑设计的方法因人而异,能不能请老师谈谈自己惯用的方法、步骤,给我们一些启发?
答:我不是什么老师,你就是想知道我也没什么不能相告的,我从当学生开始,在接到一个新的设计题目时,首先都要尽可能的去现场看看,有时还会去几次,力求做到对场地及其周边环境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然后就是翻阅同此次设计题目相同和相近的大师作品,获奖作品,现在的书都很详尽,从立意构思到最后成型的介绍都有,跟人家学学,看看人家在面对同样的题目时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的,然后就是“拿来主义”了,只要是能用上的全部抄过来,接下来也就是我前面说过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两个以上方案,再筛选,深入等等。
054 设计过程中的曲线是通过何种渠道产生的?(灵感迸发,结构受理推理,理论论证……)
答:后现代建筑(不知现在还能不能算作后现代)更注重建筑师个人天赋的发挥,推崇思维的发散,因此你说的曲线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实都是建筑师先以美观为标准,信手画出,然后再分析论证是否可行,进而修改。“灵感迸发,结构受理推理,理论论证……”什么的太……举个例子,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蓝天组喜欢在酒后做设计的传闻。呵呵。
055 现在我们应学习以“功能适应形式”,还是主张用建筑适应环境?
答:“功能适应形式”是我们在设计时经常采用的,原因可参见43问。这样做没什么大错。但我的观点还是我在51问中说的那样,一个富有个性的建筑,并不是开发商与建筑师的心血来潮或是崇洋媚外趋炎附势投其所好的结果,而是以市场存在为依托的,透过某一种风格的外延形式,传递出一种内涵于其中的对生活状态、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向往。因此我还是更倾向与后者。
056 建筑师成名的方式有几种?(A优美合理的曲线设计 B违反正常的逻辑结构 C将已有材料进行重新组合、布置)
答: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也无法回答。对不起。
057 概念设计是指具体的象形设计还是根据环境而形成的各种形体的结合?
答:概念设计是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不断进化的过程。概念设计即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通过设计概念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如果说概念设计是一篇文章,那么设计概念则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概念设计围绕设计概念而展开,设计概念则联系着概念设计的方方面面。以上是比较权威的关于概念设计的概念介绍,窃以为你说的两种情况在概念设计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是都包括的。
058 在进行立面设计时,常常闯入一个误区:大面积的开窗,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现代建筑的一个大特色,但这也从侧面反映我们立面设计手段的匮乏。另一个误区是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简洁,少开窗,甚至不开窗。这两个误区实际是虚与实的矛盾。如何在立面设计中处理好二者关系?另外表现建筑虚实关系是否还有其他手段?如果有,有哪些?怎样运用这些手段?
答:咱们在此只讨论开窗的问题,开窗是使用和功能上的需要,该开的地方就得开;如果想从美观上考虑,给你个小提示,考虑黄金分割。关于表现建筑虚实关系,我没有见过相对权威的论述,但在具体设计中,我们一般把建筑立面的构成要素中的窗、空廊、凹进部分以及实体中的透空部分(常给人以通透感),称之为“虚”;墙、柱、栏板、屋顶等(给人以厚重封闭的感觉),称为“实”。具体怎么应用我也不是高手,建议参考中国古典园林设计。
059 怎样才能产生合理的设计概念?当概念形成又有如何更好的指导建筑设计?
答:参照上面的问题答案。
060 什么是夹层?在什么情况下用夹层?
答:位于两自然层之间的楼层,指房屋内部空间的局部层次,如一栋房屋从外部看是两层楼房,从内部看局部是三层,这三层中间的一层就叫做夹层,中国古建筑中就有许多应用。多是建筑结构上的需要,有的也会影响到建筑立面效果。
061 如何来丰富第五方面?(除了开天窗,上色彩之外)
答:应该是“第五立面”吧。第五立面通俗的讲就是建筑环顾俯视面,即建筑屋顶。其设计优劣除对总平面图布置效果有较大影响外,更直接关系到城市天际轮廓的形成和景观效果。我们在进行建筑第五立面设计时主要从屋顶形式、体量、线条组成、色彩、质感等方面进行考虑,达到丰富第五立面的目的。
062 利用室外环境布置来确立与轴线的关系,有几种可能性?
答:还是问题问的有问题呀,“利用室外环境布置来确立”什么“与轴线的关系”?如果问的是利用观景布置来确立轴线关系的话,那么建议参阅欧洲古典园林的相关内容,笼统的讲主要就是通过采用大尺度的对称的绿化、小品、模纹铺砌等,突出强化轴线关系。
063 所谓“流动空间”,除了用不通透天花板的墙隔断外,其他手法是怎样的呢?
答:“流动空间”的概念或者说雏形很早就有了,是相对古典建筑空间的特征而言的,并且被现代主义建筑师共同发展,直到密斯才最后到达极致。实际上,我更认为密斯其实是在把“流动空间”这个本来是现代建筑的一个普遍特征的东西风格化了,他认为“流动空间”终极的状态是均质空间,完全开放,不被定义,完全没有墙体。在实际应用中,个人认为将其理解为空间自由过渡、隔而不断更贴切。关于具体手法问题,除了用不通透天花板的墙隔断外,我国古典建筑经常采用的利用绿化、木雕、屏风、木格等作为分隔室内空间的方法应该也可以归为此类。
064 所谓的整合是否单指平面的完整性,则是否应该可用虚实结合手段,如钢架,绿化等手段?达到整合有时会使平面或立面趋于单调,这将如何解决?
答:这里我觉得应该首先明确“整合”的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整合设计”主要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将其统一到一个完整系统内。如节能与建筑整合设计,绿色建筑整合设计,改扩建中的整合设计等的“整合”都是这个意思。你所说的整合,我认为应该是相对于建筑(平面)零碎而言的,这种整合不单限于平面,同样存在于建筑立面和内部空间中,比如“零碎的建筑光影”(知道是外国建筑史中哪一部分的话吧)。对于“虚实结合手段,如钢架,绿化等手段”个人认为当然可以用,但“整合有时会使平面或立面趋于单调”
的观点我并不是太赞同,这是建筑设计的问题,和“整合”没有必然联系。
065 不同防火分区之间是用何种方式分隔的?
答: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内容,“划分防火分区的防火分隔物除防火墙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防火卷帘和防火水幕带等。”具体细节还是看看规范吧,我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
066 请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略谈一下建筑的可生长性。
答:生长建筑是多元理论相结合的理论,牵扯东西很多,生长不是仿生,只是取了生物生长之意。最好是能兼顾物质与精神的生长,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生长规律,个人认为阿尔瓦阿尔托的地域主义建筑可以参考一下,更符合“生长的建筑”的内涵。建筑的生长与发展规律往往与人的生长于发展规律互相缠绕前进。在设计中首先要在形式上兼顾外部自然与人文环境,以前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观点,认为在没有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地域,可以设计一个高姿态的建筑融入其中,让其成为该地域的不安定分子,扮演催化剂的角色——新生代的空间,独特的造型等等。如若是在保护地域的边缘,则首先需要理解周边建筑的原真性,然后着手去设计自己方案。这种方案是比较复杂的一类,一要兼顾历史的遗留,二要兼顾建筑时代的生长。第二类的设计可以考虑看看罗西的理性主义书籍,会有所帮助。 至于赖特的流水别墅之类的有机主义(非日本的有机主义),应该是比较中庸的设计,也是学院派很推崇的设计。至于库哈斯的理论也可以涉猎,两种近乎相悖的理论,但是各有道理。以上都是我个人的一点浅显认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067 在设计的初始阶段总是会从地段分析中得到一个大概的体块形体,或者说是建筑的一个初步意象,而这时总会有功能上的原因,或其他方面去制约这个意象的进一步明晰化。这样就导致了设计时的停滞不前。怎样去解决这时的矛盾,让思维继续下去呢?
答:你在问题的前半部分中所描述的其实也就是我们日常中习惯采用的方案构思方式,而你后半部的问题,还是可以归为初步方案的深入问题,建议参考前面相关问题答案。
068 如何画功能分析图?
答:功能分析无论是对规划还是建筑设计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其体现了设计者对场地(建筑)内部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性等的综合考虑,以及设计于外部环境的衔接、互动关系等等,功能分析图的绘制抛开表现手法不谈,应详实地表现出场地(建筑)内部功能区域的划分、流线组织、各功能区域的顺承以及于外部功能、环境的衔接,人流、车流、景观流线的安排等。具体表现手法因人而异,但基本原则是应以主题突出、醒目为主,注意色彩搭配,强调协调性,具备构成的特点要素,先说这么多吧。
069 同一个方案是否可以存在若干个合理的功能分析图?
答:一般来讲应该是不会有的。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无论是规划亦或建筑,功能分区的组织与衔接都是在设计初期经过精心组织和反复推敲的,因此,设计者一般不太可能允许几个“合理的”功能组织结构同时存在。但在具体的图纸绘制时,会存在因表现手法和绘图元素的使用、制图人的不同而出现多个貌似“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合理”的功能分析图来。但特殊情况也是有的,密斯的全面空间理论所倡导的建筑甚至是规划中许多设计者一直致力的如何更专注于空间、场地的提供而具体功能由使用者未来自主定义以此形成场所的探索,或许会存在你所提到的可能。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献丑了。
070 对王受之的看法如何?
答:对王受之的了解并不是太多,但其提出的新居住理念同万科等房地产开发的结合,到目前为止,应该说是成功的,至少我个人比较赞同和喜欢。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云库SVIP终身会员|zcx 发表于 2011-11-10 17: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哇 很概全丫。。。 |
|
|
|
|
拓土新兵|黎明 发表于 2011-11-13 22: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